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个玩家,但不是超级大国
作者:宋晓军(文 / 宋晓军)
( 3月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外交部长杨洁篪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
在3月5日“两会”上公布了2013财年中国国防支出增幅为10.7%后,虽然有不少“中国军事威胁论”的噪音,但还是有少数学者发出相反的声音。3月7日,两位美国年轻学者——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副教授埃里克森(Andrew S.Erickson)和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里夫(Adam P.Liff)在《外交政策》网站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是个玩家,但不是超级大国》的文章。由于文章最后称中国海军只能在近海掀起点儿波浪,却无法在远洋制造海啸,而这两位美国年轻学者是研究中国国防的“中国通”,因此引起了国内年轻军事迷的讨论。
事实上,这两位学者撰写文章的论据,来自他们3月1日被贴在网站上即将在《中国季刊》上发表的一篇研究中国国防开支的论文——《揭秘中国国防开支:整体上并不神秘》。在这篇长达24页的论文里,他们论证了中国国防开支并非像外界猜测的那样隐瞒了很多,特别从1978年至今这样的一个长周期来看,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真正的增幅也就是在最近这十几年,而这其中装备的发展更多是基于近海应急作战的,缺乏系统性。同时,中国也会面临老龄化、社保、医疗等美国目前遇到的问题。因此,他们才会在《外交政策》网站的那篇文章中,得出了中国“是个玩家,但不是一个超级大国”的结论。对此观点,国内的一些年轻军事迷虽然比较认可,但是在未来如何发展上却有一定的分歧。
一些人的观点是,美国国防开支目前面临的是结构性问题。虽然此次因赤字造成的“自动削减”数额相对较少,但暴露出的问题,却是联邦预算支出上的结构问题。其社保、医疗(医保+医疗救助)两项费用都高出了国防开支,而且目前来看这两项的增长是不可逆的。因此中国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加大海军建设,采取“擒贼擒王”的思路,争取在冲出第一岛链的基础上,尽快确立控制关岛以西太平洋海域的目标。这样可以快刀斩乱麻地摆脱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国的“豪赌”或受美国操纵的骚扰。而有的军事迷则认为,中国应该在把产业盘子做大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实力+软实力影响或改变太平洋是美国“后院”这种所谓现状的定义。定义有了、别人接受了,做或不做都是水到渠成的事。也有做产业的军事迷认为,应该加大制造业升级的投入练内功,因短期内中国的海、空军还不能在西太平洋正面与美日海、空军对抗。换句话说,中国目前还是要以经贸为基础,更多地运用“软实力”。
在说到与美日海、空军对抗的问题时,有的军事迷回顾了“冷战”期间美、苏在太平洋方向争霸的情况。比如在1970年时,美国第七舰队的舰艇吨位还在110万吨,而苏联太平洋舰队的吨位为100万吨。到了1985年,苏联的太平洋舰队的吨位就达到了178万吨(舰艇320艘)。而当时苏联在太平洋方向,之所以没能在海、空军上对美、日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主要还是自1969年中苏冲突后,苏联将大量的陆上军事资源牵制在了远东地区。比如1968年时,苏联在远东地区部署的陆军力量只有15个师,到了1978年后增加到了45个师,而1985年后又增加到了53个师,坦克1.49万辆,装甲车1.73万辆。而当时正是因为如此,苏联才不可能集中力量在海、空军实力的质量上下功夫。相反,美国则在1983年把以往从西太平洋向中东调兵的战略,改为将作战重点置于太平洋的战略。同时,1983年4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在首次访问美国时,也表示了不仅要承担配合封锁海峡的任务,同时要将日本作为“前线堡垒”,成为美国不沉的航空母舰。
说到这儿,有的军事迷认为,与当年相比,虽然如今美日的海、空军增长潜力已无法与当年相比,主要吃的是存量,而中国目前的海、空军明显处于增量阶段,但由于亚太地区是目前经济发展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所以无论从国家实力还是从心态上看,包括俄罗斯、印度这样大国在内的亚太地区,都有点儿“新战国”的味道。因此中国不妨借鉴管子的“战国众,后举可以霸;战国少,先举可以王”的2×2矩阵,来分析今天太平洋“王天下VS霸天下”的局势。此时有人问:3月9日中国外长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说的“要同舟共济,不要同舟共挤”是这个意思吗?接着就有人开玩笑地说:外长并没有说清楚在“玩家”与“超级大国”之间还应该有一个什么角色啊,估摸着中央也在琢磨这事儿呢。 玩家不是超级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