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智慧故事类课文中的思辨教学

作者: 陆婷

2022年版课标提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思维发展离不开具体的生活场景,教师可借助中华智慧故事将故事中蕴藏的思辨性、故事性、文化性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提高思辨能力。

一、角色代入故事,激活思维

教材中编入了中华智慧故事类课文,这些故事与学生真实的生活距离较远,教师需要基于学生认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根据时代背景、生活场景代入故事,在与故事进行对话的过程中发展思辨能力。如《司马光》这篇文言文,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创设《司马光》是如何被编写到《宋史·司马光传》里的大情境,以四个情境任务组成学习任务群,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任务一:读故事给老百姓听。

谈话导入:司马光为人聪慧正直,破瓮救友、诚信卖马的故事被编入了《宋史》。当时老百姓不认识字,现在请你为老百姓读一读这个故事。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结合注释,进行适当的停顿。(3)读给老百姓听。

任务二:讲故事给孩子听。

围观人群中的小朋友听不懂你读的内容,请你给他们讲一讲《司马光》的故事。要求:(1)结合注释,把故事的主要内容讲清楚。(2)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

任务三:和国史院一起议。

入选《宋史》是有要求的,得是对宋朝政治、经济、文化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才行。《司马光》到底能不能入选《宋史》呢,让我们和国史院的工作人员一起议一议吧。要求:(1)聚焦议论内容,品味语言。(2)感悟司马光破瓮救人故事中蕴含的智慧。

任务四:《宋史》推荐会。

《宋史》中记录了很多体现人们智慧行为的故事。自主阅读学习单上的“赵匡胤以愚治巧”和“怀丙和尚换腐柱”两个故事,再结合自己搜集的宋朝小故事,让国史院工作人员推荐一个故事。要求:(1)小组合作学习,读懂两则故事内容。(2)推荐一个故事,把推荐理由写清楚。

二、搭建学习支架,发展思维深度

借助思辨性学习工具,为学生阅读故事搭建支架,将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突显出来,让思维过程走向图式,促进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蕴藏的智慧。

1.以内容为支架,从表面走向深入

在阅读中华智慧故事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思辨的教学要点,搭建内容支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如教学《猎人海力布》一课时,教师可设计三层支架问题发展学生思维。首先,教师设置一系列引导性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由“海力布是一个怎样的人?”“故事中发生了哪些事?”逐渐过渡到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海力布为什么要牺牲自己救村民?”“他的行为背后体现了哪些价值观?”。其次,教师可利用故事中的关键情节或转折点来设置问题。如“海力布在得知山洪即将暴发时,他是怎么做的?”“如果你是海力布,你会怎么做?”,设置这样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理解人物的动机和选择。最后,通过总结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整合所学知识,形成对故事的全面理解。如“你在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海力布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示?”等问题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思维的升华。

2.以人物为支架,从模糊走向清晰

在阅读过程中,以人物为支架能够让故事变得清晰。如教学《西门豹治邺》时,教师可将西门豹作为关键人物,让学生分析、关注他的行动和决策,理解老百姓和官绅、巫婆的冲突,西门豹和官绅、巫婆的冲突,“河神”和“邺”地区百姓的冲突,“兴修水利”与“不祭祀河神”的冲突,“田地荒芜”和“丰收景象”的冲突等。人物冲突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那么分析关键人物之间的冲突点,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冲突的,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智慧故事中的“智慧”。

3.以图式为支架,从直觉走向理性

在阅读时,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中的智慧。如在《书戴嵩画牛》的学习中创建“《书戴嵩画牛》智慧解析”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添加故事情节、人物特点、智慧体现等分支。在“故事情节”的学习中,简要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在“人物特点”的学习中,分析并总结故事中戴嵩的人物特点;在“智慧体现”的学习中,将故事中的智慧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这样的思维导图,能够促进学生对这些智慧点的深入理解和感受。

4.以资料为支架,从一篇走向一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能够从“一篇”走向“一组”阅读。如在阅读《曹冲称象》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与之相关或主题相似的一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文彦博树洞取球》等,这些故事都展现了古代儿童的智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让学生在阅读和分析中感受中华智慧的博大精深,在比较和思考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层次的启发。

三、着眼文化传承,提高思维厚度

教师应立足文化育人的维度,着眼文化传承,让学生在具体的“做”中感受思维,发展思维。

1.在阅读中渗透智慧

“读”是阅读故事的主要形式,是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如在《田忌赛马》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故事、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中的智慧点。如:“田忌是如何安排赛马的顺序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种策略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田忌巧妙安排赛马的出场顺序,以最小的代价赢得了比赛,这体现了策略性思考的重要性。故事中田忌原本处于劣势,但他通过智慧成功地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教师借此引导学生认识到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学会转化思维,从劣势中找到突破口。

2.在活动中分享智慧

教师应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得到文化的传承和智慧的发展。如在《田忌赛马》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布阵图”学习活动,画一画还有哪些对阵策略,对阵结果分别是什么。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有6种不同形式的对阵策略,以及胜、负、平三种比赛结果。之后,学生围绕“田忌是如何运用智慧赢得比赛的”展开复述、讨论并总结田忌赛马中的关键策略,如“以弱胜强”“优化资源配置”等。

3.在运用中发展智慧

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运用语言,能够促进语言智慧的发展。如在教学《杨氏之子》时,学生感受到了故事中的巧言趣答,领略了杨氏子的语言幽默与智慧后,教师可以开展“笑傲班级”的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对比反差、谐音双关、寓庄于谐等语言智慧方式,在平时的交流表达中体会并运用,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故事中的思辨性,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讨论等,理解故事中的道理,感受故事中的智慧,体会故事中的思维。

(作者单位:江苏泗阳经济开发区学校)

责任编辑 唐 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