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通博冲突,哥伦比亚和平进程中的“小瑕疵”

作者: 庾志坚

卡塔通博冲突,哥伦比亚和平进程中的“小瑕疵”0
2025年1月20日,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宣布,在北桑坦德省卡塔通博地区及附近地区实施内部紧急状态。图为哥伦比亚警察在北桑坦德省蒂武镇巡逻。

今年初,哥伦比亚卡塔通博地区局势持续紧张。反政府武装组织“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FARC)的残余人员与“哥伦比亚民族解放阵线”(ELN)在该地区发生激烈武装冲突。据最终的官方统计,冲突造成38人死亡,三四万民众流离失所,医疗系统崩溃,物资匮乏。1月17日,哥政府宣布在该地区增兵以维护当地治安;20日,总统佩特罗签署法令,宣布在卡塔通博地区及库库塔大都市区、塞萨尔省的里奥德奥罗和冈萨雷斯镇实施内部紧急状态。

据称,此次冲突的导火索是FARC的残余势力与ELN争夺毒品种植地。该起事件暴露出哥伦比亚全面和平尚未实现。但冲突并未波及其他地区,哥伦比亚整体局势保持平稳。

长期被边缘化的卡塔通博地区

此次冲突的发生地卡塔通博,位于哥伦比亚的东北部,包括北桑坦德省东北部和塞萨尔省西南部的一小部分,与委内瑞拉交界,由13个市镇组成。该地区是卡塔通博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在地理位置上山脉把卡塔通博与其他地方分割开来,所以历史上该区域一直被边缘化,正所谓“山高皇帝远”。

卡塔通博地区以“卡塔通博闪电”而闻名。这是发生在委内瑞拉的一种特殊大气现象。发源于哥伦比亚东北部的卡塔通博河过境委内瑞拉后流入马拉开波湖,河流在靠近入湖口的地方频繁发生闪电,每年大约有140至160个晚上都会发生闪电,每个小时可高达280次。这一小块地区也因为这些频繁强劲的闪电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对流层臭氧产生地。

我是2009年从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移居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的,2011年开始常住波哥大。在新闻里,我经常听到卡塔通博这个地方,基本都和游击队或贩毒集团有关。由于“山高皇帝远”,该地区长期被游击队武装和贩毒组织所占据,毒品走私和有组织犯罪猖獗。据称,卡塔通博地区非法农作物古柯种植密度世界第一。

该地区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历史上以种植甘蔗、可可豆和咖啡闻名。20世纪后,该地区发现了石油,储量丰富且品质优良,因而也成为哥伦比亚最早开采石油的地区之一。

卡塔通博地区冲突可以追溯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两党(自由党和保守党)对立时期。哥伦比亚左派领袖盖坦于1948年被枪杀后,国内发生了“十年动乱”。在这十年里,两党冲突愈演愈烈。动乱导致哥伦比亚出现了三大左翼游击队组织——FARC、ELN和“哥伦比亚人民解放军”(EPL),这三大组织也称“持不同政见者”,有别于犯罪组织。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哥政府军与游击队武装冲突不断,冲突持续时间长达近60年,导致20多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流离失所。

由于卡塔通博处于哥委两国交界,土地资源丰富,因而成为了各种武装团体野心勃勃要控制和占领的地区。20世纪70年代末,ELN和EPL进驻;80年代中期,最大的游击队武装FARC又来安营扎寨。为了争夺毒品种植园,控制贩毒路线,他们相互之间经常展开激烈的争夺。

全面和平尚未实现

2016年9月26日,哥政府与FARC在北部城市卡塔赫纳举行和平协议签署仪式。总统桑托斯与FARC领导人罗德里格·隆多尼奥·埃切韦里在协议上签字,标志着哥政府与游击队武装之间的长期冲突结束。

其实,在桑托斯之前的乌里韦总统八年执政期间,哥伦比亚政府对游击队采取了强硬手腕,游击队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甚至退到委内瑞拉边境线一带,这给了后任者桑托斯总统重要的谈判筹码。再加上委内瑞拉左派查韦斯通过民选方式成功当选总统的例子,让FARC领导人逐渐认识到,为民众打抱不平,争取利益,可以通过和平方式进行。在委内瑞拉和古巴的斡旋下,哥伦比亚政府与FARC于2012年在古巴开启了艰难的谈判过程,经过四年谈判,双方最终签署了和平协议。

