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如故”的乡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洪巧俊)

“村前有棵大樟树,樟树旁边有一幢用鹅卵石垒起的低矮小屋,屋里住着一位老人和小孩。当我低着头走进屋里,他们正在吃饭。‘咚’的一声,什么东西掉在饭桌上,小孩的一双筷子正举在空中,我走过去一看,是一块小鹅卵石。桌中间摆着一个小碗,碗里是几个小鹅卵石,他们吃几口饭,就吸一下鹅卵石上的盐水。这就是他们的‘菜’!顿时我的心里满是忧伤、困惑,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这是10年前我在家乡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时在日记里写的一段话。

去年6月我又回了一趟家乡,去看邻居老叔,两位老人正在吃饭,桌上只有一盘炒青菜。孩子们都去福建打工了,老叔见到我乐呵呵地说:“比以前好多了,如今又不要交人头税(指按人头摊派的农业税),国家还给我们钱(按田亩的粮食补站)。”我听后却笑不起来。这几年我还去过不少乡村调研,看过许多留守老人吃的是那样简单,大多是一盘自家种的青菜,要加菜还是一盘自家种的青菜,一件衣服还是“新三年旧三年”。再看城里建筑工地上那些打工者(他们的孩子),吃穿也是一样的简朴。近年来,城市的变化可用“日新月异”来描述,但这里的乡村还可以用“依然如故”来形容。不变的乡村是因为“体制墙”还在。

10年前,我国的财政收入还不到1万亿元,2009年有望接近7万亿元,还有2.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已经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那些偏远乡村却又有多少变化呢?在2000年中国财政收入突破1万亿元时,我就想如果增加1倍达到2万亿元,中国是不是可以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让农民看得起病,老有所养?这几年,国家惠农政策很多,让农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但这些改善与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却显得并不协调,这个不协调是因为农民只得到“蛋糕”的一小块。按照世行的标准,中国仍有2.54亿人口处在国际贫困线以下。在我看来,中国农民命运的改变还很缓慢,他们几乎还被排斥在体制之外,既没有改变市场的力量,又缺乏影响政治的话语权。 依然如故乡村

上一篇: 大上海的棚户区
下一篇: 请自备“120”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