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王朝总能带来高利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家族王朝总能带来高利润0( 温莎公爵和夫人在巴黎郊外的家 )

除了谈天气,还可以谈什么?谈英国王室。比如威廉王子和灰姑娘凯特·米德尔顿的婚事,表现国王乔治六世如何克服口吃、战胜自卑的励志电影《国王的演讲》,可以从去年底聊到现在。英国独立电影《国王的演讲》去年底在全球上映,票房和口碑都很好,是今年奥斯卡的热门电影,获12项提名。英国兴起了新一轮王室热,热得左翼人士不耐烦地说,我们快被保皇主义淹死了。

《国王的演讲》背景设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主角是约克公爵,也就是1936年登基的乔治六世,现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由柯林·费斯扮演。影片投资仅430万英镑,是小成本制作,却掀起强劲的王室文化风潮。影片得到的多为褒奖,评论认为,影片没有掺杂对王室的宣传,男女主角演出了约克公爵夫妇作为上流社会成员的冷淡,又不乏诙谐、亲切、坚定。影片结束于1939年,在澳大利亚言语治疗师的帮助下能够流利演讲的乔治六世发表广播讲话,激励他的臣民们团结起来,反击纳粹的侵略。片尾字幕中有一句,国王乔治六世在“二战”期间成为“国民团结抗战的象征”。中立大报《独立报》评论道:“看了这部电影,观众大可不必在意温斯顿·丘吉尔,他在片中就是个小角色。是王室赢得了胜利!”这篇评论温和地嘲讽影片编剧大卫·赛德勒(David Seidler)巧妙地拍了王室的马屁,他回避了王室在“二战”爆发前的某些不光彩作为,比如1937年逊位后的温莎公爵访问德国,和希特勒有一次宾主尽欢的会面,也压根儿没提乔治六世和王后在广播讲话之前是支持张伯伦首相的绥靖政策的。

在影视剧制作人看来,诸如此类的历史细节无关紧要,只要有“王室”,票房就有了保证,历来如此。白金汉宫犹如一个永不谢幕的舞台,不断上演着精彩的戏码,最出戏的角色是伊丽莎白一世、维多利亚女王、爱德华八世、玛格丽特公主。2003年,英国导演斯蒂芬·波利亚科夫(Stephen Poliakoff)甚至将少为人知的约翰王子搬上了银幕,拍了部《失落的王子》(The Lost Prince)。约翰王子是乔治六世的弟弟,因患有癫痫被王室视为不得见光的人,将他藏到乡下,13岁即夭折。再看从来没有错出过一只脚的伊丽莎白二世,她完美得被称为英国最乏味的人,乏味到连共和主义者都挑不出她的碴儿。就是这样一位无懈可击的女王,以她为主角的影片《女王》,也取得了票房和评论的双赢。

倒退几十年,若是对说话结巴的国王报有刻意的同情心未免令人诧异,但在2011年大家却一致性地感受到了乔治六世的痛苦。1977年是女王登基银禧纪念,摇滚乐队“性手枪”发行了一张单曲唱片《上帝保佑女王》,歌中唱道:“上帝保佑女王,她不是人类。”唱片封套用的是英国著名艺术家杰米·里德(Jamie Reid)的代表作:嘴唇上别了一枚安全别针的女王肖像。2012年是女王登基60周年的纪念,不会再有人真诚地犯下冒犯君主罪了。

人们为什么如此迷恋王室,为什么要操心王子公主们的生活?《独立报》的评论认为,这一文化现象意味深长,与其说观众支持君主制,不如说他们迷信君主制体现出的世袭制度。世袭制度维护的是让权力、财富、天分在一个家族里代代相传的自然秩序。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虽然逐渐进入民主社会,实际上仍是被丘吉尔、张伯伦、皮特等2500个家族所掌控。由此,BBC著名主持人、作家杰里米·帕克斯曼在其著作《政治动物》中提出忠告:想在政治上取得成功,第一条是“选对父母”。

​家族王朝总能带来高利润1( 贝克汉姆的儿子罗密欧被《GQ》杂志评为英国最佳着装男性之一 )

英国自由记者、作家汤姆·利文(Tom Levine)认为,“二战”后大众传媒催生出“王室宗教”信仰,导致公众对世袭制产生热情,关键事件是1953年女王登基仪式的电视现场转播。“二战”结束,各殖民地纷纷独立,脱离了英国的统治,大英帝国分崩离析;英国国内满目疮痍,经济萎靡,食品需限量供给,罢工时常发生。朝野内外都希望借女王登基走进新时代。女王夫妇本来极力反对电视转播整个仪式,在媒体“不让公众失望”的压力下,内阁最终批准了媒体的电视转播权。几周内英国电视机销量迅速上升到300万台,庆典前10天人们就迫不及待地坐到街边抢占有利地形,6月2日登基当天有半数以上英国人通过电视看到了现场实况。利文说:“这一天,英国王室的形象得到了彻底的改观。从此,王室家族带给人们的印象不仅停留在文字和静态图片中,更是立体生动的动态影像。”从这一天起,王室被打造成第一家庭的形象,英国陷入了对王室家族的盲目崇拜。

