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甘薯

作者:何潇

​被忽视的甘薯0

番薯,又称甘薯、红薯、地瓜、红苕。在中国,人们往往以为这个拉丁学名为“Ipomoea batatas”的东西出自中土,实际上,与玉米、土豆一样,它是“新大陆”的产物。因为外形与土豆相似,且较之香甜,番薯在英文里被叫成是“甜土豆”(Sweet Potato)。只是,与同由美洲传入的土豆、玉米相比,番薯在欧洲显得默默无闻。土豆被看成是“影响了欧洲版图形成的作物”;玉米被认作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典型标本”,而番薯却被极大地忽视了,它只出现在餐桌上,且知名度远远低于它的兄弟土豆。而在中国,它发挥的作用有似于西欧的土豆: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且推进了人口迁徙。

与欧洲人相比,中国人对于番薯的态度要热情得多。这或与“误为己出”有一定关联。人们往往将它与土生的“山薯”混为一谈。后者出现在《南方草木状》里:“甘薯,盖薯蓣之类,或曰芋之类,根叶亦如芋,实如拳,有如瓯者皮紫而肉白蒸煮食之,味如薯蓣,性不甚冷,旧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业耕稼,唯掘地种甘薯。秋熟收之,蒸晒切如米粒仓圃贮之,以充粮糗,是名薯粮。”这个误会,直到明朝才被解开。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上说:“闽广薯有二种,一名山薯,彼中固有之,一名番薯,有人白海外得此种。”

番薯传入我国的时间是明朝的万历年间,从安南(即今天的越南)与吕宋(菲律宾)引进。西班牙人占领吕宋后,将从美洲带回的番薯种于此地,却发现此地风土十分适合番薯的生长,数年之内“被野连山”。最初将其引进中国的是广东和福建人,广东与福建也因此成为中国最早的番薯种植地。

番薯的出现对资本主义在东南沿海的萌芽起到了积极作用。番薯引进福建之时,正是潮州人口剧增的时期。《潮州志》上载:“嘉靖三十年(1552)潮州府有9.1082万户,52.5154万人,至清嘉庆二十三年(1819)104万人。清末达300多万人。”因为人多地少,粮食供应需要倚仗他省。高产作物番薯进入福建,解决了当地的缺粮问题,也对当地经济作物的种植起到了推进作用。由于番薯可以充粮,原来用来种植稻米的土地,如今可以用来改种其他经济作物,譬如甘蔗,潮州迅速发展为重要的蔗糖生产基地。明《泉南杂志》上载:“甘蔗干小而长,居民多磨以煮糖,泛海售焉。其地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甘蔗的种植刺激了当地制糖业的发展,“明清时期,潮州商人基本垄断了江南糖市”。

另一方面,番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人口分布,其借助的手段是移民。在与中国的移民运动关系密切的农作物中,最主要的两种外来作物便是玉米与番薯。葛剑雄在《中国移民史》中分析说:“这是因为,一方面这两种作物适宜原来无法开垦的干旱地区,为移民提供了新的垦殖区;另一个方面,移民的迁移又大大地扩展了这些作物的产区。”

清朝初年,由于人口骤增,出现了“垦荒移民潮”。番薯也因此传入赣南,将之带过去的是福建的移民。到了清朝后期,番薯推广到赣南山区,并成为当地的主食之一。在湖南,广州与福建的移民先是将番薯带到了平江,之后推广到巴陵、攸县等地区。在四川的潼川府、资州等地,闽广移民率先开始种植番薯,此后也成为规模巨大的番薯种植地。在广西,客家移民最集中的地区是浔州府,此地也是番薯最集中的种植地。闽人的活动还影响了浙江温州番薯产区的形成,其中的玉环岛正是清朝前期闽南人的主要迁入地之一。此后,温州人迁往浙西,番薯也随之传入。客家人移民的另一个地区是台湾,如今,不少台湾人还自称为“番薯人”。■(文 / 何潇) 忽视甘薯种植业红薯移民欧洲移民

上一篇: ​土豆之魅
下一篇: 八公山的豆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