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者徐梦桃:我要跳到2026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月14日,徐梦桃在索契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中获得亚军 )
最后一跳
2月14日夜,索契山区,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比赛场地,只剩最后一位运动员尚未登场——世锦赛冠军、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选手徐梦桃。
时钟仿佛一下子倒转了4年。2010年,温哥华赛普里斯山雪场上,第一跳后排名首位的徐梦桃最后登场,在此之前澳大利亚名将拉西拉总分暂列第一,中国选手李妮娜、郭心心分列二、三位。徐梦桃将挑战难度系数4.175的女子极限动作,成功即获金牌。她滑下雪道,腾空,翻转三周,落地,转身,倒滑,虽然极力控制身体,但倒滑了几米后还是摔在了雪坡上。19岁的徐梦桃第一次参加冬奥会,因此获得第六名。中国队第三次获得这个项目的银牌。
时隔4年,相似的一幕再次上演。白俄罗斯人茨佩尔、拉西拉、李妮娜位列前三,最后一跳冲击金牌的担子再次落在徐梦桃肩上。她的动作与4年前相同,直体后空翻一周,接后空翻一周转体两周,接后空翻一周转体一周(LdFF)。她高高跃起在夜空中,身体敏捷地完成了旋转,雪板着地的一刹那,重心稍稍向后偏离,整个人要向后倒去。徐梦桃张开双臂努力地向前平衡,站住了。
就在几分钟前,李妮娜在完成两周台最高难度的四周转体动作时失误,重重摔在雪面上。拉西拉挑战了难度系数为4.425的男子动作,也没有成功落地。徐梦桃没有像4年前一样摔倒在地,但是为了平衡身体,她的右手向后扶了地面,这个动作为她折损了不少完成分。最终,她再次为中国队获得了一枚银牌。
( 2月14日,徐梦桃参加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资格赛的情景 )
“比赛结束后,我只回想了一次比赛的过程,倒是过去4年的经历,回忆得比较多。”电话那头,仍身在索契、等待参加闭幕式的徐梦桃这样告诉本刊。
徐梦桃的回忆从上一个“最后一跳”开始。那年她19岁,走上动作难度最高的三周台不到两年,LdFF动作刚刚开始训练,冬奥会前,总练习次数不超过10次。2009年,她已经获得了世界杯分站赛冠军和世锦赛亚军,但队中最有实力的选手是上届冬奥会银牌得主李妮娜。如果不是拉西拉发挥出色,而李妮娜因难度偏低排名第二,徐梦桃也许不会在最后一跳挑战这个并不算熟悉的动作。
( 2月15日,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前三甲出炉。图为冠军特苏坡(中)、亚军徐梦桃(右)和季军拉西拉在颁奖仪式上 )
“当时我从头到尾也没有冲金的希望,只不过最后一跳前,理论上有冲金的可能,才会让大家觉得我离金牌很近。”徐梦桃说。但是她“不怯场”的表现也很惊艳,当时队内的加拿大外教威尔森直言:“徐梦桃已经有了世界最高的难度,她很刻苦,很有潜力,4年后就是她的了。”
温哥华之后,李妮娜、郭心心一起退役,徐梦桃迅速成长。她在三周台上掌握了3套高难度的动作,凭借愈加稳健的发挥,在2012~2013赛季获得了世锦赛冠军和世界第一的排名。成绩来得并不轻松,过去4年,最困扰她的是生长发育期快速增长的体重。“我每天早上5点钟就得起床跑步,晚上吃完饭也要跑。吃饭时甜食是绝对不能吃的,猪肉也很少吃。今天稍微吃得多了一口,明天就得想办法减回来。有时候早上是真不想起床,但是一想,徐梦桃你为了什么啊,你不减掉这些肉能安全吗?”对空中技巧的运动员来说,控制体重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技术动作,最基本的是为了安全,尤其是三周台选手的安全。“体重每增加一点,对于腾空的高度、速度影响都是很大的,动作完成不到位,落地时就很容易摔倒、受伤。”徐梦桃这样告诉本刊。
