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换主席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又到“3·15”。这一天到来前,投资者首先想到的是规避上市公司中的黑天鹅:食品、药品等消费类股票。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海外股市一路高歌,道-琼斯指数连涨了10天,金融危机后美国股市已经上涨了125%,国内A股仍盘桓在10年前的位置。其实,上市公司树大招风,产品造假的潜在信誉损失远高于销售上的获利。昔日的三聚氰胺,今天的海砂盖楼,都不是上市公司的主观意愿。使股市一蹶不振十余年之久的不是产品缺陷,而是财务造假,是惩治造假的制度性失灵。如今主张严厉治市的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又调离了,怎不令投资者心生寒意。

上市公司的作假,最新披露出来的创业板公司万福生科。一家米业公司,刚上市一年便被立案稽查。上市之前4年间公司累积虚增净利润1.6亿元左右,占利润的近九成。虚假的利润助其上市圈钱。在证监会的稽查下,万福生科不得不承认财务造假并宣告了亏损。这家导致投资者数亿元损失的企业面临着行政处罚和司法制裁。可制裁的力度,在郭树清执掌证监会,对造假惩治力度“空前”的情况下,违规者犯罪成本仍微乎其微。以刚刚结案的“史上最重处罚”绿大地财务造假为例,司法部门仅对公司处以1040万元的罚款,对参与发行的联合证券等三家机构罚没2400万元。相对于公司IPO从市场上获得的高达3.46亿元募集资金,可谓“九牛一毛”。并且,绿大地上市资格仍被保留着。郭主席任内,对造假公司的退市制定了远比以往更严厉的退市规则,如“36个月内累计三次被公开谴责”即退市,但仍留下了人为干预的空间。

IPO造假用最小的成本,带给既得利益者以最大的财富。从统计数字上可以看出上市造假对投资者的掠夺变本加厉:2010年347只上市新股中业绩变脸比例为23.34%;2011年282只新股中业绩变脸比例为26.60%;2012年128只新股三季报显示的业绩变脸占比43.75%。遏制这样触目惊心的现象,郭主席痛下重拳,如将上市材料的信息披露提至发审前,发动公众监督。今年1月,证监会又启动史上最严IPO打假,只要保荐机构报送了申报文件,则无论处于发行申请的哪个阶段,只要申报文件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都将会被追究责任。业内估计,正是因为严厉的追溯制度,已经递交了IPO申请的800家企业或有相当一部分知难而退。当然,与海外造假的坐牢处罚相比,我们的罚款、市场禁入等惩处措施还显得过于“心慈手软”。

在《证券法》对违法违规颇为仁慈的大的制度框架下,郭树清成为最为忙碌的证监会主席。他在任的18个月内,证监会出台了近70项政策规则,是名副其实的“7天一新政”。回头看,郭氏改革的突破之处主要是对上市和退市制度的修正,对上市公司的分红回报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还加强了对内幕交易的打击力度。上市和退市制度是证券市场运行的核心,把住上市关口,再令不合格企业迅速被淘汰,在监管部门看来就能维持市场的吐故纳新,保持其活力。而严格监管,加大其造假成本,又可以把上市企业规范在健康的运营轨道上。但在有些学者看来,这样的非市场化的监管探索属于治标不治本,只纠缠于细枝末节,并未触动市场病灶,只有来一场彻底的顶层设计,才可以将资本市场的所有劣根之处铲除。也的确,中国股市20余年历史,主席换了一任又一任,各种治市手段不断翻新,到头来还是一个弱肉强食的蛮荒之地。郭氏新政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在证监会职权范围内尽到了最大的尝试。有人说,与前任证监会主席股权分置改革比起来,郭氏新政缺乏实质性变革。但这恰恰说明资本市场的改革进入到了深水区,很少让所有人共赢的制度红利了。

即便是这样的“在市场和监管夹缝”中努力还资本市场以公正公平,也遭遇了罕有的阻力。严审项目,暂停IPO,而IPO圈钱背后大部分都是权贵们,再查下去权贵们的利益要受损。现有制度框架下,或许这些既得利益者还不足以撼动证监会主席的地位,但郭氏新政提高债券市场的地位,鼓励企业直接发债却威胁到了大型国有银行的利益,足以使其去职。

还是回到“3·15”曝光的海砂楼。香港无线剧集《创世纪》中因海砂盖楼,私人建筑商被判入狱多年,并被永远逐出香港建筑市场。在深圳的现实世界,涉案搅拌站只是被吊销执照。海砂盖楼的损害是建筑寿命减半;证券市场造假的低成本,A股市场比海外市场滞涨也就不难理解。 股票主席证监会ipo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