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文化的异域风景

作者: 张美侨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大唐文化的瑰丽景观令无数异域人士为之倾倒。唐德宗贞元二十年(日本延历二十三年,804),在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团中,学问僧空海(774—835)随队入唐。贞元二十一年(805)二月空海入住西明寺,五月师事密宗七祖青龙寺惠果(746—806),并于惠果示寂后携带其生前所赠密宗付嘱物及大量佛教典籍归国,并且开宗立派,著书立说,成为一代宗师,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2024年是空海诞辰1250周年,日本博物馆界策划了相应的纪念展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则推出由金程宇、刘慧婷编辑的全二十三册《空海汉文学著作注本丛刊》,是国内外学术界对空海著作注释本的第一次成规模影印,是中国学者对文化使者空海的一次学术礼敬。

为纪念空海诞辰,日本2024年分别在奈良和东京两地举办了盛大的特展。其中,奈良国立博物馆“空海——密宗东渐和曼荼罗世界(空海——密教のルーツとマンダラ世界)”展览,旨在纪念空海将密宗传入日本的历史贡献;东京国立博物馆“神护寺——空海与真言密教的起源(神護寺―空海と真言密教のはじまり)”展览,则重在展示空海回国后的主要活动地点——京都高雄山神户寺所保存的寺宝。两大展览共同展出的日本国宝两界曼荼罗(2024年最新修复完成)被认为是由空海直接描绘并参与制作,且是日本现存两界曼荼罗中最古老的一件,是本次纪念活动的一大亮点。除此之外,此件曼荼罗还被认为是空海以自大唐请来的曼荼罗为模本精心制作而成,无论是花鸟纹样、编织技术,还是使用的金、银泥等描绘工艺,均直接传承自中国唐代,可谓一件完美继承唐代制作工艺和佛教思想的精品。金刚界和胎藏界曼荼罗在空海的《御请来目录》中赫然在目,然而从中国带回的两界曼荼罗实物早已不存,因此,据唐代原物为底本制作的高雄曼荼罗便显得弥足珍贵。

作为文化交流使者,空海对于唐文化传播的历史意义绝非仅仅局限于上述展览中展出的佛像、佛教道具方面,还包括其带回日本的一系列佛教典籍以及空海自身的著作对于后世的影响。从学术意义来讲,对空海著作的解读正是理解东亚汉文化圈学术演进脉络的重要基础。如此来看,在2024年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节点出版《空海汉文学著作注本丛刊》,不仅可与奈良、东京两大博物馆推出的纪念展览活动遥相呼应,彰显出中国学者的世界眼光和学术敏锐度,更是表现出中国学者在域外汉籍研究领域引领国际学术未来发展方向的气度。

再就收录内容而言,域外文献研究专家、南京大学文学院金程宇教授公开影印其私人珍藏的19种空海汉文学著作注本,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空海汉文学著作注本丛刊》一书收录《遍照发挥性灵集》注本5种、《三教指归》注本9种、《秘密漫荼罗教付法传》注本3种和《发挥拾遗》(内容与《高野往来》《高野杂笔》大同)、《文镜秘府论》注本各1种。各注本作者大多出自真言宗,且或为担任要职的僧正,或曾积极整理寺院经藏,可以说,多为日本真言宗学匠在饱览群书的基础上注释而成。虽然全部刊写于15世纪以后,但各本的底本多源自平安时代的寺院古抄本,且不乏注释本的再注本,因而金教授所藏诸本均兼具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就文献价值而言,石山寺座主尊贤(1749—1829)僧正撰《发挥拾遗编》值得重视。该书是尊贤在石山寺发现的平安末期僧人淳祐(890—953)抄写的空海遗文。淳祐是空海十大弟子之一真雅的付法弟子观贤的弟子,因此据称是淳祐亲笔抄写的空海遗文的可信度很高。此外,由于十卷本《性灵集》的卷八至卷十早已亡逸,因而距离空海时代最近的淳祐抄写本便成为考察空海作品的重要参考。从尊贤所撰序文来看,《发挥拾遗》的内容正与《高野往来》《高野杂笔》内容近同,因而经过尊贤简要注释后的《发挥拾遗编》正可与《高野往来集》《高野杂笔集》相互形成平行文本(paralleltext),亦当成为复原《遍照发挥性灵集》的重要参考。

在学术价值方面,尤其是汉文学研究领域,《空海汉文学著作注本丛刊》一书将研究触角延伸至日本后世对空海著作的注释本,为考察空海对中国学术的吸收与转化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必将进一步推动更加精细的学术对话和更加深入的中日文明交流与互鉴。空海入唐后带回的具有中国元素的“文化基因”,经过空海的识别、提取、利用与转化,最大程度地保留在了其著作中。国内学界长期关注空海作品中大量收入中国文学理论文献的《文镜秘府论》一书,对空海个人独创性更强的作品如《三教指归》《遍照发挥性灵集》《高野杂笔集》《秘密漫荼罗教付法传》与中国学术的联系等方面尚待开掘。《空海汉文学著作注本丛刊》所收各本是日本学问僧利用中日典籍对空海著作的注解与再解释,因而从中不仅可以管窥空海撰写之时对中国文化的借用,亦可了解平安至江户时期的日本学术发展与中国古代学术之间的连接。《空海汉文学著作注本丛刊》中的日本学僧所撰注释本正可为中国的域外汉籍和汉文学研究领域开辟新的孔道。此类域外学者对带有中国“文化基因”汉文典籍的注释与再注释,或将成为重视“异域之眼”的域外汉籍领域新的研究方向。

空海入唐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一章,诸多具有大唐元素的中华“文化基因”,经过空海的识别、提取、利用与转化,最大程度地保留在了空海的著作中。作为文化使者的空海,不仅充当着保留与传承中国唐代文化的海外知识人角色,空海的汉文学著作及其注本亦为当代学者研究中国域外汉籍对域外文化的影响、东亚汉文化圈的学术演进等问题提供了窗口。期待以《空海汉文学著作注本丛刊》出版为契机,推动学界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中华文化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并促进中国古典学从具体而微的考证研究,迈向与更多跨领域对话的理论层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