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人”陈杏莲:从患者到公益人的大爱无疆

作者: 阿凤

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的茶香社区,生活着一位名叫陈杏莲的女性。她的人生跌宕起伏,每一天都在与命运顽强地抗争着。陈杏莲是一名“SMA”(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她的无私奉献感动了无数人。2018年初,她成立“心贴心”爱心工作室,6年来累计捐出衣物7000余件,惠及600余个家庭。2025年2月,陈杏莲获得“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奖项。那么,从患者到公益人,她的背后又有哪些感人故事?

命运尚且坎坷,

心中仍怀暖阳

1976年2月,陈杏莲诞生于一个温馨的家庭。然而,12岁那年,她的父亲因突发疾病不幸猝死。这个噩耗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将家庭原本的宁静击得粉碎,也在陈杏莲幼小的心灵上划下了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

时光匆匆,陈杏莲步入成年,而生活的磨难并未因她曾经的遭遇而有丝毫怜悯。27岁开始,陈杏莲感觉自己的力气比常人小很多,上楼容易摔跤。随着时间推移,情况愈发严重,她走在平路上也会无故摔倒,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她辗转多家医院,均未查出病因。医生推测可能是营养不良,她便没放在心上。后来,患有相同症状的大哥窒息身亡,这引起了家人的高度重视。陈杏莲最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确诊为“SMA”——脊髓性肌萎缩症。“SMA”与“渐冻症”同属于运动神经元疾病,以当时的医学水平无法完全治愈。当时医生说可能活不过40岁,陈杏莲大哥就是39岁时去世的。

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陈杏莲的内心被恐惧和绝望填满。无数个夜晚,她独自躺在床上,望着漆黑的天花板,泪水无声地滑落,浸湿了枕头。她害怕生命消逝,害怕再也无法感受阳光的温暖,害怕再也不能陪伴在家人身边。然而,在黑暗的深渊中挣扎许久之后,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她心底悄然升起。她召开家庭会议,告诉母亲和哥哥、姐姐,自己想捐赠遗体器官。家人们虽痛心不已,但最终理解她的决定。陈杏莲随后与江西省红十字会签下遗体器官捐献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助更多人。

自此,陈杏莲毅然踏上公益之路。每年,她都会精心整理自己和朋友们的闲置衣物去捐赠。每拿起一件衣服,她都会仔细地检查。一旦发现有瑕疵,她便会拿出针线盒,一针一线地缝补起来。她的动作虽然因身体的不便而略显迟缓,但她无比认真,每一针都倾注了她对受助者的关怀。缝补完毕后,她会根据衣物的类型、颜色、尺码,将适合老人的厚棉衣与适合孩子的鲜艳童装,分别归置在一起。

分类完成后,她吃力地蹲在洗衣盆前,一件一件地揉搓清洗。每一次用力,身体的疼痛都会如电流般传遍全身,但她紧咬着牙关,强忍着不适,眼神中透出一种坚定与温柔。洗完后,她又会一件一件地将衣物晾在院子里的绳子上。阳光洒在湿漉漉的衣物上,折射出五彩的光芒,仿佛也照亮了她充满希望的内心。衣物晾干后,她仔细地将它们折叠整齐,装入袋子,小心翼翼地送到县民政局。她满心期待着这些衣物能够在寒冷的日子里,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送去一丝温暖。

搭建公益桥梁,

传递星火希望

2018年初,一次特殊的经历,促使陈杏莲心中那团公益之火愈燃愈烈。那是一个寒风刺骨的冬日,陈杏莲跟随社区的慰问队伍,走进一户贫困家庭。两位年迈的老人瑟缩在冰冷的床上,身上盖着的被褥单薄破旧。在寒冷的侵袭下,老人显得那么无助和可怜。看到这一幕,陈杏莲的内心仿佛被一把尖锐的刀狠狠刺中。那一刻,她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在“多余”与“需求”之间搭建起一座坚固的桥梁,给更多的人传递希望。

于是,在县城良馨佳园小区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修城心贴心爱心工作室”诞生了。工作室最初仅有18平方米,空间狭小得让人转身都有些困难,但这里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与梦想。6年来,这间小屋先后收到200多位爱心人士捐赠的上万件衣物。工作室里堆满了送来的衣物、鞋子及其他生活用品,每一件物品都带着捐赠者的温暖与善意。

