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欲在世界人工智能竞争中“破局”

作者: 桂畅旎

2月10日至11日,备受关注的人工智能行动峰会在法国巴黎举行,吸引了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的政府代表、科技企业领袖、学术专家以及非政府组织参加。峰会旨在探讨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全球治理问题,加强国际社会的行动力。作为东道国,法国希望通过此次峰会推动本国及欧洲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主动。

当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发展,赋能社会生活、工业生产以及国家安全等方方面面,成为各国抢占科技与产业革命优势地位的技术制高点。世界大国普遍将人工智能视为战略性技术,加强布局,推动发展,全球人工智能竞赛随之全面展开。“谁能利用好人工智能,谁就能占据发展先机”已成为智能时代的竞胜逻辑。

中美欧“三国演义”

区别于其他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的迭代速度前所未有,对千行百业的赋能程度史无前例。中国、美国和欧盟作为全球地缘政治中的重要三方,在此轮人工智能浪潮下,呈现出三种不同的路径,塑造形成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格局。

美国求赢心切,松绑监管。特朗普政府将人工智能视为“让美国再次伟大”的重要抓手,大力破除政策束缚,不仅废除拜登政府的人工智能安全行政令,还联合私营企业大兴基建,豪掷5000亿美元,启动名为“星际之门”的人工智能基建计划,集“全国家”“全政府”之力,志在赢得这场人工智能竞赛。

中国稳健发力,突围创新。中国较早布局人工智能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人才、数据、企业等资源优势,再加上广阔的市场,使得中国人工智能在产业发展、场景应用等方面已跻身世界前列。最近DeepSeek在美国的打压下仍能够异军突起,以低成本和高性能双重优势震惊世界,再次向全球证明了中国特色的创新势头不可抵挡。

欧盟反思觉醒,奋起直追。欧盟在此轮人工智能发展之初即有布局,2018年出台的《欧盟人工智能报告》提出要在投资和产业能力、技能培训、伦理法律等多个领域部署人工智能政策,但政策执行细则迟迟未出,至今仍未有起色。反而是在人工智能监管上,欧盟承袭了数据治理的传统路径,通过严格的立法先行在全球人工智能规制和伦理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去年8月欧盟《人工智能法案》正式生效,是世界首部人工智能综合性立法,再次彰显了欧盟在规范和价值观领域的领导力。但严格的立法措施、高额的罚款也使得欧盟面临“监管有余,竞争力不足”的尴尬局面,既有对发展失速的焦虑,也有害怕出局的失落。法国科技大亨尼尔甚至警告称,如果欧洲错过了人工智能这一关键机遇,将沦为“被遗弃”的大陆。

欧盟的雄心与优劣势

欧盟的人工智能发展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是选择继续严格监管,曲高和寡,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伦理的“守门人”,还是调整策略,放松监管,在技术上与中美展开真正的竞争?也许巴黎人工智能行动峰会已经给出了答案。峰会上,欧盟各国普遍淡化了自身曾引以为傲的安全监管,大谈创新与发展。法国总统马克龙更是宣布1090亿欧元的人工智能产业投资计划,以展示其不甘落后的雄心。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宣布将筹集2000亿欧元支持欧洲人工智能发展。虽踌躇满志,但与会者普遍感受到欧盟面临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实阻碍。这是因为当前的人工智能已不再是“大力出奇迹”的简单资本堆彻,而是技术、资源、人才、治理等的系统集成,对此,欧盟的优劣势均十分突出。

欧盟具有发展人工智能的显著优势。在硬件方面,欧盟拥有著名的半导体光刻设备供应商阿斯麦,其在全球人工智能芯片制造中占据78%的市场份额;也不乏法国米斯特拉尔人工智能这样享誉世界的初创企业。在应用方面,欧盟具有历史悠久的产业基础,特别是在医疗等关键领域拥有丰富的场景资源,西门子医疗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已覆盖欧盟绝大部分的医院。此外,欧盟多元化的语言环境还使其能够开发跨多种语言工作的模型。不容忽视的是,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中“风险管理”“监管沙盒”具有很高的创新性,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倒逼欧盟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具备较高的安全可信度,更易获得市场信任。

当然,欧盟在基础资源、政策环境、市场竞争上的劣势也在逐步显现,禁锢了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进一步发力。