去年12月,卡梅伦首相、贝克汉姆、威廉王子前往苏黎世国际足联总部,代表英格兰争夺2018年世界杯主办权。这个三人组合很有趣,一位是世袭贵族兼富豪的后代,一位是取得了全球性名望的快退休的球星,一位此生最大的功绩便是选对了王储当爸爸的王子。有人调侃,他们来自英国最著名的三个家族王朝,从不同方面向世界阐述了英国的世袭制度。王侯将相定有种乎,进入21世纪,上流阶级的这一“天赋人权”超越了王室迷恋、政治争斗,扩散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最典型的是在出产王室剧的娱乐圈制造了多个家族王朝。“贝克汉姆王室”就是这么诞生的。贝克汉姆俨然一位君主,他在运动场上的表现已不如秀场上出色,但因为他是贝克汉姆,“粉丝”们仍对他顶礼膜拜。他的子孙后代顺理成章继承了这份荣耀,他8岁的儿子罗密欧,今年1月被《GQ》杂志评为英国最佳着装男性之一。

​家族王朝总能带来高利润2( 威尔·史密斯力捧子女进军好莱坞 )

受“世袭制”文化病毒的浸染,社会普遍认为明星的孩子继承了父母的天分,不信你看著名喜剧演员基思·艾伦的儿女莉莉、阿尔菲,一个是歌星,一个是演员。而滚石乐队的孩子们早在10年前就做明星、名模,牢牢占据了时髦杂志、八卦版面上的阵地。在好莱坞,布鲁斯·威利斯和黛米·摩尔的女儿露玛一出道就签下两部片约,她由衷地说:“我太幸运了。我老爸在这一行辛苦打拼,我真的很感激他给我铺好了路。”威尔·史密斯的女儿8岁便和爸爸一起演了影片《我是传奇》,10岁正式开始音乐生涯;12岁的儿子已经演了几部电影,其中一部是和成龙合演的《功夫梦》。《功夫梦》翻拍自上世纪80年代的《龙威小子》,影评人直言不讳地说,这部电影根本没必要重拍。威尔·史密斯是好莱坞的权势人物,他和演员老婆奋力为子女争来若干片约,从不掩饰建立史密斯王朝的野心。他说他的榜样是方达家族、道格拉斯家族、萨瑟兰家族。

“星二代”看上去博学多才,歌星、演员、模特儿、电视主持人、珠宝设计师,名利双收的工作没有他们不能干的。他们还带有爹妈的时尚基因。麦当娜14岁的女儿洛迪丝为著名的梅西百货公司设计了一个系列的服装。汤姆·克鲁斯的女儿苏瑞,刚刚4岁,俨然是时尚评论家。据阿汤哥说,苏瑞2岁就确定Osh-Kosh是她最喜欢的服装品牌,她只穿裙子不穿裤子;给她一双金色的运动鞋,她说这是男孩子穿的,她穿高跟鞋。现在苏瑞所有的装扮都由她自己决定,出门必定要拎小号的奢侈品牌手袋。

​家族王朝总能带来高利润3( 汤姆·克鲁斯的女儿苏瑞 )

这些明星后代确是才华横溢,还是像王室成员那样因为姓氏著名而著名?英国流行歌星奥兹·奥茨本曾全家上阵,拍摄电视真实秀《奥茨本一家》,从节目中看不出奥茨本的胖闺女胖小子有什么天分超群之处,但高收视率直接将奥茨本家的孩子捧成了歌星。媒体编辑、制片人、广告商、音乐制作人等文化主宰者奉承名人的孩子,并非他们缺乏品位,他们既不是保皇党,也不是共和主义者,既不宣扬守旧也不推崇平等,他们的原则是利润为王,商业利益压倒一切。他们要用娱乐圈的王子公主来卖杂志和商品,提高票房和收视率。2008年,《福布斯》出版了一份“好莱坞星二代榜”,苏瑞、布拉德·皮特夫妇的双胞胎悉数上榜。那一年媒体为了争夺皮特和朱莉的双胞胎新生儿的照片独家刊登权,竞价叫至1100万美元。好莱坞一位重要制片人说,确定演员表好比赌博下注,如果一个著名的姓氏能够成为票房保证,为什么不利用它呢?“选对父母”在政界行得通,演艺圈同样适合。况且制片人付给孩子的片酬可比给他爹妈的少多了。在商业天平上,天分才华不是最重的砝码。英国百货连锁店德本汉姆(Debenhams)公布了一个数据,英国父母每年花427英镑为家中的小女孩买衣服,以便她们跟上苏瑞的潮流。可见大众对娱乐圈名门望族的奴颜屈膝,心甘情愿购买“世袭制度”,以满足内心对权力的幻想。

家族王朝也利用人们的迷信思想来维持自身的统治。前工党内阁大臣阿兰·米利班3年前曾写过一份关于社会流动性的报告,报告指出,75%的高等法院法官,30%的下院议员,45%的高级公务员,55%的记者都毕业于私立学校,而从全英国看这个百分比只有7%。他批评当代英国社会已经钙化,机会严重不均等。在普通大众看来,在钙化的社会要流动到社会较高的阶层,经济地位和社会关系网是获取权力的关键因素,远远超过才华——二者,王室和名人后代都不缺。■

​家族王朝总能带来高利润4( 电影《国王的演讲》剧照 ) 总能苏瑞家族王朝利润国王的演讲娱乐八卦带来英国王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