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评鉴(六)

作者: 徐康

《世说新语》评鉴(六) 0

摘 要:《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403—444)主持编撰的一部志人笔记小说集,记录东汉后期至魏晋间名士的逸闻趣事及嘉言懿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士林风貌和社会面相。魏晋士人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往往能认识自我,将生命视为最高的价值,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世间万物持有一种超乎功利色彩的人文情怀。宗白华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所以“魏晋时代人的精神是最哲学的,因为是最解放的,最自由的”。本文选择最能展现魏晋风度与生命本真(“一往情深”的人格美)的于今不无启迪意义或借鉴意义的部分内容,以“原文”“注释”“评鉴”三部分组成,重在“评鉴”,以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裴楷解难;吴牛喘月;仲思所思;蔡洪辩驳;洛水名士;各言其美;江左管仲;夫子家禽;圣人难慕

求签得“一”,裴楷解难

原文

晋武帝始登阼[1],探策[2]得一。王者世数[3],系此多少。帝既不说[4],群臣失色,莫能有言者。侍中裴楷进曰:“臣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5]帝说,群臣叹服。

——言语第二·一九

注释

[1]晋武帝始登阼:晋武帝,指司马炎(公元265—290年在位)。登阼,即位,登上皇帝宝座。阼,东阶,古以东阶为主位,故皇帝即位时登东阶而上。

[2]探策:即占卜求签。策,古代迷信占卦、卜筮用的蓍草。

[3]王者世数:帝王将相地位相传多少世代的数目。

[4]帝既不说:说,通“悦”,高兴。末尾处“帝说”,“说”义与此同。

[5]“臣闻天得一以清”三句:见《老子》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清,清明。宁,安宁。贞,正、正道、正统。

评鉴

晋武帝司马炎(236—290),为晋朝开国皇帝,于公元265年代魏称帝,建都河南洛阳,是为西晋之始。司马炎在位26年(265—290),庙号世祖。当时盛行一种迷信,叫“探策”,即“占卜求签”——迷信的人在神佛面前抽签以占卜吉、凶。司马炎即位登上皇帝宝座时,抽签得到的数字是“一”。按迷信说法,帝王将相地位相传能有多少代,与占卜抽签的数字有关联。莫非晋之政权传续仅为一代么?晋武帝很不高兴,群臣见此也都惊慌失色,没有一个人能说得出话来。侍中裴楷进言说:“微臣曾研读《老子》,第三十九章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老子之言,天下之正理也。故所以,天得到一,就会晴朗清明;地得到一,社会就会稳定安宁;侯王君主得到一,就会成为正统之君,乃为天下之至尊也。”晋武帝听了,立刻转忧为喜,满朝臣僚莫不赞叹佩服。

古代帝王往往笃信“抽签以占卜凶吉”之类的迷信,既然已抽签得“一”,且晋武帝又狭隘而敏感地理解为“仅传一代”之“一”,并为之极为不悦,那么,如何对此“一”字作出既符合古人之义、又迎合“圣君”之意的解释,那就要看臣僚的睿智与口才了。在“群臣失色,莫能有言者”的窘迫境况下,裴楷能利用圣人老子之言,作出一番“合理”(不妨说“符合君王心理”)的解释,既使“帝悦”,又使“群臣叹服”,这说明裴楷既有广泛渊博的知识,又能从容、敏捷地解难,不愧当世之名臣也。据《晋书》卷三十五之《裴楷传》介绍,裴楷(237—291)“博涉群书,弱冠知名,尤精《老》《易》;容仪俊爽,时称‘玉人’(喻人姿容美好)”。钟会荐之于武帝,累迁散骑常侍、河内太守、侍中等要职。裴楷与山涛、和峤并以盛德居位;每与帝论政道,一坐叹服。后为中书令,与张华、王戎共掌机要;加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古代地位或职能相近的三个官署的合称。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也称三公。系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以病卒,谥“元”。以上对于裴楷一生的简短介绍,可作为背景,更易于理解本篇“求签得‘一’,裴楷解难”之要义。

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原文

满奋[1]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2],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3]。”

