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从真实学情出发

作者: 毛会彬

去年冬天,上三年级的女儿又在为写日记发愁了,不知道该写什么内容。

我对她说:“就写你不能出去玩的事吧。”那天晚上她的小伙伴打电话约她去公园玩,但是我认为寒潮已至,天冷,没有同意。她有些不高兴。

女儿说:“不出去玩,那我的日记怎么写啊?”

“你要写今晚没能和小伙伴出去玩的不高兴,可以先写昨天玩时的高兴。昨晚你们分别时意犹未尽,依依不舍,相约第二天继续玩。可是今晚不能出去玩了,你感到不高兴。”我索性一次给她说明白,“你平时总盼着周末晚上和小伙伴玩,但是天越来越冷,可能整个冬天都不能在晚上去公园玩了,你更不开心。心里一定盼着早点春暖花开,再和小伙伴一起玩。如果能把这些写出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日记呀。”

没想到女儿却不领情:“不行!不能又写昨天又写今天的,还要盼着春天……我还是写昨天晚上我们是怎么玩的吧。”

我认为有任务驱动,有亲身经历和真情实感,加上我的指导结合真实、具体的生活,她写的日记一定会令人满意,甚至能带来惊喜。但是我忽略了重要的一点——真实学情。真实事件和真实情感并不等于真实学情。离开真实学情,所谓合适的教育时机和学习情境也只能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

女儿不愿意按我说的写,除了可能存在的趋易避难、情绪抵触等因素,主要原因是我忽略了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忽略了三年级教材的进度安排,最主要的是忽略了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我从自己的角度设想写作点,构思写作路径,自觉简单易行。作为成年人,写作时能由一个事件点想到一条情感变化线,进而扩展到感情或感想的一个方面。但小学生的经历、经验和知识水平,特别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怎么能和成年人相比呢?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和第八单元的习作要素分别为“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学写一件简单的事”。不难看出,对于此时的小学生,写作层次处于“试着”写、“学写”的阶段,写的内容是表达“一个意思”“学写一件简单的事”。让初学习作的小学生写日记时表达出情绪的变化,写出前后互相勾连、心情起伏波动的复杂事件,他们怎么能做到呢?

把握真实学情,是确定教学起点和路径,落实“以学定教”“学为中心”的关键要素。如何把握真实学情呢?

一是依从课标定学情。2022年版课标是教学的根本依据。教师要明确课标的要求,“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明确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教师还要基于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融合各学科知识,通过各项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变。

二是依据教材明学情。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凭借。教材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编写的,具有系统性和梯度性。教学时,教师在指导学生细读课文的同时,要借助单元语文要素、课后习题和语文园地等助学系统确定教学目标,特别要明确语文要素的层级和递进关系,体现教学目标的梯度性。教师只有深入领会教材编者意图,明确学情,才能借助教材开展语文教学,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

三是依照学生顺学情。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真正弄清哪些是学生已经懂的,哪些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哪些是教师讲了他们也不懂的。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而不是教师从教材中解读出了什么,课前预设了什么就讲什么。在教学时教师应明确目标,关注课堂生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有效理答等方式,以评促学,以评导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实现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发展中心”。

教师心中有“标”,手里有“本”,眼中有“生”,才能把握真实的学情,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作者单位:安徽宿州市砀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