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上的华为:在领跑者和跟跑者之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尚进)
( 1月7日,美国拉斯维加斯,华为在2013年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发布全球最大屏智能手机——6.1英寸Ascend Mate
)
2013年1月4日的亚马逊网站,华为Ascend P1以解锁机的方式出现在了美国市场,这距离2012年CES上P1首次亮相已经过去了接近一年。而Ascend P1在2012年的CES上曾经被寄予厚望,毕竟7.69毫米的机身厚度在当时还是具备制造工艺上的卖点的。“去年一年华为手机确实交了一些学费吧。”在2013年的CES现场,华为终端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在采访中感慨道,“智能手机研发节奏一直在一点点加速,从超薄P1到荣耀四核,一年时间华为手机的进步有目共睹。2013年CES消费电子展上拿出的Ascend D2和Mate,工程设计和软件细节,可以说是更上一层楼的,不只是1080p高分辨率和6.1英寸屏幕,防泼溅涂层和手套状态下的Magic Touch触屏,站在全球视野看,华为手机已经有能力去全球市场生存,而不是只在中国占据自己的市场空间了。”
作为年销售收入达到350亿美元级别的华为集团,一直不满足于自己只在电信系统领域的作为,从2011年就开始尝试进入到消费产品市场,以华为手机作为涉足消费产品和移动互联网的切入点。即便华为手机在2012年降低了其功能手机的产量,预计2012年最终实际手机终端产量依旧在6000万部以上,无疑比2011年的2000万部有了不小的进步。这种高速增长背后则蕴含着中国智能手机整体性的提升,市场研究分析公司iSuppli预计,2012年中国手机供应商的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将达到1.014亿部,在2015年时这个出货量可能将增长到1.884亿部水平,当然这个数字并未将华为和中兴的外海市场销量计算进去。
华为手机一直将自己的产品重心放在全球化市场上,而不是像小米和魅族等智能手机市场的新挑战者那样,只将自己的市场范畴圈定在中国市场以内。可以说华为手机一面在中国本土手机制造商中一直充当领跑者的角色,另一面在全球智能手机第一阵营中又保持着跟跑者的自我定位。“华为手机一直很重视同Google的合作关系,做全球化企业就必须拿到Android的认证,这恰恰是大多数中国智能手机开发团队所不具备的。”华为消费者Bussiness Group业务集团CEO余承东在采访中如此解释。2013年CES上第一次透露出来6.1英寸屏幕的华为Mate,很显然将竞争对象瞄向了三星的Note2,按照华为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的说法:“至少全球最领先的智能手机功能,华为手机也能很快有,也许产品研发节奏上还有半拍时间差,但华为手机的市场步调不会慢。”
包括华为手机在内的整个中国智能手机阵营,不得不审慎冷静面对现实,除了开发人员的快速应对能力,以及生产成本上的微弱价格优势,依旧没有什么全球化的制胜秘笈,甚至只有华为依靠自己在电信系统设备上的技术积淀,才勉强解决了ARM处理器的自给自足问题。一旦控制液晶屏幕生产供应链条的三星和LG收紧,华为、中兴和联想这三大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都会受到最直接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主流的智能手机制造商们在研发设计上越来越不惜血本,华为Ascend D2制造工程已经动用了激光切割,中兴Grand S和OPPO Find 5的工程设计更是异常出色,以往根源于代工制造生态的Design House模式,已经不能再满足于那些踌躇满志的智能手机制造商。事实上,摆在华为面前的问题不再是如何完成在手机应用细节上的追赶,而是如何调整自我的创新平衡问题,将一个处于深圳研发商业生态环境的中国工程师团队,与全球范围内可良性循环的技术创新环境对接。在保持紧跟步调的研发策略同时,要想真正实现全球化竞争下的创新,更多可能还得依赖于华为集团内部的2012实验室了。这个2009年启动的华为研究机构,据说得名于电影《2012》,当时感觉未来数据业务会像大洪水那样淹没珠穆朗玛峰。对于2012实验室对华为手机未来创新的影响,华为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在采访中感慨道:“芯片和电源管理技术,无线性能和通信协议层,这些东西都跟智能手机息息相关,在中国可能只有华为集团涉足到了如此底层的前瞻性研究。华为每年有10%的收入会投资到研发领域,十年磨一剑,只有一步步自己研发出来,吃透研究过程的基础脉络,才可能收获真正的创新。”
( 余承东手持两款最新发布的智能手机Ascend Mate和Ascend D2
)
本刊专访了华为消费者Bussiness Group业务集团CEO余承东。
三联生活周刊:整个2012年华为手机似乎发生了诸多自我变化,全球手机出货量的减少,Ascend P1和荣耀四核等明星机型的出现,2013年初CES上又拿出了6.1英寸巨屏的Mate和追求工艺细节的D2。你如何看待华为手机的这些变化?