——言语第二·二○

注释

[1]满奋(?—304):字武秋,山阳郡昌邑县(今山东省昌邑市)人,三国魏太尉满宠之孙,西晋大臣。其体态丰肥,身长八尺;清静平和,甚有才识;体量通雅(品质气量通达雅正),颇有祖父满宠风采;门荫入仕(凭借祖先功勋世袭为官),授吏部郎,出为冀州刺史。元康年间,他拜尚书令,持节奉玺绶予赵王司马伦,转司隶校尉。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在“八王之乱”中为上官巳所杀。

[2]琉璃屏:琉璃做成的屏风。琉璃,一种有色半透明体矿石。

[3]臣犹吴牛,见月而喘:吴地之牛畏热,见月疑是日而喘。比喻因疑似而惧怕。

评鉴

这则故事,情节较为简单。主角叫满奋,满奋有个心理上的弱点,就是特别怕风。有一次,他侍奉在晋武帝司马炎座旁,北窗有一壁琉璃屏风挡着,实际上是密不透风的,可是表面看上去又似乎稀疏透风,故怕风的满奋免不了面有难色。晋武帝就笑话他。满奋回答说:“不是有一个‘吴牛喘月’的典故吗?说的是江淮(古称吴地)一带的水牛特别怕热,看见月亮就要喘息不已啊。”《事类赋》卷一引《风俗通》曰:“吴牛望(见)月则喘,使之苦于日月,怖而喘焉。”满奋之言,盖出于此。

看来,满奋在晋武帝面前的呈述是老实巴交、实话实说的,“吴牛喘月”的典故,也引用得当。“帝笑之”,是晋武帝此前的表情,听满奋“实话”后,并无答话,亦无表情。但读者可以想象,必是“帝又笑之”。不写这一笔,更见精粹。从此篇看来,满奋善答,谦卑而又得体,讲实话而又善用典故;君、臣之间的关系是友好的,甚至是融洽的。所以满奋的官运亨通,从政顺利,也是顺理成章的。

卿字仲思,为何所思?

原文

诸葛靓在吴[1],于朝堂大会。孙皓[2]问:“卿字仲思,为何所思?”对曰:“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

——言语第二·二一

注释

[1]诸葛靓(jìng)在吴:诸葛靓,字仲思,诸葛诞少子,雅正有才能名望。诸葛诞起兵,遣靓,入质于吴,吴以靓为右将军、大司马。吴平,其逃窜不出。帝诏以为侍中,固辞不拜,归于乡里,终身不向朝廷而坐(即不肯躬事朝廷)。吴,地名,指今江苏一带,以其为春秋吴国地,故称。

[2]孙皓:字元宗(242—284),孙权之孙、孙和之子。初封乌程侯(乌程,县名,晋属吴兴郡,为郡治所,在今浙江省湖州市。侯,一地之诸侯)。后继孙吴皇帝位,荒淫残暴,士众离心。晋武帝咸宁六年(公元280年),晋灭吴,皓降,封归命侯。

评鉴

官为右将军、大司马的诸葛靓,在吴地任职时,有一次在朝堂上参与大朝会。乌程侯孙皓问他:“你的字叫‘仲思’,那么所‘思’的是什么呢?”诸葛靓答曰:“我在家奉养双亲时所思的是恪守孝道,在朝侍奉君主时所思的是竭尽忠诚,与朋友交往时所思的是讲求诚信。不过如此而已!”

孙皓之所以发出此“问”,是根据诸葛靓字“仲思”,而联想到“思”字,继而问及“为何所思”的;而诸葛靓所答,则源于孔子《论语》中曾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中有两点是类似的,即“事君思忠”类似于“为人谋而不忠乎?”“朋友思信”类似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只不过将“传不习乎?”改为“在家思孝”而已。在诸葛靓生活的那个年代(公元2世纪至3世纪),中国的“孝文化”已发展到鼎盛时期,讲求“孝道”,孝敬父母已蔚为风气,似比“传不习乎”更为重要。读此篇,我们似应留心到此类时尚的变化。同时,我们还应明白的是,这场“对话”的环境与地点,是在“朝堂大会”上。朝堂,即国君与大臣聚会议事的厅堂。在这种场合,所思、所议、所答、所问,均要符合礼仪,在场面上为大臣甚至国君所能接受或认可。所以,诸葛靓所答,既是平日所“思”,亦必是符合当时正统礼仪之“思”也。

“夜光之珠”与“盈握之璧”