欧洲欲在世界人工智能竞争中“破局”0
2025年2月10日,人工智能行动峰会在法国巴黎举行,由法国和印度联合主持。

一是科技企业稀少。人工智能的主要驱动仍然是科技企业,但最新统计显示,全球50强科技公司中只有四家来自欧洲,全球20家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中只有一家的总部设在欧洲。欧洲独角兽企业平均成长周期比美国长2.3年。这说明了欧洲科技行业的薄弱,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增长前景堪忧。

二是风险投资落后。前沿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需要大规模且集中的资本投入,既包括政府投资,也需要大量的私人资本。但相比于中美,欧盟的风险投资远远落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去年5月的报告指出,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私人投资方面,美国约为3000亿美元,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为910亿美元,位居其次;而欧盟只有450亿美元。

三是市场碎片化严重。欧盟成员国都希望能赶上此趟人工智能发展“快车”,从自身需求出发进行布局,但是各自的投入以及不同的监管体系,不仅导致力量分散,还在欧盟内部形成了市场壁垒。这导致欧盟内部的人工智能发展不均,领先的法国和德国也难以拖动欧盟整体向前。

四是基础设施不足。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测试、部署需要大量的算力、电力以及数据、云等基础资源。欧盟能源匮乏的现状无疑将影响先进模型的大规模训练和高级研究的开展。同时,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领衔的系列数据法案对于数据使用和共享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使得GDPR框架下企业数据共享率不足12%,限制了人工智能训练所需要的高质量数据供给。

五是合规成本高昂。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在实施过程中日益显现出对欧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桎梏。法案严格的报告制度以及高昂的罚款给其本地的创新型企业带来了较高的合规成本与繁琐的执行程序,贻误了发展机遇,甚至加剧人才和本地企业的外流。此外,法案也为准备进入欧盟市场的企业、资本和人员设置了较高的门槛,阻碍了外部资源的流入。

觉醒与破局

巴黎人工智能行动峰会可能是欧盟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从美国副总统万斯对欧盟严监管的冷嘲热讽,到欧盟领导人发出比肩中美的集结令,再到马克龙呼吁“必须与世界其他国家重新同步”,欧盟或许开始将失意化为动力,松绑监管政策,全面加速谋发展。但人工智能的竞争不仅是单项技术的比拼,而是创新体系的对抗。如何将严谨的工程传统、深厚的产业根基、丰富的伦理和法规经验转化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结构性优势,是决定欧盟破局的关键。

首先,完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驱动在于算力、算法以及数据等基础设施。欧盟已加大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如提出“人工智能创新计划”“工厂计划”等。去年底,欧委会在欧盟范围内选择了七个地点,用于构建人工智能优化的超级计算机,向初创公司和研究人员开放,以训练他们的人工智能模型。

第二,建立资本市场联盟。欧盟逐渐意识到“集中力量办大事”对于推动人工智能发展非常适用,为破除分散的金融市场影响,欧盟已经开始整合“数字欧洲计划”“地平线欧洲计划”等的科研资金向人工智能领域倾斜,同时充分利用分散在欧盟内部的能力,建立成员国之间的创新联合体。

第三,重点突围关键领域。人工智能市场非常广阔,欧盟也深知难以求全责备,面面俱全。基于自身的优劣势,欧盟开始集中精力在人工智能价值链的特定领域,重点培育交通、能源、医疗等领域的垂域模型,寻找差异化增长点,以在全球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第四,加快出台法案细则。欧盟善于立法和制定规划,但是在具体执行上却不尽人意,这也反过来影响到欧盟“完美”规划的可信度。特别是《人工智能法案》进入分阶段生效期,欧盟需要根据最新的技术发展,修订法案执行细则,为企业合规带来确定性。

第五,加强国际合作。当前正是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阶段,但是美国过早地在人工智能竞争中引入地缘政治因素,形成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国际治理以及人员流动上的壁垒和高墙。欧盟也意识到,对于这项新兴技术的治理,合作应大于竞争,不赞成将人工智能政治化,因此希望能在中美博弈中扮演“第三极”的角色,释放出与各国加强在人工智能前沿研究、标准制定及监管框架等方面合作的意愿。

(作者为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高级工程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