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书信写作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作者: 葛金娥书信写作是以真实任务为驱动而进行的一项语言实践活动,任务情境中的习作更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让南京和淮安两地小学四年级不同个性、不同状态、不同地域文化和生活体验的儿童,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书信往来,态度真诚,言语诚恳,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写信提高了学生向人倾诉与耐心倾听的交际能力,促进两地儿童的社会化,帮助两地儿童建构一种语文人生,促进他们精神世界的丰盈成长。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1.教育发展的需求。《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原有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因此教师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求,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互动式合作学习。
2.课程标准的呼唤。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从第一学段的“对写话有兴趣”到第二学段的“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愿意与他人分享,增强表达的自信心”“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能用便条、简短的书信等进行交流”,再到第三学段的“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学生的习作心理从起初的兴趣,发展为习作者自我表达与人际交流的需要,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兴趣,将影响学生终生的写作态度。
二、课程开发的实践
(一)小学生书信写作的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
曾经,书信一直是人们与远在他乡的亲友沟通、表达情感的主要途径。随着通信手段的变化,纸质信件在人际交流中已逐渐边缘化。我们通过对南京、淮安两个四年级结对班级学生的访谈,发现了以下问题:
1.学生对信件的文化知识所知甚少。班级里,超过80%的学生不知道信件的历史,没听过名人信件的故事,没看过名人信件,对信件有了解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信件的文化内涵被人们所忽视。
2.学生对纸质书信的实践经验较少。班级里,每位学生均有通过简短的留言条、手机短信、微信、QQ等网络工具给他人进行文字或语音留言的经历,但只有两名学生与亲友有过纸质的书信往来。从这一点来看,大部分学生的书信写作经验都处于零基础状态。
3.学生对纸质书信往来充满期待。班级里,有很多学生表示,当看到父母把家人或同学写给他们的信件保存起来并且常常翻看时,会很羡慕,有了想要了解信件、学着写信、期待收到回信的念头,但是又不知道该给谁写信,该怎么写。
(二)小学生书信写作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在书信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写作需求,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确定写作目的与内容。笔者任教的南京市小学四年级某班,和淮安市小学四年级某班的学生结为笔友,共同开发、实施了为期一年多的“两地书”书信写作课程,在真实的任务驱动下,进行书信写作的实践。
1.知书信历史。学生通过对书信材料的搜集、归类和整理,总结书信的发展过程:东汉发明了造纸术,使书信得以广泛传播;魏晋之际,书信从官方文书逐渐演变为私人信件,达到空前的高度。学生认识了书简的载体和特定称谓文化,书简称为“简”,小竹片称为“笺”,木板称为“牍”,小板称为“札”,白绢称为“素”,白绢写成一尺左右,所以书信也被称为“尺牍”和“尺素”。同时,学生还学到了与书信有关的奇闻趣事,如邮票的诞生、古代书信的传递方式等。
2.读书信作品。书信与很多中国古代诗文、当代作家的作品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傅雷、梁启超、曾国藩、胡适的家书,这些家书都是出自名家之手,让学生从中体会浓浓的父子之情,从中学到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哲学。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搜集并背诵杜甫的《春望》《得家书》、张籍的《秋思》、袁凯的《京师得家书》等带有书信内容的古代诗文,从中体会古人对书信的重视。课内外的联动阅读与朗读,为书信阅读与书信写作搭建起一座桥梁,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量,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书信写作产生了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3.学书信格式。作为一种应用文体教学,教师应适当向学生传授一些书信写作知识,为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宁淮“两地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打破教材原有的习作编排序列,将四年级上册习作七“写信”调整为第一次习作。课堂上,教师先讲解书信的格式,激发学生对书信内容的思考和写作激情。在学生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经验,尝试写第一封书信。学生在写信的实际操作中,要想明白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写给谁看,信里要说些什么,信的结尾要怎么处理等一系列的问题。