2008年在内蒙古阿尔山训练,一次落地时,徐梦桃的雪板板尖插到雪里,造成了膝盖十字韧带撕裂,9个月后才恢复训练。这个奥运周期,虽然没有遇到大伤病,但去年年中的颈椎间盘突出也让她在床上躺了一个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状态。
“徐梦桃这次冬奥会并不在最佳状态。”现国家青年队教练、徐梦桃在滑雪运动上的启蒙教练陈洪斌告诉本刊记者,“去年底北大壶和鸟巢两站世界杯赛上,她的表现比较一般,动作完成的流畅度、质量都不及上赛季。”有人说徐梦桃心理素质不够好,两次面对最后一跳,都没能完美发挥,扛不了压力,陈洪斌不这么认为:“要说最后一跳,世锦赛、世界杯也面对很多次了,都拿了冠军,这不成为一个问题。这次不仅是女队员,贾宗洋等男队员也不在最佳状态,整体上都没调整好。”
从体操到“雪上体操”
1990年,徐梦桃出生在辽宁鞍山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徐学君告诉本刊记者,关于她的名字,有一段有趣的渊源。“徐梦桃的姨姥姥是我们鞍山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她给梦桃起的名字,来自于一句诗:梦里遇陶公,笑看红尘事。”“陶公”指陶渊明,对于这个初生的女孩,家人希望她能像陶渊明笔下桃花源中的人一样幸福、无忧地生活。
父亲希望她轻松地生活,却又为她选择了一条注定不会太轻松的路。“我小时候特别喜欢体育,单杠、双杠、摔跤,都很厉害。但是家里条件困难,6个孩子,我排行老大,没有条件去练体育。所以后来我就想,等我自己有了孩子,不管是男孩女孩,一定要让他去练体育,把他培养成世界冠军。当时我们家里有一台1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我从来没让徐梦桃看过动画片,只让她看体育比赛。”父亲徐学军说。他受到上世纪80年代体育热的鼓舞,一早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电视机里的女排队员、李宁一样,成为世界冠军。
“徐梦桃的柔韧性非常好,两条腿轻轻松松地就能劈叉到180度。”这对徐学军来说是一个欣喜的发现。1995年,他把4岁半的女儿送到了鞍山市业余体校学体操。说是体校,但总归是业余的,练习内容无非是踢腿、劈叉、翻跟头等极基本的动作,每周去3次,每次练习两小时。徐学军的要求很高,女儿回家后,他还要给她加量。这种训练对于一个五六岁的小孩来说未免枯燥艰难,徐梦桃却从未反抗抱怨过,很有韧劲。她的天分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慢慢显现出来,7岁时,被专业体操队挑中,从此开始了离家的生活。
2002年,辽宁省九运会上,徐梦桃一人独得跳马、平衡木、自由操三枚金牌,是当时沈阳市体校成绩最好的运动员。但在徐学军看来,她的体操生涯在那时已经走到了尽头。“徐梦桃12岁,身高马上接近1.6米了。在中国,女子体操运动员身高超过1.55米,就基本不可能出成绩了。”巧合的是,沈阳体育学院当时正在体操、技巧、蹦床等运动队中物色1990年左右出生的孩子,想要作为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的后备力量培养,徐梦桃就这样被父亲带到了国家队教练陈洪斌面前。