原文

蔡洪赴洛[1],洛中人问曰:“幕府[2]初开,群公辟命[3],求英奇于仄陋[4],采贤俊于岩穴[5]。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6],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7],不必出于孟津[8]之河;盈握之璧[9],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10],文王生于西羌[11]。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12],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言语第二·二二

注释

[1]蔡洪赴洛:蔡洪字叔开,吴郡吴(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多才善辩,为西晋文学家,著有《化清经》十卷,集二卷。赴洛,蔡洪初仕吴;吴亡,举秀才入洛阳,晋惠帝元康(公元291—299年)初为松滋令。松滋县,属湖北省荆州市。松滋正式建制已有2200多年。

[2]幕府:原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称地方军政大吏的衙署。

[3]辟(bì)命:征召、荐举、任命。

[4]求英奇于仄陋:在社会下层出身卑微者中求取英俊杰出之士。英奇,英俊奇异之士。仄陋,指不为人所注重的社会下层或鄙陋之处。

[5]采贤俊于岩穴:采,吸纳;贤俊,贤才俊士;岩穴,山洞,隐士的居处。

[6]亡国之余:指东吴已被灭亡,蔡洪是亡国的遗民。

[7]夜光之珠:夜明珠,指随侯珠。相传随侯为姬姓诸侯,国在汉水之东(今湖北省随县)。曾出行,见大蛇伤断,遂为接续而敷以药。后蛇于江中衔明珠以报。其珠“照夜同昼”,世人视为稀世珍宝。

[8]孟津:古黄河渡口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9]盈握之璧:指玉璧之大,握在手上满满一把。盈,满。

[10]大禹生于东夷:禹的出生地古书中有很多种说法,但大多认为是出生于西羌,如《史记·六国年表》“禹兴于西羌”,《新语》“大禹出于西羌”等,只有个别人认为其出于东方。《孟子》曰:“舜生于诸冯,东夷人也。”故有人说此是蔡洪之误。东夷,古代对东方诸族的称呼,此指东方。

[11]文王生于西羌:周文王姓姬名昌,殷商末期周部族首领。生于岐周,在西方。西羌,羌是古代一个部族,生活在中原之外的西部,故称。《孟子》言文王“西戎人也”,不论是“羌”是“戎”,都意在说明文王并没有生活在文化中心。

[12]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周武王姬发起兵率诸侯伐纣灭殷,建立周王朝,分封诸侯,把不肯顺从的殷朝遗民(“顽民”)迁至洛阳,以便施以教化。古人将武王姬发目为贤明之君。纣,商朝末代君主,骄奢淫逸,刚愎暴虐,征伐无度,引得众叛亲离,被周武王率诸侯败于牧野,自焚于鹿台。商亡。

评鉴

三国时期,吴郡吴人蔡洪,举秀才入洛阳。初入洛时,洛中人问他:“幕府初开,群公应征召、荐举而任命,从那些不为人所注重的社会下层鄙陋之处选拔英俊、奇异之士,从隐居山林岩穴的隐士中吸纳贤才俊士、能干之人。你蔡洪是吴楚之地的南方人,在东吴亡后不过是个亡国的遗民,有什么杰出的才学而来参加这次选贤荐能的盛事呢?”蔡洪回答道:“古代传说中夜光璀璨的夜明珠,不一定产于黄河口孟津河的水中;握在手上满满一把又大又美的玉璧,也不一定就采自昆仑山上。因治水而闻名于世的大禹,就出生在东夷,被后世称为‘贤明之君’的周文王姬昌,也出生在当时并非政治文化中心的西羌。圣贤所诞生的地方,不必有固定的场所。昔日殷纣王骄奢淫逸,征伐无度,导致众叛亲离,以致被周武王率诸侯败于牧野;武王灭纣后,把殷朝顽劣的遗民迁到了洛阳;莫非你们就是这些遗民的后代么?”

从以上的问、答可知,当蔡洪被人贬为蛮夷地区的“亡国遗民”时,他却面对贬抑,侃侃而答。他不仅用了“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这两个著名典故,还用了大禹、文王虽出生卑微,然终成千古圣贤的史绩;最后,又用了“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之典,讥讽对方“诸君”莫非就是这些“顽民”的“苗裔”么?因蔡洪谙熟古代典籍,故能引经据典,将对方驳斥得体无完肤。本文堪称辩驳文章之上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