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不出来的兴奋剂
作者:袁越最新研究显示,安慰剂也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成绩。
意大利都灵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法布里奇奥·本涅德(Fabrizio Benedetti)最近做了一个足以让奥组委感到头疼的实验。他让志愿者在健身房里做一种力量训练,同时记录他们能坚持做下去的时间。然后他给这批志愿者注射吗啡,吗啡的止痛效果使他们坚持同一动作的时间大大延长了。一周后,他再一次给这批志愿者打了一针,但针筒里装的却是生理盐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安慰剂。结果这批打了安慰剂的人比不打针的人坚持的时间更长,显示出安慰剂也有提高运动能力的效果。
本涅德把实验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去年10月31日出版的《神经生物学》杂志上,立刻引来了广泛兴趣。如果安慰剂也能有效,那奥运会前的药检岂不是形同虚设?事实上,根据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的规定,运动员可以在训练时使用吗啡类止痛药缓解运动疲劳,但是在比赛当天不能使用。可是,本涅德的实验证明,如果让运动员相信比赛当天打的就是吗啡,仍然会有效果。
本涅德做这个实验的本意并不是想找出一种能逃过药检的万能兴奋剂,而是想找出安慰剂的生理基础。要知道,虽然人类很久以前就知道安慰剂效应,但是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开始认真研究它。
1955年,美国医生亨利·比彻(Henry Beecher)发表了一篇题为《强大的安慰剂》(The Powerful Placebo)的论文,第一次提出安慰剂也具有明显的疗效。他收集的数据显示,大约有1/3受试者会对安慰剂有反应。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第一次把安慰剂的概念引入了临床试验,从此,随机对照的双盲实验成为全世界所有新药必须经过的一道难关。
根据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的统计,安慰剂在止痛、抗抑郁、降血压、降胆固醇和控制心跳速度等领域作用尤其明显,在某些临床试验中安慰剂甚至可以对75%的受试者起到某种效果!
安慰剂效应甚至引发了各大制药厂之间对药片颜色的专利之争。研究显示,蓝色药片容易让病人联想到忧郁,疗效往往比红色或者紫色差。于是不少制药厂把颜色也申请了专利,这一做法的基础就是安慰剂效应。
但是,科学家们并不满足于如何鉴别安慰剂效应。他们想,既然安慰剂有明显的疗效,为什么不用它来治病呢?
不用说,要想用安慰剂来治病,必须首先搞清安慰剂的作用机理。本涅德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多年来他一直在研究安慰剂用于止痛的机理,取得了很多有用的数据。他证实,安慰剂能通过心理暗示,让病人自己分泌“阿片肽”(Opioid Peptide)。所谓“阿片肽”其实就是身体分泌的小段多肽,一旦结合到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上之后,就能起到镇痛的效果。
“阿片”这个词来源于鸦片,事实上,鸦片正是通过模仿“阿片肽”才具有镇痛等效果的,而提炼自鸦片的吗啡被用于止痛药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
在前文提到的那个实验里,本涅德在生理盐水里放进一定量的纳洛酮(Naloxone,一种能结合阿片肽受体,从而削弱阿片肽作用的药物),结果假吗啡的安慰剂效应就消失了。这个实验说明,安慰剂正是通过促进人体分泌“阿片肽”来达到止痛效果的。
也许有人会说,运动员并不能利用本涅德的方法作弊,因为他们肯定知道比赛当天打进去的那针是假吗啡。但是,本涅德争辩说,很多运动员相信“另类疗法”,可以利用这一点钻个空子。比如,队医可以在训练时偷偷给运动员们注射吗啡,但却告诉他们说这是某种合法的草药。运动员一旦体验到明显的镇痛效果,肯定会相信这种“草药”的力量。于是,比赛当天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继续注射“草药”(但却换成了安慰剂),运动员也不会有疑问了。
当然,本涅德进行这项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作弊,而是利用安慰剂来治病。安慰剂治病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副作用,缺点则很明显:效果不好控制。研究发现,安慰剂效应不但对不同的疾病有不同效果,而且对于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教育程度的病人效果也很不一样。
据报道,已经有医生故意给病人开安慰剂,甚至取得了一定疗效。但是这种做法有违反医疗道德的嫌疑,目前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 兴奋剂科普吗啡竞技运动药品体育安慰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