“我当时看这个孩子四肢长,线条好,踝关节细,跟腱长,小腿肌肉上提,练体操时的动作和反应也很灵敏,适合空中技巧项目。”陈洪斌1994年从技巧运动转项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是中国在这个项目上的第一批教练员。陈洪斌一看到徐梦桃,就觉得她是一棵好苗子,“尤其是她的眼神,特别有神、机灵,我就觉得她能练好”。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被誉为“雪上体操”,技术动作丰富,加上户外美景,观赏性很高,但同时危险性也高。陈洪斌告诉本刊记者,刚开始接触空中技巧的运动员,平均要练习两年时间,才能安全地登上最低级别的一周台,登上两周台则需要三四年。“在此之前,他们要在陆地上进行跑、跳的基本体能训练,在游泳池中进行技术动作训练,冬天时在滑雪场进行基础滑雪训练。”
徐梦桃2003年下半年转项,2006年时,不仅顺利地登上了两周台,还一举获得了在瑞士举行的世青赛冠军。“她的入门比一般运动员快一些,心理素质也不错,经常是‘人来疯’,越到大赛越容易发挥,像2006年获得世青赛冠军就是这样。”陈洪斌说,于是他开始对徐梦桃做更长远的规划。“从当时的项目趋势看,要拿奥运会冠军,必须增加难度,练习三周台动作。但当时她年纪还很小,队里领导担心过早上三周台会受伤。但我认为十八九岁正是上三周台的好时候,到了20岁进入发育期,就更困难了。”
陈洪斌清楚地记得,2008年春节后,国青队在吉林北大壶训练,徐梦桃第一次尝试了三周台动作。“当时大家有些犹豫,但是雪期马上没有了,如果今年不上,就又要等一年。”徐梦桃已经准备了好几天,到了预定日期,天气却异常恶劣。“当天又下雪又刮风,天都是乌黑的。本来要和徐梦桃一起上三周台的几个男队员都说不练了,可她坚持要完成,说‘要是今天跳不了,回去都睡不好觉’。最后只有她一个人尝试了三跳,其中一跳站住了。第一次就能站住,实在是不容易。”陈洪斌不禁感慨。
等待平昌
2009年,徐梦桃就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几名掌握最高难度动作的运动员之一。她告诉本刊记者,索契冬奥会前,她完成LdFF动作的成功率至少在50%以上。“但是自由式滑雪充满着不确定性,气温、风速、雪质、跳台的角度都是随时变化的,再加上运动员的个人能力和教练员的配合,只有‘天时、地利、人和’,才有可能获得好成绩,这也是我觉得这项运动最有魅力的地方。”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偶然性大,中国队在冬奥会上的表现也充满偶然。1998年长野冬奥会,冲金点是名将郭丹丹,但她在训练中受伤,反而是16岁的小将徐囡囡挺身而出,一举夺得银牌。到了4年后的盐湖城,当打之年的徐囡囡成为夺冠热门,但她发挥失常仅获得第12名,新人李妮娜则出人意料地位列第五。此后,李妮娜成为这个项目上的领军人物,但是作为两周台选手,在难度上与三周台选手有天然差距,在冠军争夺上并不处于主动地位。
李妮娜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她告诉本刊记者:“两周台选手难度相对较低,发挥稳定性强,在平时的系列赛中有优势。但是面对奥运会,所有选手都会把状态调整到最好,临场比赛就看谁更能把握住机会。如果三周台选手都成功的话,两周台选手是没有机会的。”
温哥华冬奥会后,仍然颇具竞争力的李妮娜选择了退役,上学、工作,尝试比赛训练以外的新生活。但是她在队中的位置一时无人可以弥补。李妮娜的dFdF动作是女子两周台最高难度,要在有限的腾空距离中完成4个转体,队中没有其他人可以做到。2012年,空中技巧项目规则更改,决赛由两跳成绩累计变成了一跳定胜负,对于稳定性高的李妮娜来说,这是一个利好消息。因着这个契机,她才决定复出。
索契冬奥会决赛中,澳大利亚选手拉西拉最后一跳难度高达4.425,这是女子赛场上首次出现这一动作,与2006年韩晓鹏夺得男子冠军时的动作相同。“拉西拉都30多岁了,还挑战这么高难度的动作。还有最后的冠军、35岁的茨佩尔,也是复出的妈妈级选手,看到她们的坚持,我会觉得自己的付出算不了什么。”徐梦桃告诉本刊,她想“跳到2026年”。(文 / 记者 王玄) 继承者李妮娜自由式滑雪滑雪2026徐梦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