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低头行为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

作者: 张一帆

摘要:中小学阶段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影响。当前,父母因过度依赖电子设备而产生的低头行为已成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潜在威胁,易导致如问题行为增多、社交能力发展受阻、网络成瘾风险增加等问题。以社会学习理论、依恋理论及期望违背理论作为基石,剖析父母低头行为对孩子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内在机制,并从家长自身、学校、社会三个角度提出改善策略。

关键词:父母低头行为;心理健康;家校协同;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11-0004-04

一、引言

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使得电子设备呈爆炸式普及。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各类电子产品,已经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变得不可或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1]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967亿人,较2023年12月增长7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0%。然而,电子设备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低头行为”的普遍化。“低头行为”(Phubbing)一词由“手机”(phone)和“冷落”(subbing)合成,用以描述因使用手机而导致的社会关系中断现象,具体指在社交场合中因查看手机而产生的社会排斥和人际忽视行为[2]。

在亲子交流的过程中,父母因过分沉浸于手机使用,导致对孩子的必要关注与互动有所缺失的行为称为“父母低头现象”,该现象在中小学生家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小学时期对孩子的心理成长至关重要,家庭氛围及父母的行为模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一阶段,孩子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情感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关注。然而,父母的低头行为导致孩子的这些需求被忽视,容易造成孩子在情感上产生被忽视和被拒绝的感觉,进而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总之,父母的低头行为不仅减少了亲子互动的时间,降低了亲子互动的质量,还破坏了亲子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仅体现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上,还进一步影响孩子的社交技能、语言发展和认知能力。

二、父母低头行为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问题行为增多

首先,父母低头行为会导致孩子内化问题增多。内化问题主要指孩子在情感和心理上遭受的困扰,这些困扰通常不会直接表现为外在的攻击性或违纪行为,而是隐藏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长期的损害。一方面,父母的低头行为让孩子感到被忽视和不被理解,这种情感上的疏离会使孩子产生深深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孩子长期处于被父母忽视的状态,内心安全感缺失,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会陷入对自身处境的过度担忧之中。他们可能会反复思考自己是不是不被爱了,为什么父母总是不理会自己,进而引发焦虑情绪。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形成抑郁情绪,不仅影响其学业和社交表现,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自杀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得不到父母在成长过程中的及时肯定与关注,孩子容易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认为自己没有闪光点,不值得被爱,从而形成低自尊的心理状态。他们在社交场合中变得畏缩不前,害怕犯错被他人嘲笑,进而主动减少与同伴的交流互动,逐渐将自己封闭起来,导致心理问题越发严重。

其次,父母低头行为导致孩子外化问题增多。第一,父母长时间的低头行为会引发他们的愤怒和不满,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孩子可能会通过攻击性行为来发泄,如言语上的侮辱、嘲笑或威胁,以及身体上的推搡、打斗等。这种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影响其社交关系,还可能导致校园暴力等严重问题。第二,孩子长期目睹父母低头沉浸于电子设备,忽视身边人,在自身人际交往中也容易效仿这种冷漠沟通模式。当与同伴意见相左或发生小摩擦时,他们缺乏耐心倾听与平和沟通的技巧,往往选择用尖刻、攻击性的言语回应,例如嘲讽对方的兴趣爱好、外貌特征等,试图通过贬低他人来维护自己的自尊,结果引发更多矛盾冲突。第三,父母的低头行为可能让孩子感到无聊和烦躁,他们可能会通过破坏物品来寻求刺激和满足感。这种破坏性行为可能表现为损坏玩具、书籍、家具等个人或公共财物,以及故意制造噪声、扰乱课堂秩序等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会对他人的财产造成损失,还可能影响孩子的社交关系和学习环境。

(二)社交能力发展受阻

一方面,父母低头行为会导致孩子社交意识与技巧培养的缺失。孩子成长在父母频繁低头使用电子设备的环境中,日常亲子互动被严重压缩,他们很少有机会观察到父母自然、热情地与他人交流,久而久之,在面对陌生人和新环境时,他们就难以产生主动社交的冲动,导致在社交场合显得笨拙,难以融入集体。同时,社交技能,如倾听、表达、分享、合作等,都需要在真实的社交互动中逐步培养。父母与孩子交流时若常常低头分心,回应简短、敷衍,孩子便难以学会有效的沟通方式。当与同伴交流时,他们可能会频繁打断别人讲话,只顾表达自己,或是说话含糊不清,抓不住重点,导致同伴对其交流意图理解困难,降低彼此交往的意愿,最终使孩子在社交场合中逐渐被边缘化。

另一方面是社交关系建立和维护困难。孩子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需要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互相支持,然而,由于受父母低头行为影响,他们不擅长给予朋友专注倾听与共情反馈。长此以往,朋友关系逐渐变得淡薄,一旦出现小摩擦或意见分歧,就容易引发友谊破裂,孩子的社交支持网络也随之变得脆弱不堪。家庭聚会、社区活动等本是孩子锻炼融入集体能力的好时机,但父母低头沉浸于手机,孩子在这些场合得不到引导,不知道如何参与群体游戏、配合他人完成任务。在学校组织的团队活动中,他们就容易表现得手足无措,无法与同学默契协作,给人一种孤僻、不合群的印象,难以真正融入集体生活和享受集体带来的归属感。

(三)网络成瘾风险增加

中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依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他们主要通过观察与模仿来学习新的行为模式。父母的低头行为,尤其是频繁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娱乐或工作,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无形的示范——电子设备是娱乐和放松的主要来源。孩子可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世界中,寻求即时的满足感并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这种过度使用网络的行为一旦形成习惯,便容易演变为网络成瘾。

