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深度学习在跨界融合中真实发生
作者: 陈雨花跨学科学习是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如何让深度学习跨越学科边界真实发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呢?笔者以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为例,分享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跨界”融合目标:指向儿童真实需求
《乌鸦喝水》第3自然段写“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文字表面的意思并不难理解,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石子为什么能让瓶子里的水升高呢?这些才是学生的兴趣所在,也是学习的难点所在。
如何紧扣学生的兴趣点突破理解的难点呢?教师可以以此作为跨学科学习融合点进行研讨,确立以下跨学科学习目标:
(1)通过三组对比实验,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了解因为石子比水重,石子将水挤上去,乌鸦才能喝到水的科学原理,深入理解语言文字。
(2)通过质疑与讨论、想象与表达,发展语文综合素养,并在好奇心的充分激发中,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生长多角度发散的创造性思维。
(3)通过拓展“大山雀喝牛奶”的故事,进一步感受“观察”和“思考”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作用,培养善观察、爱思考的学习品质。
跨学科学习的目标已确立,如何在语文学科中紧扣目标,将语文学科与科学学科深度融合呢?教师可以开展以“小小乌鸦有办法”为主题、“双导师指导”形式的系列探究活动。
二、“跨界”融合过程:构建学习中心场域
1.实验前:“好奇心”驱动
读完第3自然段的文字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乌鸦的办法?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它的办法吗?”
在学生初步感知后,教师继续引导:“小小乌鸦有办法,小小石子来帮忙。今天老师把小石子也带到了教室里,每个人拿上几颗,看看它们是什么样的。”让学生用多个感官观察小石子,学生发现:“石子小小的,颜色有深有浅。”(用眼)“摸上去很粗糙,捏一捏硬硬的。”(用手)“味道不太好闻,就像灰尘一样。”(用鼻)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爱观察、善观察的意识和能力,为后续“小石子会沉到水底”做好了认知铺垫。
在对小石子有了全面了解后,学生再读文中描写小乌鸦想出办法的语句,教师追问:“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启发学生思考:“水真的会升高吗?放入小石子,水为什么会升高呢?”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学生进入实验观察。
2.实验中:“动手做”求证
教师根据野外可能存在的投放材料,带领学生做3个科学实验:(1)在水里放石子;(2)在水里放塑料;(3)在水里放小木棍。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看到小石子都沉到水底,水升上来了。而塑料和小木棍都浮在水面上,水没有上升。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教师解释其科学原理:因为塑料和小木棍都比水轻,而石子比水重,所以石子沉下去,把水挤了上来,小乌鸦就喝到水了。
学生在亲手做一做、亲眼看一看中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文字不再是一个个枯燥的符号,小乌鸦的办法也不再是简单告知、被动接纳,而是转化为真实的场景,吸引学生去实验、去发现、去探究,课堂如游戏一般生动、有趣、鲜活。
3.实验后:“大山雀”感悟
在三组科学实验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讨论:“小乌鸦是怎么知道在水中放入小石子的呢?”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学生表达着多种可爱的想法:它试过;它看到过;它聪明……此时,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一只大山雀开始讲述:“很多年前,英格兰有一只大山雀,它有一次用尖嘴啄食物,无意中啄开一个奶瓶盖,喝到了里面的牛奶。不久,那里的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用这样的方法去喝牛奶。这,就是学习,在观察和思考中学习。”课文里的小乌鸦一定也是一只爱观察、爱思考的小乌鸦。会观察和会思考,能让小动物的本领变大,也能让我们的本领变大。让我们一起做爱观察、爱思考的人,好吗?
听完这个故事,学生对文中的小乌鸦更加喜爱,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跨界”融合成效:促进素养蓬勃发展
1.学科真实问题迎刃而解
2022年版课标这样阐述:“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一要求强调了语文跨学科学习应坚守语文学科本位,通过跨越学科边界,帮助学生解决真实的学科难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语文学科中融入科学学科,为的是解决语文学科中的问题,在以上案例中是为学生理解乌鸦怎么喝水而服务。因此,整个科学实验和讨论的过程,紧扣“水真的会升高吗?”“水为什么会升高呢?”这两个问题来展开,学生通过对比实验,了解科学原理,深入理解语言文字,学习中的困难点在多学科知识的联动中迎刃而解,质疑与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2.学科关键能力主动发展
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专注地倾听、投入地朗读、积极地表达,使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发展,好奇心被不断唤醒与激发。
跨学科学习对学科关键能力的发展成效,不仅表现在“跨出去”,还表现在“跨回来”。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请学生读读这句话:“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学生把“渐渐”读得很慢,为什么要这么读呢?学生结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纷纷说道:“在实验中看到小石子一颗一颗放进去,水一点一点升上来,升得很慢很慢,所以要读得慢一点。”根据实验观察,学生不仅知道了怎么读,而且理解为什么这么读,朗读能力得到了发展,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最后,再请学生说一说“你读到了一只( )的小乌鸦”,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回答道:“爱观察、爱思考、有耐心、不放弃的小乌鸦。”故事主人公的形象变得立体而丰满,这只可爱的小乌鸦也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心。
以上跨学科学习活动的开展,实现了语文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深度融合,彰显了“在真实需要中学”“在学科联动中学”“在具身探究中学”三大特征,让学习实现了从知识本位走向儿童本位,从单向发展走向全面发展,从学科立场走向育人立场。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它不只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也不是赶时尚、盲目追赶潮流,而是育人的一个新领域。长空浩瀚,探索不息,在学科内开展跨学科学习,是一片潜藏着多种可能性的广袤麦田,让我们一起做真诚的守望者、坚定的研究者、智慧的行动者。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指向儿童智慧解放的小学跨学科实践中心建设研究”(B/2023/03/11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外国语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