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社会适应的影响:人格特质的调节作用
作者: 黄佳音
摘要:为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社会适应的影响,及人格特质在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社会适应影响中的调节作用,采用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青少年人格五因素问卷对上海市某高中40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高中生社会适应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不同父母教养类型、不同人格类型高中生社会适应存在显著差异;宜人性、父母情感温暖理解、谨慎性、外向性对社会适应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情绪性、父过度保护、母惩罚严厉对社会适应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宜人性显著调节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对社会适应的影响,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对低宜人性个体社会适应的促进作用更强。
关键词:社会适应;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11-0019-06
一、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很早就将社会适应纳入健康定义的核心维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也将其列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社会适应受环境与个体因素共同作用,其主效应模型指出,以父母教养方式为代表的环境因素和以人格特质为代表的个体因素都对社会适应有着直接的预测作用。然而,主效应模型难以解释个体差异,如有些个体易受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而产生问题行为,而拥有某些人格特质的个体(如缺乏同情心、高控制欲、缺乏负罪感、情感压抑),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影响不大[1-2]。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例如专制型父母既可能导致孩子的退缩行为,也可能引发其攻击行为[3]。
由此,条件模型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认为对于不同先天气质的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条件模型的提出为更好地理解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如何作用于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内在机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人格特质在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社会适应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上海市某高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35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406份。其中,高一202人,高二204人;男生198人,女生208人;独生子女359人,非独生47人。
(二)研究工具
1.社会适应量表
采用我国学者杨彦平和金瑜[4]编制的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共175道题,包含人际关系、学习适应、日常生活、行为规范和情绪控制5个分量表。本研究中,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7,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0~0.87之间。
2.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采用我国学者岳冬梅[5]修订的中文版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包含父亲分量表(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母亲分量表(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共66题,采用4点评分法。本研究中,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大于0.70。考虑到本研究选取的学生被试中独生子女居多,故偏爱被试维度并未纳入最终的结果统计。
3.人格特质问卷
采用我国学者周晖、钮丽丽和邹泓[6]编制的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共50道题,包含对经验的开放性、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和情绪性5个分量表。本研究中,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7~0.89之间。
(三)数据分析
对有效问卷计分后完成数据录入,利用SPSS 23.0进行方差分析、快速聚类分析、分层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与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高中生社会适应的基本状况
根据量表常模将该校学生社会适应各维度得分转化为优秀、良好、中等、一般和需改进5个等级,结果发现,总体而言,该校学生社会适应的基本状况较好(见表1)。
(二)不同年级和性别高中生社会适应的差异
为检验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高中生社会适应有无显著差异,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56,p=0.17),故分别考察年级和性别的主效应,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由表2可知,不同年级高中生在人际关系、学习适应、日常生活、行为规范、情绪控制各维度和社会适应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一年级学生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高二年级;不同性别高中生在日常生活、情绪控制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日常生活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男生情绪控制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三)不同父母教养类型和人格类型高中生社会适应的差异
1.高中生的父母教养类型
为划分不同父母教养类型,研究采用聚类分析,考虑样本数量大于200,故选用快速聚类分析,发现将父母教养类型划分为4类的聚类效果比较理想。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同父母教养类型高中生在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
综合比较4种父母教养类型在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上的得分特点,分别命名为民主型、权威型、专制型和忽视型(见图1)。民主型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得分最高,而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得分最低,表现为父母对孩子既有支持鼓励又有欣赏理解。权威型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仅次于民主型,而父母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得分较高,仅次于专制型,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得分较低。专制型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得分最低,而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得分最高。忽视型的各维度得分普遍较低。4种父母教养类型的占比分别为48.3%、21.7%、4.9%、25.1%。
2.高中生的人格类型
为划分不同人格类型,采用快速聚类分析,发现将人格类型划分为3类的聚类效果比较理想。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发现不同人格类型高中生在人格特质各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
综合比较3种人格类型在人格特质各维度上的得分特点,分别命名为和谐型、情绪型和退缩型(见图2)。和谐型的5个人格特质维度中,除情绪性得分最低外,其余4个维度得分均最高。情绪型的情绪性得分最高,而其余4个维度得分介于另两类之间。退缩型除了情绪性得分介于另两类之间外,其余4个维度得分最低。在高中生群体中,3种人格类型的占比分别为30.5%、48.8%、20.7%。
