往期精选|百年回望,名士风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往期精选|百年回望,名士风流0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钱锺书刚离去的时候,杨绛曾说:“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哪里去呢?我压根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往期精选|百年回望,名士风流1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汪曾祺的小说和散文里有很多关于西南联大的生活记忆。严苛的体育课,下雨时响如雷的教室屋顶,床铺摆得如走迷宫般的新校舍,跑警报中的怪人们,以茶馆为家的学生……后来,很多与西南联大有关的电影里都出现过类似的细节。

往期精选|百年回望,名士风流2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1934年1月回湘西的途中,沈从文在给张兆和的信中写道:“真正的历史是一条河。”那次湘行,他置身小小船舱中,看船走动时的情形,心绪也随情境流转,写的都是水上的事。船行到他第一次出门离家“混日子”的辰州河段,他在看水时仿佛照见了自己。

往期精选|百年回望,名士风流3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陈寅恪作为著名学者,自然被各方争取,一直到1949年9月,国民党“战时内阁”的教育部长杭立武、财政部长徐堪还曾专程到岭南大学,希望陈寅恪离开大陆,只要到达香港,10万港元和新洋房即刻兑现,仍被拒绝。50年代陈寅恪和语言学家王力提及“去留”问题,曾这样解释:“何必去父母之邦。”

往期精选|百年回望,名士风流4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正是“李约瑟之问”,把中西方科学史放在了这样一个相互参照和镜鉴的关系之中。正如吴国盛所说,“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西方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不是偶然的错失,而是存在的命运”。然而,在我们不断认知西方和自身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自身文化的主体性,拓展了知识王国的边界。

往期精选|百年回望,名士风流5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是什么塑造出了人们眼中的史蒂芬·霍金,又是什么原因让他成为世界媒体的宠儿?该怎么样理解他的研究领域和对公众的发言,他是一个被过誉的学者,还是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平时的工作和生活是什么状态,他身边的同事对他又有何评价和记忆?我们会发现,霍金本人就如同一个隐喻:他出现在你生活中的各个维度,他对于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都有所评判和警示,但是我们对于霍金本人却所知甚少。 读书人物陈寅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