签署和平协议时FARC大约有一万六七千人,80%的游击队员愿意归降政府。当时哥伦比亚全国各地设立了26个“集中过渡营”,供归降游击队员学习各种社会生存技能,以便他们融入社会。

卡塔通博冲突,哥伦比亚和平进程中的“小瑕疵”1
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的玻利瓦尔广场。

FARC原先主要的经济来源是贩卖毒品、绑架和收保护费等。剩下的20%没有归降政府的游击队员大多手上都有血案,和平协议规定惩罚只能减轻,不能赦免,所以这些人中有个别加入了第二大游击队ELN或者贩毒集团,如海湾部落等,继续之前的“生意”。

和平协议签署时,桑托斯总统在演说中提到,在全国32个省中,还有20个不完全受政府控制,其中就包括了卡塔通博所在的省。这也就意味着,以前游击队控制的地盘有些被政府接管了,有些则被其他两大游击队或贩毒组织填补了空白。这自然就为日后的矛盾和冲突埋下了伏笔。

前几年,哥伦比亚出现过几次游击队“武装罢市”事件(通过暴力手段强制实施的区域性社会停摆行动),影响了当地民众的生活和秩序。哥政府也曾派军警加强保安,但一旦军警撤离或放松,民众的正常生活秩序还是难以得到保障。卡塔通博受游击队组织和犯罪团伙影响比较严重,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部队的人员和装备都不好调动。

美国和墨西哥边界形势非常紧张,除了有拉美各国通往美国的非法移民外,更重要的因素就是毒品,尤其是可卡因,因为美国占据全球毒品消费市场的60%左右。近年来,南美可卡因通往美国的路径转向委内瑞拉,因而哥伦比亚与委内瑞拉间2000多公里的边界线成了难以防范的区域,而卡塔通博这个独具地理位置优势的地方自然成了各方势力争抢的地盘。

哥伦比亚一直以来都是右派执政。2022年,左派候选人佩特罗当选总统,哥伦比亚第一次实现了左翼执政。佩特罗的理想是实现“哥伦比亚全面和平”。他以前是M19游击队的头目之一,1990年归降政府,在拿到两个学位后开始从政,当过议员,2012年被选为波哥大市长。当选哥伦比亚总统后,佩特罗计划与所有游击队武装进行和平谈判,甚至包括一些犯罪组织。他的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残酷。

佩特罗政府与ELN之间的和平谈判也在委内瑞拉和古巴的斡旋下进行,但进展一直不顺利。也许ELN是在要谈判筹码,近年来还在实施绑架、杀害社区首领,甚至与军警冲突和炸毁石油管道等犯罪活动。卡塔通博冲突发生后,佩特罗政府决定暂时搁置与ELN的和平谈判。除了实施内部紧急状态令外,佩特罗政府还于2月14日发布了新的法令,征收三项临时税收,以筹集资金应对当地的社会危机。这些税收将持续到12月31日。

卡塔通博冲突,哥伦比亚和平进程中的“小瑕疵”2
2016年9月26日,哥政府与“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在哥北部城市卡塔赫纳举行和平协议签署仪式。图为卡塔赫纳的涂鸦。

影响面不大

此次冲突除了对事发的卡塔通博地区和附近收留难民的边境城市库库塔造成影响外,对其他各大城市及旅游点完全没有影响。首都波哥大在去年12月还接待了超过100万的游客,去年总计约有620万外国游客到访哥伦比亚。哥伦比亚也因此成为拉美地区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旅游业收入在拉美国家位列第三。

某种程度上,哥伦比亚是一个待开发的处女地,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很多行业都亟待进一步开发。很多人也许会认为到哥伦比亚旅行不太安全,事实上被誉为世界上最美河流的彩虹河,曾经就是游击队的大本营,现在则是哥伦比亚最亮眼的旅游名片。还有麦德林,在上世纪80年代是全球最大毒枭保罗·埃斯科娃尔的“老窝”,著名的“13区”曾是其中的犯罪重灾区,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旅游打卡地。总而言之,去一个陌生的国度或地方,对当地的了解程度决定了出行的安全度。

卡塔通博只是哥伦比亚与委内瑞拉交界的一小片地方,此次卡塔通博冲突也只是哥伦比亚众多美好中的一个瑕疵而已。哥伦比亚在蜕变,在进步,相信和平终将到来。

(作者为拉美问题学者,现旅居哥伦比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