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进口预警
作者:谢九(文 / 谢九)
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进口大米231.6万吨,与2011年50多万吨的进口量相比大幅增长3.1倍。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大米的进口和出口量都不大,一直保持很高的自给率,绝大多数年份里出口远大于进口,仅有4年呈现净进口状态。而去年中国进口大米量突然激增,在创下历史新高的同时,也使得中国成为国际上第二大大米进口国,仅次于尼日利亚。中国意外成为国际大米市场的大买家,也使得一些国际观察人士产生担忧,中国如果开始在国际市场大幅购买粮食,是否会对全球粮食安全带来冲击?
从短期看,中国加大粮食进口量不会威胁到国际粮食安全。首先是因为大多数大米消费国的自给率都比较高,国际大米的贸易量占全球产量的比重并不高。以2012年来看,全球大米贸易量约为3700多万吨,占全球产量的比例仅有不到8%,中国如果增加大米进口,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米的国际贸易市场带来影响,但对于大米的消费市场乃至粮食安全不会形成太大的冲击。其次,中国去年的大米进口大幅增加,并非因为中国的粮食开始无法实现自给而需要从国家市场进口,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大米价格远低于国内,这使得国内的大米加工企业直接从国际市场进口大米,以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保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04年我国开始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在过去8年时间里粮食最低收购价逐年上升,加之近年来农民工工资大幅提升,使得农民种粮的机会成本随之提升,以及各种农资价格上涨等等,各种因素刺激下,导致我国粮食价格逐年上涨。我国稻谷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得粮食市场出现了一个“稻强米弱”的格局,上游的稻谷在政策保护下价格连续上涨,而下游的稻米加工企业却要承受日益上涨的成本压力,很多加工企业甚至持续亏损。在这样的背景下,下游加工企业不得不另寻出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国际市场进口大米。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进口大米主要来自越南(占进口总量的66.7%)、巴基斯坦(占25.0%)和泰国(占7.6%),去年底,我国大米价格比越南进口大米价格大约高出50%左右,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去年进口大米数量激增也就不足为奇。如果考虑到更多没有进口配额的企业从各种渠道的进口,去年的粮食实际进口应该远大于官方统计数据。
由于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的托市效应,加之各种成本上涨的推动,我国粮食价格在未来很长时间里还将保持上涨态势,从而促使国内的大米加工企业继续加大从国外市场的采购。因此,2012年中国突然成为国际大米市场的买家还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数年内将成为常态。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中国需求将从此威胁到国际粮食安全,目前全球大米贸易量大概为3700多吨,而中国一年的大米消费类高达1.4亿吨,如果中国大米需要依赖国际市场,国际大米市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不过,这种局面爆发的可能性并不大,从另外的角度看,一旦中国成为某个国际商品的大买家,该商品价格就会迅速上涨,所以,随着中国继续增加大米进口量,国际市场的大米价格将会很快上涨,逐步缩小和国内大米的价格差距,届时,中国从国际市场的大米采购量将会趋于一个合理的水平,而不会无限制地上升。如果再考虑到中国对大米等粮食实行进口配额管理(2013年的大米进口配额532万吨,和2012年持平),中国的大米进口即使继续保持上升势头,也不会对国际大米市场带来颠覆性的冲击,进而威胁到国际粮食安全。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坚持粮食自给率达到95%这条红线,去年我国的大米、玉米和小麦等粮食都开始大量进口,是否意味着这是我国粮食自给率开始下降的一个信号?从目前看,我国主要粮食除了大豆严重依赖进口(80%)之外,小麦、玉米和大米等产品的进口绝对量依然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自给率维持在95%以上的水平,库存占消费的比重超过40%,也远高于国际安全水平。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粮食安全完全不成问题。但从长期看,随着我国粮食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而粮食的刚性需求量持续上升,中国的粮食安全始终面临严峻挑战。
2004年以来,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粮食实现史无前例的九连增,粮食总产量从4.7亿吨上升到5.9亿吨,但持续增产的难度将会一年比一年大。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1998至2011年,全国耕地面积从19.45亿亩减少到18.2476亿亩,尽管还保持在18亿亩的红线之上,但是一直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以2011年来看,当年全国耕地减少532.7万亩,其中建设占用耕地485万亩,灾毁耕地33.5万亩,生态退耕14.2万亩,同期耕地增加483.7万亩,增减相抵,耕地面积净减少49万亩。尤其在我国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进程中,耕地面积的减少更加不可逆转,距离18亿亩的红线也会越来越近。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背景下,我国粮食依靠化肥农药实现增产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对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不仅使得粮食增产难以持续,而且会越来越威胁到食品和环境安全。
除了耕地面积减少,种粮农民的数量也呈现逐年减少的大趋势。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沿海城市招工越来越难,农民进城打工的收入越来越高,这使得留在农村务农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尽管政府通过一系列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是种粮的收益和打工相比依然相差甚远,大部分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种粮的大都是老一辈农民。而从更长远看,由于大多数农村“80后”乃至“90后”的农民从小就外出务工,和老一辈农民相比不仅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更缺乏必要的种粮技能,将来农村谁来种粮的问题会日渐突出。虽然从理论上而言,大规模集约化经营是农业生产的一大出路,但在中国农村实施起来依然相当遥远。
粮食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但是粮食的消费量却呈现刚性增长。随着国人的收入水平提高,对于粮食的消费量也会随之增长,粮食消费量的增长不仅体现在直接的口粮增长上,而且随着人们消费结构升级,对于肉类等食品的消费需求会快速增长,这将使得玉米和大豆等饲料用粮呈现爆发式增长。加之未来对于生物燃料的探索等,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粮食的消费需求。按照我国《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95公斤,需求总量5725亿公斤,而产量到2020年达到5400亿公斤,还是有将近300亿公斤需要借助国际市场。在粮食增产难度加大和刚性需求上升的矛盾面前,我国粮食的对外依存度将会持续提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经在2012年表示,如果把大豆纳入粮食范畴,中国的粮食进口量已经达到11%,自给率不足90%,而我国政府一直强调粮食自给率要达到95%以上。
事实上,从2011年开始,我国的稻谷、小麦和玉米这三大主粮就已经全部变成净进口:其中小麦进口125.8万吨,同比增长2.2%;玉米进口175.4万吨,同比增长11.5%;稻谷和大米进口了59.8万吨,同比增长54.0%。而到了2012年进口规模迅速放大,三大主粮的进口同比增幅都高达2倍到3倍。一些悲观人士甚至将三大主粮的进口大增和大豆相提并论,我国目前的大豆进口依存度高达80%以上,虽然这样的对比多少有些耸人听闻,但我国的粮食进口是否就此成为趋势,无疑值得高度警惕。
从短期而言,粮食进口大增虽然尚不至于带来粮食危机,但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至少对于政府调控食品价格将会带来很大的挑战,而食品价格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通胀水平。最近几年,我国尽管实现了粮食九连增,但CPI在大多数年份依然呈现出较高的水平,如果将来粮食自给率下降,通胀压力也可想而知。去年我国CPI难得创下2.6%的近年新低,但是从去年底开始,由于食品价格的带动,CPI水平已经开始明显抬头,今年的通胀形势并不乐观。在过去粮食九连增的背景下,我国的通胀尚且有多年超过预期调控目标,将来如果粮食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对于通胀的治理也将会越来越难。 进口大米粮食预警种植业三农农资粮食安全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