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对跨学科学习的审视与思考

作者: 王威

为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2022年版课标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提出了在做中学、用中学的综合性、实践性学习方式——“跨学科学习”。面对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广泛的实践探索。审视当前的跨学科学习,在取得了大量经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对跨学科学习的内涵和要义理解不准确;对跨学科学习方式理解错误;跨学科学习中的“教—学—评”出现背离;跨学科课时和分科课程课时产生冲突……基于此,笔者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视角,对跨学科学习的设计和开展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充分理解跨学科学习的内涵与要义

教师要充分理解课标中“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句话的内涵和要义。在当前分科教学的模式下,跨学科学习还原了分科知识普遍联系的本态,旨在用10%的跨学科学时将学生在90%的课堂学时中获得的知识结构化和实践化。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时,词中的“门前流水尚能西”和科学课学到的地理知识产生了冲突。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为何“流水尚能西”?其次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由于总体地势,我国的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淌,出现“流水尚能西”的原因可能是局部地形造成的。最后要组织学生解决问题:综合运用语文、科学、数学等知识进行跨学科学习。这个学习过程让零散的学科知识在运用中得到了结构聚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词义内涵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将跨学科学习的内涵和要义理解为:综合实践是方法,解决问题是过程,学习是目的。

二、建立具有统领作用的学习主题

主题是跨学科学习的灵魂。一个有意义的主题要具备统领性、整合性、情境性和目的性。站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视角,主题要能勾连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知识运用。如为了激发低年级学生识字与写字的兴趣,让学生加深对汉字的理解与记忆,教师将语文学科联合美术、数学、道德与法治等,开展了以“我爱汉字”为主题的教室墙壁布置活动。该主题中的“爱汉字”既能体现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又能统领低年级语文的主要学习任务。在该主题下教师将学生的学习目标设定为:通过对汉字发展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设计、绘画、剪纸等活动涵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梳理、阅读、交流活动等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根据该主题,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主任务设计为“布置我们的汉字墙”。主任务下包含四个子任务。子任务一:“我来画汉字(象形字)”,旨在发展学生的具象思维和表达能力;子任务二:“我来说汉字(指事字)”,旨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表达能力;子任务三:“我来‘造’汉字(形声字)”,旨在通过观察梳理,学习相同偏旁的字,锻炼学生对信息的整合和提取能力;子任务四:“我来展汉字”,旨在让学生在利用绘画、剪纸、泥塑等方法共同布置教室墙壁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

三、设计指向“做中学”的活动内容

传统的教与学虽然也是基于问题展开,但问题提出之后就直接指向答案,让知识与生活产生了隔离,这种隔离不利于学科互联和知识结构化。知识和技能产生于生活情境,最终又要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因此在跨学科学习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生活性和驱动性。学生要基于问题进行综合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二年级的学生偶然发现,植物都喜欢太阳,但绿萝却越晒越没有精神,学生对此产生不解。于是教师抓住这个契机,设计了以“关爱与生态”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活动,提出了“绿萝不喜爱太阳吗?”这个驱动性问题。“植物喜爱太阳”是个普遍常识,绿萝被晒伤了是生活中的真实现象,由此产生的矛盾冲突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该跨学科学习联结了语文、科学、劳动、美术等,在多学科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究,明白了植物对阳光的喜好是分类的;不同的环境造就了多样的植物……利用所学知识学生将奄奄一息的绿萝养得生机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这些经验和知识做成了手抄报,编成了情景剧,在校内开展了“植物有话说——绿萝养殖经验宣传活动”。这种基于问题的“做中学”,让学生实现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结和结构化,让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四、搭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估框架,需要遵循多元价值导向、个性化与差异化、动态性与适应性等原则,涵盖多个评价内容和目标,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多元的评价主体,并建立有效的反馈与改进机制。这样才能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素养表现。以第三学段为例,课标要求“运用多种形式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运用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学成果”“运用多样形式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呈现与分享奇思妙想”。因此,在评价体系中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进行过程性评价,邀请家长、其他学科老师、专家和社会人士进行多元评价,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全方位评价。评价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素养发展目标,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五、统筹课时安排,完善教研保障

在当前分科学习的大环境下,要保证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教师要对跨学科学习课时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来看,采用“1+1”模式较为可行,即每个月用一整天的时间进行跨学科学习。这种安排是当下分科学习与跨学科学习之间的一个可行的平衡点。另外,跨学科学习需要多学科协同合作。当前大多数教师不具备复合型知识,有必要建立一个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围绕语文跨学科学习主题、内容和评价开展交流和研讨,实现学科间的融通,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在教研保障上,教师还要把校内外资源整合放到跨学科学习的设计中去,在资源整合中应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建设跨学科学习网络资源系统,进一步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跨学科学习伴随2022年版课标进入课堂,给课堂带来新的尝试。教师只有正确理解跨学科学习的内涵和要义,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才能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不断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注: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乡土文化的项目式跨学科主题学习策略研究”(立项编号:B/2023/03/87)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贾汪区泉城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