为了让这些物资能够精准地送到需要的人手中,陈杏莲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心血。她紧跟时代步伐,学会利用互联网这一强大的工具,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和直播,积极与有需求的人进行对接,将物资一一分发出去。

“是互联网提供了方便。往往一个需求,群里一发就有响应。”陈杏莲感慨地说。她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下乡做公益时,在一个偏远的山村,她看到一位老人行动极为不便,急需一辆轮椅。老人的家在蜿蜒崎岖的山路尽头,交通十分不便。回家后,她立刻在朋友圈发布了老人的情况。消息刚发出不久,爱心人士的回应如潮水般涌来。短短几个小时内,一辆崭新的轮椅就被送到老人的家中。当看到老人坐在轮椅上,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时,陈杏莲的心中被满满的成就感填满。那一刻,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在经营爱心工作室的过程中,陈杏莲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困难。身体的不便让她在整理物资时常常力不从心。每次搬运一箱衣物,她都需要使出全身的力气;每走一步,身体的疼痛都更加剧烈。一箱衣物搬下来,她早已累得腰酸背痛,瘫倒在地上。但稍作休息后,她又会倔强地爬起来,继续投入工作中。为了节省每一分钱,她常常亲自穿梭在各个批发市场,与商家耐心地讨价还价。“老板,能不能再便宜一点,这些东西都是要捐给有需要的人的。”她总是用这样诚恳而又充满期待的语气与商家沟通。

随着时间的推移,“修城心贴心爱心工作室”的影响力不断扩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工作室收到的捐赠物资也日益丰富,从最初的生活用品,逐渐扩展到学习用品、书籍等。每一次送物资,陈杏莲都会亲自前往。她渴望亲眼看到受助者脸上绽放的笑容,亲耳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激。这些对她来说,是最珍贵的回报。

大爱洒满人间,

生命价值升华

在帮助他人的漫长旅程中,陈杏莲收获了许多。其中,与红娟(化名)的相识相知,让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所做一切的价值。

红娟因瘫痪已经3年未曾下楼,生活陷入无尽的黑暗与绝望之中。她将自己封闭在房间里,拒绝与外界接触,对生活充满抵触和消极情绪。

陈杏莲第一次上门拜访时,红娟紧闭房门,不愿让任何人进入她的世界。陈杏莲并没有因此放弃,她静静地站在门外,轻声说:“红娟,我也是一个和病魔抗争的人,我能理解你的痛苦。但生活中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期待。”在陈杏莲耐心的劝说下,红娟终于缓缓打开房门。

从那以后,陈杏莲隔三岔五就会前往红娟家中。有时,她会陪红娟聊天,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有时,她会帮红娟打扫房间,让房间变得整洁明亮;有时,她会推着红娟到阳台上晒太阳,让红娟感受阳光的温暖和微风的轻抚。在陈杏莲的悉心陪伴和鼓励下,红娟逐渐被她的真诚和坚持打动,开始慢慢敞开心扉,重新拥抱生活。

2024年12月3日是第32个国际残疾人日,修水县表彰十佳残疾人自强模范,陈杏莲获此殊荣。同年4月,江西省残联在修水举办活动,陈杏莲作为志愿者积极参与活动,为盲人朋友指引方向。在活动现场,她小心翼翼地牵着盲人朋友的手,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前行。活动结束后,盲人朋友紧紧地握着她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其中一位盲人朋友激动地说:“你就像我们的眼睛,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美好。”那一刻,陈杏莲的心中充满喜悦与满足,她笑着说:“我还很有价值。”

陈杏莲的生活依然充满挑战,她的病情在无情地发展,她的身体也越来越虚弱。但她依然坚定不移地坚守在公益的道路上,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生命的真正意义。她不仅让自己的生命在这份温暖中得到升华,还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公益事业中,为这个世界增添美好。每一次的付出、每一个受助者的微笑,都成了她生命中最美丽的星辰,照亮她前行的道路,也照亮整个世界。

如今,陈杏莲已经48岁,她用顽强的毅力打破了医生当初的预言。岁月在她脸上留下浅浅的痕迹,但她的笑容却如同春日暖阳,每天都笑意盈盈。2025年2月,陈杏莲获得“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奖项。对她来说,看到那些受助的人生活越来越好,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才是对她最大的褒奖,是她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编辑|张辰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