当父母沉浸在电子设备中时,往往会减少与孩子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时间,这导致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缺乏足够的社交互动。为了填补这一社交空缺,孩子可能会转向网络世界,通过社交媒体、在线游戏等平台与他人建立联系。虽然这些虚拟社交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孩子的社交需求,但无法替代真实世界中深度的人际交往,长期会加剧孩子对网络世界的依赖。研究表明,过度使用手机与抑郁呈正相关,手机成瘾是抑郁症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3]。中小学生正处于社交技能学习与同伴关系构建的重要阶段,网络社交打破了传统时空的限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迅速扩大社交圈的平台。同时,其匿名特性有效降低了社交的门槛,使得那些原本在面对面交流中感到焦虑的中小学生,也能在网络空间中相对轻松地展现自我。然而,父母低头行为导致其无暇监管孩子的网络社交行为,孩子可能会无节制地沉迷于网络社交,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塑造线上形象和参与热门话题的讨论中,从而忽视了现实中面对面沟通、解决人际冲突等社交技能的培养,造成现实社交能力发展滞后,陷入网络社交成瘾困境。

三、父母低头行为产生消极影响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着重强调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周围环境中的榜样行为,进而习得新的行为模式、态度及情感反应等[4]。当父母频繁低头沉浸于电子设备时,孩子便开启了无意识的观察学习进程。首先,在行为模式层面,孩子目睹父母长时间专注于手机屏幕,对身边发生的事(包括自己的言语、举动)置若罔闻,这一持续性场景会让孩子在潜意识里构建起一种认知,即将电子设备使用置于现实人际互动之上,以忽视周围交流为代价沉浸虚拟数字世界,是一种在家庭环境中被默许甚至常态化的行为范式。受此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极易复制此类行为模式。其次,依据社会学习理论中的强化机制,若孩子偶尔因模仿父母低头行为而获得某种短暂“收益”,如在玩手机游戏时体验到的愉悦感、规避现实社交困境所带来的轻松释然感,抑或是在虚拟世界中收获关注、点赞所满足的虚荣心理,这些即时强化会进一步巩固他们习得的行为。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不良行为习惯逐渐根深蒂固,后续矫正难度呈指数级上升,会对孩子长期的心理成长造成难以估量的阻碍。

(二)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强调父母—儿童间过去的依恋关系对个人的人格与社会理解力的影响,其核心观点认为,个体从出生起就开始寻求与依恋对象的亲近,建立情感联结以防御危险,提高生存的机会,依恋对象通常为自己的父母[5]。在中小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尽管其认知能力与独立性逐步提升,但对父母的依恋需求依然强烈且持久。

依据依恋理论的内在逻辑,孩子本能地期望父母成为其探索世界过程中的 “安全基地”。当孩子遭遇外界的困难、挫折或满心欢喜渴望分享喜悦时,他们会第一时间转向父母,寻求情感上的慰藉、鼓励及认同。然而,父母频繁低头行为使得这一“安全基地”的功能出现了严重的动摇。从长远的人际关系发展视角审视,童年时期与父母形成的依恋模式往往具有延续性,会深刻影响孩子日后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若在中小学阶段因父母低头行为而导致依恋关系受损,孩子在与同伴、师长交往时可能会表现出信任困难,难以建立起深厚、真挚的情感联系,进而影响其社交技能的发展及融入集体生活的能力,为其心理健康的持续发展埋下诸多隐患。

(三)期望违背理论

期望违背理论认为,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会基于过往经验、社会规范及与对方的关系等因素,形成对他人行为的一系列期望。当中小学生与父母相处时,基于亲子关系的亲密性及成长过程中的日常互动模式,他们内心天然地怀揣着对父母关注、陪伴与积极回应的深切期望。孩子期望父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与他们的互动中,但父母的低头行为使他们感到被忽视和冷落,从而产生失望和不满情绪。

随着失望经历的不断累积,孩子内心的压抑情绪如同蓄势待发的火山,渴望释放。行为上,他们开始顶嘴,习惯懈怠,以这些激进的方式回应父母的忽视,寻求重获关爱与重视。心理上,持续的期望落差严重扭曲了孩子的自我认知。缺乏正面反馈,他们易自责,产生“我不够好,所以被忽视”的消极念头,导致自信崩塌。在与同伴交往中,家庭带来的心理创伤使他们敏感自卑,惧怕重蹈覆辙,对建立亲密关系犹豫不决,严重阻碍心理健康与社交能力的发展。

四、改善父母低头行为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应对策略

第一,塑造良好家庭氛围,增强亲子联结。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榜样,应当主动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在孩子面前,减少不必要的电子设备使用。当孩子寻求陪伴或表达情感需求时,父母应放下手机,给予全神贯注的倾听和回应,用实际行动向孩子展示如何在数字时代保持生活的平衡,教会他们区分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界限。有研究发现,父母低头行为能够显著预测孩子的低头行为和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因此父母务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面前控制并减少手机使用的次数和时间,为亲子相处留出足够的时间[6]。

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开放而真诚的沟通渠道,定期进行深入的家庭会议或一对一的亲子对话。这些对话不仅仅是询问孩子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其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挑战。通过这样的沟通,父母能够表达对孩子情感需求的深刻认识和支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学会应对压力,也为家庭成员提供一个共同成长、相互支持的平台。同时父母也要时刻留意孩子情绪的细微起伏,当孩子流露出兴奋、沮丧、焦虑等情绪时,不能仅提供安抚,还要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当下情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