4.践书信往来。在一年多的宁淮“两地书”实践中,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任务活动,激发学生的习作需求,由学生确定书信对象和书信内容。这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生活化的书信,基于两地学生间自发、自主、自由的通信,宣泄情绪,交流情感,在此基础上开发书信写作指导微课;二是基于“两地书”的两地学生之间开展的一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是基于教材体系下以“书信”为写作形式变革单元习作的习作指导课程。
(1)基于生活——“两地书”之“自我介绍”。通过班级QQ群,南京和淮安市两个班的学生分享了彼此的班级合影,学生对远方的笔友早已经翘首以盼。第一封信,由淮安市的学生寄出。在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南京学生回信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切的情感和满怀的憧憬。在外貌描写方面,很多学生都很擅长用自我调侃的方式,让自己的个性特征更加突出。如小A同学的回信:“我的头发像鸡窝一样,一层层地叠起来,像一个圆柱体三角形。每次我都对理发这件事情‘恨之入骨’,因为每当头发和剪刀战斗时,头发都会被剪刀战败,碎头发总是溜进我的脖子里,让我浑身痒痒的。每当这时,我都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难受得不得了。”
(2)基于实践——“两地书”之“春节趣事”。围绕中国传统节日,教师可以安排一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秋话团圆、冬至包饺子、春节品年味、清明去踏青、端午做香囊。如寒假开始前,两个班级的语文老师经过商量,让学生去了解家乡的春节习俗,体会家乡独特的年味,开学后互相分享春节趣事。围绕起因、经过、结果写好一件事,也是小学习作训练的重点。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进入生活时产生积累素材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会更加仔细地留心和观察。
小B同学写了放鞭炮的事:“我拿起一个像地雷一样的东西,朝地上一摔,‘嘭’的一声,炸开了。我原本不知道这是一个炮仗,响声吓得我跑出十几米远,好一会儿才放心地回去。这时我的目光投到了一个大炮仗上,我请爸爸妈妈放那个炮仗,爸爸妈妈同意了便去点火,三、二、一!只见一个炮仗飞上了天,变幻成美丽的图案。虽然我很害怕鞭炮的声响,但还是开心地捂着耳朵观看。”
平日里,小B同学总是对习作有畏难情绪。但是拿起笔来,面对远方的笔友,她却变得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写出的文字画面感很强。
(3)基于教材——“两地书”之“单元习作”。教师可以适度改编教材四年级单元习作内容,每次习作让学生以书信的方式起草、修改并最终寄出。如四年级下册习作七要求学生回顾所游览过的一个地方,按照游览顺序写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景物。对于南京的学生来说,把玄武湖、莫愁湖、紫金山等南京著名的景点介绍给淮安市的笔友,既能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又能发掘游记的价值所在。
在这一次的书信中,南京的小C同学写得非常出色。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诉笔友,南京的老门东,是个非常有趣的好地方:“走进南京的老门东,一排排民国风格的建筑映入眼帘。街道的尽头,是一条长满了青苔的小路,还有一栋黑白灰相间的老房子。走在里面,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小巷的最深处,长满了茂密的植物,藤蔓、凌霄、玫瑰……爬满了墙壁,为这条小巷增添了几分别样的韵味。夜幕降临,所有的店铺都亮起了灯,古老的门东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星辰。门东外,已是人山人海,根本无法通行。有时间的话,你一定要到老门东一睹风采!”
(三)小学生习作表达能力的对比性观察与分析
经过宁淮“两地书”的通信实践,我们欣喜地发现,两个班的学生对书信的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信件及其文化知识的理解明显提高,体会到了信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学生诵读名人家书、诵读古诗词,会被其中的亲情所打动,感受信中饱含的殷殷期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了写信、寄信、回信的练习,95%的学生都得到了回复。学生纷纷表示:“妈妈收到我的信好高兴!”“居然收到远方友人的来信,好有趣。”“给张桂梅校长写信,盼她的回信……”学生对书信文化的兴趣与喜爱程度在不断提高。访谈中显示,100%的学生表示愿意用书信的方式和亲友沟通交流。通过对学生日记、课堂练笔、单元习作、期末作文的持续观察和对比,两个班的学生在语言表达的个性化、表达书写的流畅度、构思立意的巧妙性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真实任务驱动下的书信写作,以活动为载体,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完整地经历写信、收信和回信的全过程,体会到伏案写信时心灵的洗涤和升华,感受到信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宁淮“两地书”的实践,让书信写作教学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实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解决小学生在写作中不想写、不会写的难题。以“需要”为源头,以“真实”为基础,以“书信”为抓手,以“应用”为旨归,书信写作课程开发的实践让学生形成了充分的写作动机,让写作成为学生学习的自然诉求。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