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上的生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小贝)
( 理查德·达文波特-海因斯 )
1912年4月14日23点40分钟大西洋西北部撞到了一个冰山,第二天凌晨2时20分沉没,1514人遇难。随叫喊的求生者、价值昂贵的行李和横七竖八的钢铁一起沉入海底的还有康拉德的短篇小说《凯雷的回忆》的手稿。
“泰坦尼克号”沉没时,英国作家切斯特顿评论说,西方文明驶入了致命航线。现代国家的力量与无能、安全与危险与不会沉没的船是相似的。二者都迁就有钱人,都不会满足穷人的需求。在他说这番话的十年前,威尔斯把城市里的穷人比作冰山,这个庞大的群体处于水面之下。
英国作家理查德·达文波特-海因斯在《泰坦尼克号上的生活:移民与百万富翁、骗子与水手》中描写了遇难者以及711位幸存者的性格。序言介绍的是冰山的情况。第一章写的则是激动人心的登船场面,乘客中包括实业家本·古根海姆、美国总统的助理、白星航运公司经营总监等人。他交代了幸存者的分布情况:女乘客幸存的比例是74%,儿童幸存的比例是52%,男性的幸存比例只有20%。33%的男性头等舱乘客凭借他们的财力和势力得以登上救生艇,只有8%的二等舱男性乘客得以生还。许多救生艇没有坐满,第一个于12时45分被从船上放下来的7号救生艇能乘坐65人,但只上了28人。到了海上之后,只有两只尚未坐满的救生艇拒绝搭乘那些跳入大海的人。
海因斯是普鲁斯特专家,写过奥登传,是一位著名的精英主义者,跟伦敦文学圈内的名人关系密切,书的护封上印有《唐顿庄园》的编剧朱利安·费罗斯的赞美之词。但他对三等舱乘客的遭遇充满同情。
“泰坦尼克号”是爱德华时期的社会状况的一个缩影。“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就是一个阶级意识、阶级歧视与阶级对立的故事。爱德华时期的人无情、嗜血、浮华,他们崇拜速度与奢侈,同时又倡导斯巴达人的价值观,“泰坦尼克号”上的生活既放纵又坚忍。
( 《泰坦尼克号上的生活》 )
“泰坦尼克号”为各个阶级之间的相互轻视提供了舞台。头等舱乘客带着高人一等的神情在甲板上漫步,康沃尔郡的矿工也不会跟装炭工说话。如果说头等舱乘坐的主要是里兹酒店的常客,职员与假绅士们乘坐的二等舱就像是浮动的“莱昂斯茶馆”。船上唯一的黑人乘客跟他的白人妻子和孩子乘坐的便是二等舱。还有唯一的日本乘客,中年公务员细野正文,后来因为可耻地幸存下来而被解除了官职。
大不列颠白星航线公司的船建造时追求的是豪华,而非行驶速度,但达文波特·海因斯指出,刻不容缓是爱德华时期的主要情绪。生命是一场竞赛,因此“泰坦尼克号”上的百万富翁们迅速地积累财富,而他们的祖父辈旅行时坐的还是三等舱。1861年美国只有3位百万富翁,到19世纪末百万富翁的数量已经有近4000位。“泰坦尼克号’上337位头等舱乘客的财富加在一起估计达5亿美元。最有钱的乘客是约翰·雅各布·阿斯特,他的遗体得到确认靠的是他衣兜里装的4000美元的纸币。美国国会就“泰坦尼克号”沉没举行的听证会最初是在约翰·雅各布·阿斯特的酒店里举行的,那家酒店就像是陆地上的“泰坦尼克号”。
最后,海因斯讨论了“泰坦尼克号”发生事故的原因。他认为1996年上映的、詹姆斯·卡梅伦执导的《泰坦尼克号》中的情节是不准确的,并非航运公司营运总监为了创下跨越大西洋最快的纪录而强迫史密斯船长高速行驶。他还说,造成严重后果的一个原因是,能搭乘3547人的轮船上只有1178艘救生艇,他还强调,船长确实错误地没有听从瞭望者躲避冰山的命令。如果“泰坦尼克号”是迎头撞上冰山,或者以之前的速度继续行驶,它都不会沉没。错在向右转舵并往后倒,瞬间造成铆钉和螺栓松动,有6个舱开裂,不幸的是,“泰坦尼克号”的设计前提是不会有4个以上的舱在一次撞击中开裂。而且船只使用的钢板不适应冷水,船身使用的铆钉也不够结实。21节的船速是有些快,但主要是运气不好,那一块海面太平静,不然海浪会拍打冰山,更早地引起瞭望人员的注意。 生活泰坦尼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