3.不同父母教养类型、不同人格类型高中生社会适应的差异
为检验不同父母教养类型、不同人格类型的高中生社会适应有无显著差异,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父母教养类型与人格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33,p=0.11),故分别考察父母教养类型和人格类型的主效应,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3)。
由表3可知,不同父母教养类型的高中生在人际关系、学习适应、日常生活、行为规范、情绪控制等维度和社会适应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从社会适应的表现来看,民主型最佳,其次是权威型、忽视型,专制型最差。不同人格类型的高中生,在社会适应的人际关系、学习适应、日常生活、行为规范、情绪控制和总分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从社会适应的表现来看,和谐型最佳,情绪型次之,退缩型最差。
(四)人格特质对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社会适应关系的调节作用
为进一步探究人格特质对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适应关系的调节作用,采用温忠麟、侯杰泰和张雷[7]提出的调节效应检验方法,以父母教养方式为自变量、人格特质为调节变量,自变量和调节变量均为连续变量,故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后做分层回归分析。
1.人格特质对父亲教养方式与高中生社会适应关系的调节作用
由表4可知,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年级和性别后,进入回归方程的预测变量有6个,解释量依次有所增加,说明这些预测变量都对社会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宜人性、父情感温暖理解、谨慎性对社会适应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情绪性、父过度保护对社会适应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宜人性解释率(38.5%)最高,其余预测变量的解释率依次为父情感温暖理解(14.9%)、情绪性(9.4%)、谨慎性(6.2%)、父过度保护(0.9%)。父情感温暖理解与宜人性交互项的回归系数为-0.09,在0.05水平上显著,说明宜人性对父情感温暖理解与社会适应的关系起调节作用,父情感温暖理解与宜人性的交互项对社会适应的解释率为0.7%。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调节效应,分别对高宜人性和低宜人性个体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对社会适应的关系画出调节效应图(见图3)。当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增多时,高、低宜人性个体的社会适应都有所提升,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对低宜人性个体社会适应的促进作用要强于高宜人性个体。
2.人格特质对母亲教养方式与高中生社会适应关系的调节作用
由表5可知,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年级和性别后,进入回归方程的预测变量有7个,解释量依次有所增加,说明这些预测变量都对社会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宜人性、母情感温暖理解、谨慎性、外向性对社会适应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情绪性、母惩罚严厉对社会适应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宜人性解释率(38.5%)最高,其余预测变量的解释率依次为母情感温暖理解(14.7%)、情绪性(10.7%)、谨慎性(5.7%)、母惩罚严厉(1.6%)、外向性(1.1%)。母情感温暖理解与宜人性交互项的回归系数为-0.09,在0.05水平上显著,说明宜人性对母情感温暖理解与社会适应的关系起调节作用,母情感温暖理解与宜人性的交互项对社会适应的解释率为0.6%。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调节效应,分别对高宜人性和低宜人性个体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对社会适应的关系画出调节效应图(见图4)。当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增多时,高、低宜人性个体的社会适应都有所提升,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对低宜人性个体社会适应的促进作用要强于高宜人性个体。
四、讨论与建议
本研究发现:(1)高中生社会适应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2)不同父母教养类型、不同人格类型高中生社会适应存在显著差异;(3)宜人性、父母情感温暖理解、谨慎性、外向性对社会适应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情绪性、父过度保护、母惩罚严厉对社会适应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宜人性显著调节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对社会适应的影响,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对低宜人性个体社会适应的促进作用更强。基于以上初步的研究结果,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思考:
(一)关注适应差异,实施分层干预
首先,适应性上存在年级差异。高一年级社会适应水平明显高于高二年级。结合实际情况,高一学生刚从初中进入高中,可能会在短期内出现适应的波动,大部分学生会在一段时间的调整后逐渐适应高中生活,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的适应问题在高一未得到妥善解决,带入高二,伴随着高二更为繁重的课业压力爆发,故高二学生社会适应问题暴露比较多。倘若能在高一时及早发现、及早干预,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或预防高中生适应问题的发生。高中新生入学后,学校应及时开展适应相关的专题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题班会、团体辅导等预防性心理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其次,适应性上存在性别差异。在日常生活维度,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一结果可能与女生整体较同龄男生更成熟有关,女生在日常生活自理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性别优势。在情绪控制维度,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日常的人际交往,尤其是面临人际冲突时,男生的情绪体验通常是急速而猛烈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相比较而言,女生的情绪体验可能会更加缓慢而深刻,并且女生更倾向于报告负性的情绪体验。
(二)开展家长培训,指导科学教养
本研究发现,以高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低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拒绝否认为特点的民主型父母教养类型,导致孩子的社会适应表现最佳。父母在对孩子的日常教养中,要适当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尽量避免过度的保护和过分严厉的惩罚。高中生正处在个体身心发育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阶段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增强,他们渴望独立,也已经发展出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和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家长要学会适当放手,过度的保护或过分严厉的惩罚都不利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发展。相反,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情感温暖与理解不仅是孩子成功时的肯定与认可,还应该是孩子遭遇挫败时的支持与陪伴。倾听孩子的感受,接受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的需要,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感受到来自家庭和父母的支持与关爱。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建议定期开展家长工作坊,普及科学教养策略,帮助家长强化情感支持并减少控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