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140)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对于世代居住在家乡的原住民来说,老地名不仅是家乡的符号,更代表着个人的记忆和乡愁。所以,当“老苏州”顾伯看到行政区域优化的一则新闻时,便再也坐不住了。因为在这则公示里,他居住的镇区将被改名为以境内新造人工湖命名的街道,这让顾伯这样的老居民在感情上难以接受:叫了几百年的老地名一下子被“去名”,凭什么啊?
叫啥地名有这么重要吗?有人不解,觉得顾伯这样的反应是“死脑筋”。可生于此、长于此的顾伯却不这样认为,他激动地在居民群里不断刷屏反驳:老地名沿用了700多年,和人的姓氏一样,承载着文化传统,怎能随随便便就改掉?
其实有顾伯这样想法的老苏州人还有很多,特别是一些年轻时因上学、参军等原因从本地走出去的游子,如今他们在外地长居发展,大多事业有成,对他们来说,家乡的老地名就意味着乡愁和回忆。那些带着家乡地名的土特产,也许味道上并非独一无二,但因为带有家乡独有的地方标志,就成了他们思乡的寄托。
如果家乡老地名被改掉、被遗忘,那么,一直以家乡荣耀为自豪的游子们,他们的思乡之情也会随之变得无处安放吧。
顾伯在网络上持续不断地发文表示反对老镇区改名。他的呼吁很快得到了许多人的响应,通过微信群、朋友圈里的持续分享和转发,他的文章阅读量从往常不到3位数,短短几天就暴涨到数万。
除此之外,他还联合以前的文友在网络上发起投票活动,继续扩大影响,不少对家乡有深厚感情的退休老人也相继加入到这项网络投票中。
其实,除了像顾伯这样强烈反对的原住民外,一些曾在苏城有过下乡或工作经历的学者也公开表示,像这样把老地名去名化、没有考虑和照顾到原住民情感的粗暴做法,的确有很多不妥之处。希望相关部门继续以开放、融合的态度,兼顾老苏州人的家乡情怀,把行政区域优化工作做得更加严谨细致和人性化。(读者 清风吴语)高中去哪里?
近来,朋友小安特别难受,因为6月份女儿就要参加中考了。她说别的家长可能只对考试到来感到焦虑,但她还得担心孩子去哪儿上高中。
她女儿在一所普通中学上学,班级普通,成绩也普通。以前,她很佛系,觉得孩子的能力就这样,普普通通也没什么不好,至少心理很健康。她对孩子的目标是,将来上一所普通高中,再考个普通大学,选个差不多的专业就可以了。但这样佛系的心态,到现在也不行了。
近年来,国家一直号召多培养职业技术工人,高中的录取率也下降了,那些成绩达不到高中录取分数线的孩子大多会被推荐到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专业技术。为此,小安咨询了一些老师,得到的答复是,今年本市的高中录取率差不多控制在50%,而小安的女儿平时的成绩进不到50%以内。
一说起职业技术学校,小安怀有很多顾虑。首先让她担心的是职业技术学校的校风。她走访了几所职高,那里的孩子多半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有的甚至会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一所职业学校任教的朋友劝小安说,不管怎样,让孩子上一个高中,哪怕上三年高中后再来,也比现在中考后就来要安全很多。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很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小安心想,女儿虽然学习差了点,但品德还是很端正的,如果在那些学校里真被带歪变坏了,后果不堪设想。其次,孩子虽然现在学习不努力,万一过两年懂事了,想要学习了呢?如果只因中考成绩不好就把她推进职业技校,是不是会让孩子丧失向上的机会呢?
再一点,孩子就算在职业学校里学到了技能,将来或许也只能进工厂。小安自己就在工厂里待了20多年,真心不想让孩子再进工厂成为第二个她。万一将来从工厂辞职,之前学的所有技能可能都将化为无用功。
如此,小安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女儿上高中。她想到了退路,如果考不上普通高中,就进民办高中。那些高中招生分数低,将来也可以参加高考。只是学费太贵,她问了几所,一年没有下2.2万元的,而这对小安来说是一大笔支出。除此之外,她还有一点顾虑,就是那些民办高中鱼龙混杂,广告说得很好,实际情况却不那么好,好多都是以挣钱为目的。所以,等孩子上完三年高中后,结果并不一定有多乐观。
小安很苦恼,以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没什么要求,只说健康平安长大就好,但现在看来,以前的轻松换来了现在的不轻松。中考越来越近,小安只能带着孩子奔波在课外班的道路上,至于结果,她也不知道。(读者 巴拉)儿童节的表演
作为一名有两个孩子的家长,这个周末,为给两个孩子过儿童节做准备,忙得不亦乐乎。
先是大儿子的班主任在微信群里询问所有家长,可有资源丰富的家长能够借到演出服装?以备“六一”演出,目的是为了增强演出效果。班主任说这是孩子们的最后一个儿童节,孩子们热切盼望已久,期待家长们群策群力,解决学校的困难,满足孩子们的愿望。
第一时间看到老师发的微信群消息,作为孩子家长,恨自己没有三头六臂。第一时间将老师的需求发在“万能的朋友圈”寻求帮助,可是两天过去,竟无一人回复我,令我失望至极。回想一下也可以理解,不是因为我的人缘不好,而是我这个需求实在让朋友们为难。试想一下,正值青春期的七年级男女生,高矮胖瘦差距悬殊,要为一个近40人的班集体找到统一的现成服装,谈何容易。
想必急班主任所急的家长不止我一人,两天来没有一人在家长群里回复班主任,事实证明这事的确有难度。后来由于演出时间紧迫,班主任不得不再发一条消息,让家长们自行按统一标准样式在淘宝上购买。
接着是小儿子的幼儿园老师在家长群里说,这是孩子在班集体过的第一个儿童节,幼儿园很重视,当天有个演出,让家长给孩子准备白色上衣、黑色裤子,还有黑色鞋。目的也是为了增强演出效果,希望家长们积极配合。老师的话就是命令,于是周末,我跟老婆先是翻箱倒柜为小儿子准备上衣和裤子,接着去附近商场为孩子买黑色鞋。
尽管住在闹市区,但在限定时间内要给孩子买到一双合脚的黑色鞋,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开着车找遍小区周边的大商场和小商店,都没找到一双合乎要求的鞋,这让我很气馁。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还是给孩子买到了合适的鞋。
细想一下,折腾家长一个周末为两个孩子准备儿童节的演出服装,看起来都不巧让我们家赶上了,可是实际上,演出的形式主义还是值得商榷的。儿童节究竟是谁在过呢?是学校的老师、家长,还是主管学校的教育部门,抑或是某些领导?
毫无疑问,儿童节非儿童们莫属,离开这个最根本的属性,精心准备若干节目给老师看,给家长看,给教育部门的领导看,这些都是成人眼中的儿童节,个人认为都有违节日初衷。统一节日表演服装,也一定是成人眼中的审美,不是儿童眼中的美。儿童节应该怎么过,恐怕真要问问儿童们,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节日,他们最有发言权,也许在大人们看来不可思议,但在他们看来合情合理。正如《小王子》所说,所有的大人,都曾是孩子,但只有少数人记得。(读者 简儿学)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