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绘本)阅读活动的组织

作者: 陈玉华

研究发现,红色故事(绘本)阅读和讲述是红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应用最重要方式。在“通过何种方式了解红色文化”的调查发现,“红色绘本阅读”是幼儿首选方式,红色基地参观学习、教师讲述、视频学习等方式的选择随着年龄差异会有细微变化,大班把红色基地参观学习和教师讲述放在第二位,中班更倾向于选择教师讲述,小班幼儿选择视频学习多于教师讲述。因此,组织好红色故事(绘本)阅读活动对提升红色教育效果至关重要。

一、明确红色教育的核心经验,确立符合发展水平教育目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向幼儿介绍反映中国人聪明才智的发明创造,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对照《教育目标分类学》,红色教育中应重点关注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目标。从学习领域来说,红色教育的目标重点放在社会领域,以核心经验“亲社会行为”“归属感”为主要目标,通过丰富对红色资源的认知,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从实施途径讲,红色故事(绘本)阅读是语言领域的“前阅读”活动,从语言领域的发展目标来研究红色故事(绘本)阅读和讲述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前阅读”的三个核心经验为“良好的约定习惯和阅读行为、阅读内容的理解和阅读策略的形成、阅读内容的表达与批判”,教师要着重第二、第三条经验的学习,重点关注幼儿的认知和情感表达,这样才能避免陷入空洞的说教与灌输。

二、提高教师语言素养,凸显红色故事(绘本)核心精神

红色故事(绘本)体现的精神内涵属于比较抽象的范畴,教师需要通过仔细研读,结合幼儿认知水平,科学整理改编。如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对革命故事进行改编,通过艺术处理,淡化战争年代的血腥场面,以幼儿能够理解的形式进行演绎,着重于彰显红色故事的“爱党爱国和乐于奉献”核心精神。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演绎,培养幼儿语言意识,促进幼儿的阅读和讲话能力,丰富幼儿的情感,陶冶幼儿的审美情操,促进幼儿元语言意识的发展,更好理解红色文化的核心精神并学习这种精神。教师的语言素养对红色故事(绘本)的讲述具有重要影响。用幼儿能够理解的言语帮助他们理解,才能更好达成教育目标。教师对红色资源的理解及其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都会影响幼儿的接收程度。比如在讲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时,教师生动演绎了周恩来年轻时见到祖国积贫积弱时的心情,当教师高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引起了孩子们的强烈共鸣,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种下爱国强国的种子。

比如,一个小朋友讲述《丰碑(节选)》故事时,他用细腻真挚的情感、质朴而温暖的语言,将红军长征途中的英雄事迹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位听众。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讲述中情感的渲染和细节的描绘,以及声音的起伏和表情的变化,将故事中的高潮部分和感人瞬间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他对红色故事的深刻理解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让听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连老师和家长都感动得悄悄擦眼泪。

教师自身对红色资源的认知和情感态度影响教育效果。教师可借助伟人传记和党史网站等,加强对毛泽东等伟人故事、革命历史故事的了解认知,在党史学习中提升个人的思想素养,从而带动幼儿更好地感受理解红色故事(绘本)的精神内涵,提升红色教育的效果。

三、利用“思维共享”“绘本共读”“表征记录”,激发幼儿表达理解与情感

“思维共享”选取红色故事的某个情节或就故事角色的行为展开思维共享,让每个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幼儿在讨论分享中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比如在参观学宫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之后,小朋友进行思维共享,有的说“看到周恩来爷爷睡觉的床很小,工作的地方没有什么‘物件’”,有的说“周恩来爷爷工作很辛苦”,有的说“周恩来爷爷他们工作时很危险,敌人的炮弹在屋子外面爆炸了”,有的小朋友说“不要战争”……这些是幼儿的情感表达,在分享中,幼儿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产生对他人有益的积极行为。

“绘本共读”中,教师通过仔细研读,结合幼儿认知水平,科学整理改编,重点选取能够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核心精神的画面,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丰富幼儿的情感,陶冶幼儿的审美情操,从而使幼儿更好地理解红色文化的核心精神并学习这种精神,“与利他的榜样在一起,能够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这也正是开展红色教育的目的之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时代楷模、科学家的故事,与幼儿生活有更多可感可知的情境,深受幼儿喜爱,是幼儿最喜欢的红色资源之一。教师重点在于引导幼儿对红色故事的理解和情绪情感的表达,对体现“爱党爱国、乐于奉献”人物表达正向的情感,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在共读《雷锋的故事》中,小朋友对雷锋的故事情节理解比较全面,大家对雷锋帮助老奶奶、帮助战友的情节印象最深,能够概括表达“雷锋经常帮助别人,主动帮助遇到困难的人”,表达对榜样的崇敬感情,体现对利他行为的积极倾向。

“表征记录”是幼儿阅读故事(绘本)或听讲述之后做的个性化反馈,是幼儿对红色故事的理解的直观反映。比如,阅读红色绘本《小英雄雨来》,小朋友都有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对小英雄雨来的评价,有的认为他“很勇敢”,有的认为他“很聪明”,特别描述了细节“他躲在芦苇中观察敌人,游泳很厉害”——这是幼儿在阅读活动中形成的“理解与判断”,是我们语言领域发展的目标,在这种“理解与判断”中,我们看到了幼儿在社会领域中对榜样和集体的正向情感来自幼儿自身感受和体验。在参观黄旭华故居、听“黄旭华爷爷的故事”之后的表征中,幼儿最念念不忘的是“核潜艇”,他们的表征主要集中在核潜艇的构造、各种各样的造型和功能,体现了幼儿对“核潜艇”和“保卫国家”的认知,初步表现幼儿对国家的情感。关于其中黄旭华爷爷与母亲的久别这个故事情节,只有个别孩子有体会,在表征中进行反映,并且表达“我会很想妈妈的”,这是孩子最真实的情感体验,教师要珍视幼儿这种真实的情感表达,切忌灌输形式的出现。

红色故事(绘本)是红色教育中最重要载体,教师如何在幼儿心灵中激发并确立高尚的情操,如何培育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培养积极利他行为,这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断的探索。

【注:本文系2022年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编号:2022YQJK619)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钱昭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