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直播假热闹
作者: 朱作明2025年2月,一款名为“Parallel Live”的“伪直播”应用,因其开发者Ethan Keiser在推特上宣布“月入百万美元”引发热议。这款产品的核心逻辑看似荒诞—用户开播时,观众并非真人,而是由AI生成的虚拟角色,通过即时互动营造出“万人追捧”的假象。
然而,正是这种“自欺欺人”的体验,却在五年间催生了一个全新的社交经济模式,甚至衍生出竞争对手“Famefy”等产品,共同撬动千万级市场。
一场关于“虚荣心”的博弈
Parallel Live的诞生源于一场社会实验。
2020年,TikTok博主Ethan Keiser为探究“名人效应如何影响社交行为”,制作了一段“假直播”视频:他伪造了高人气直播间界面,并记录周围人对其态度的变化。视频中,服务员因误以为他是“网红”而送上免费甜点,路人主动搭讪要求合影—这些反应让Ethan意识到,“虚假名气”或许能成为一门生意。
同年10月,他推出Parallel Live初代版本。用户只需上传头像即可开播,系统自动生成虚假在线人数和固定评论(如“好棒!”“支持你!”)。尽管功能简陋,但产品迅速走红,用户通过分享“假装网红”的恶作剧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制造话题。
由于AI技术尚未成熟,评论缺乏交互性,热度很快消退,项目被搁置了两年。
AI加持下的重生
转机出现在2023年1月。借助OpenAI的API,Parallel Live引入实时对话和记忆功能,AI观众不仅能根据主播动作、语言生成个性化评论,还能延续对话。例如,主播提到“今天心情不好”,AI会追问原因并给予安慰。这一升级让产品从“整蛊玩具”蜕变为“虚拟陪伴”工具,吸引大量寻求情感慰藉的用户。
与此同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使用场景在网红推动下爆发—“派对僚机”。男性用户在线下聚会中展示虚假直播间,利用AI生成的数万观众、打赏弹幕营造“人气王”形象,以此吸引异性关注。
国外博主“ItsPoloKidd”发布的搭讪视频中,女孩因误信其“网红身份”而欣然赴约,该视频获36.7万点赞,直接促使下载量激增。尽管被批评为“情感欺骗”,但争议反而助推了产品热度,开发者Ethan甚至亲自下场拍摄同类内容,巩固“黑红”定位。
Parallel Live的野蛮生长催生了效仿者。2023年6月,竞品“Famefy”上线,其定位更聚焦“私密虚拟陪伴”:用户可自定义AI观众风格(如“欢乐”“毒舌”),选择直播话题(运动、时尚等),甚至设定虚拟粉丝团名称。
与Parallel Live强调线下社交不同,Famefy主打“一个人的狂欢”,用户在家中化妆、做饭时与AI互动,满足“被关注”的心理需求。
真实与虚幻的边界重构
尽管月入百万美元,Parallel Live仍面临收入增长瓶颈。其核心收入来自6.99美元/周的订阅服务,包括定制评论、打赏功能和“喷子模式”(允许AI观众发表挑衅言论以增加真实感)。过度依赖单一模式导致用户付费率仅15%。
此外,伦理争议始终如影随形:部分用户利用虚假直播间进行情感欺诈,甚至衍生出“伪造富豪人设”的灰色产业链。
Parallel Live的崛起映射出社交经济的范式转移:当“被看见”的需求压倒“真实性”,AI制造的幻觉便有了市场。无论是派对中的虚荣表演,还是独处时的虚拟陪伴,用户通过即时反馈获得存在感,而平台则在道德与技术间寻找平衡点。
正如Ethan Keiser所言:“人们需要的不是真相,而是体验。”这种矛盾或许正是伪直播赛道持续生长的底层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