余承东:Ascend P1是华为手机在2012年最大的亮点,也是实际销售最不如意的产品,颇有前瞻性的产品设计,可惜却在生产备料环节和市场营销节奏上出了问题。但P1之后的D1,你就看到了华为手机的快速学习能力,2013年CES消费电子展上的Mate和D2,只是我们蓄势待发的新起点,下个月巴塞罗那MWC上华为还会继续发力。华为手机过去全球生产主要靠代工,卖OEM白牌给国外运营商,去年开始启用自有品牌,其实还是很有挑战的。从白牌到华为品牌,从低端产品提升到开拓高端精品,我们自己也经过了一系列适应,最直接的就是砍掉了华为过去依赖海量制造为主的功能手机,2012年几乎砍掉了3000万部功能手机出货量,因为功能手机并不赚钱。减少了销售收入,但是我们的利润却增加了。除了产品在进步,华为手机尝试性地拓展电子商务渠道,取得了出乎预料的成功,高端荣耀四核的产品,在电商渠道短短几周时间就销售了几十万台,利润水平远远高于传统的手机分销和运营商渠道。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手机整体产品水平都在提高,不仅出现了OPPO的Find 5和中兴Grand S这样强调设计的产品,还出现了联想K860和小米2等畅销机型。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三星正在拉大与其他手机制造商的距离,整个智能手机全球都出现了竞争白热化的景象,联想手机猛拉出货量,中兴和OPPO都开始尝试精品设计。在你看来,国内智能手机整体研发水平的提高,是否已经具备了全球水准的核心竞争力,华为手机如何定义自己的位置?
余承东:华为是国际化公司,所以华为手机的自我定义也是全球化的,这无疑与大多数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的定位不同。华为给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营商提供服务,运营商贴牌的手机销售策略已经覆盖得很充分了,有70%左右的运营商销售都是来自海外。整个中国手机制造环境的自我学习能力都很强,但不管同OPPO还是联想比较,华为手机的研发技术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联想的优势在中国本地的渠道能力,他们有大规模销售电脑的经验,所以想在智能手机上复制控制渠道的老办法,但这策略仅仅在中国市场部分有效,想全球化发展是不可能的。OPPO等国内新锐手机设计者展现了很好的工程开发能力,但企业规模偏小,在规模制造及核心零件的管理控制上有短板。华为过去专注于通信系统设备,所以华为手机过去一直缺少针对消费者的运营经验,2012年是华为手机全球化转型的一年,随着利润增长和华为高端机型的继续发酵,2013年将是持久战取得突破的一年。整个华为手机拥有1.1万人的庞大研发测试体系,这几乎是大多数国内手机企业根本不敢想象的,未来智能手机的竞争,绝不是依托产业链的现成硬件设计模板,或者凭借一个满足本地化习惯的用户界面就能参与的。
三联生活周刊:苹果在尝试去三星化,苹果自己的芯片将由台机电代工制造,华为作为目前中国手机制造商中唯一有能力开发生产ARM处理器的制造商,无疑可以像三星那样摆脱对高通和NVIDIA的芯片依赖。另一方面,英特尔一直在拉拢更多全球巨头采用X86架构的手机芯片,摩托罗拉和联想都很积极,你们如何判断2013年的智能手机处理器之争?
余承东:尽管华为自己的海思处理器在通信基站上早已经有16核产品了,但我们依旧坚持多供应商的策略,高通和MTK都会采用,像新发布的Mate就会采用华为自己的海思处理器,这样多家处理器的策略有利于保持华为手机差异化的市场竞争力。三星之所以能够在全球智能手机竞争中脱颖而出,诸多条件中,三星自己生产设计的猎户座芯片不容忽视,因为拥有自己的ARM处理器,可以在产品研发周期上甩开竞争者的追赶。最新的英特尔X86手机处理器在CES上有了新升级,已经表现出独特的优势,我们已经在跟英特尔谈。下个月华为手机将会推出采用八核处理器的新型号,在特色屏幕尺寸之外,率先出击智能手机处理器之争。 余承东华为智能手机华为手机之间领跑者mateCESces华为消费者华为三星产品研发华为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