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下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作者: 尤晓港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着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展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分析、辨析、比较、归纳的过程,促进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的提高。如何在大单元的视域下结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开展单元教学呢?笔者以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谈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语言实践活动策略。

一、建构单元整体教学框架,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

围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相关要求,教师在第二学段着力让学生阅读能够解决生活问题的故事,结合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侧重于思辨性阅读,学生能够在思辨性阅读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提升思辨性表达能力。本单元是寓言故事单元,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语文要素,讲好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学生要学会阅读寓言的方法,明确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要与故事内容相联系,还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增强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教学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创设相对真实的情境,增强学习与真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将学习置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活学生的高阶思维。笔者在教学时创设了这样的真实情境:“同学们,教育电视台有一个面向全市的‘牛娃来了’故事家族比赛,你们想参加吗?本单元恰好是寓言故事单元,演一演你最喜欢的故事人物,评一评最佳牛娃!”

任务一:游故事王国,感受寓言之妙。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核心要义是阅读思辨,重在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本单元我们走进寓言故事的王国,系统学习中外的经典寓言故事,感受寓言的精妙。在这个情境任务的推动下,学生学习《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这两篇寓言故事,了解不一样的寓言呈现方式。笔者结合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栏目,引导学生对寓言的基本特点及阅读寓言的好处进行总结梳理。学生阅读这两个故事后,用表演的方式将内容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有条理、简要地讲述这两个故事,把故事的前因后果说清楚。

任务二:绘制情节图,体验寓言之趣。为了讲好寓言故事,学生走进寓言故事的深处,想象着自己是故事中的人物,体会故事中人物角色的特点,为接下来的讲故事做好了铺垫。如学生走进外国寓言故事,学习《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绘制生动曲折的情节图,汲取寓言的无穷乐趣。

任务三:思辨讲述寓言故事,领悟寓言之魂。这一任务驱动着学生选择适合的、能胜任的寓言故事,并结合自身的理解,借助列提纲、绘制思维导图等方式梳理故事内容,有理有据地表达故事中的道理。从学故事到讲故事,并能恰如其分地感悟故事中的道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得以提升。

任务四:妙笔生花创编故事,折射生活之理。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很多道理。笔者引导学生创编寓言故事,开展交流分享会,评选出“最佳故事达人”。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基于自己对实际生活的理解、感悟,创编有意义的寓言故事,阐述深刻的道理,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思考。

二、聚焦语言文字,发展思辨性思维品质

在实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勾连的思辨情境,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更要强调学生对语言信息的吸收与运用,引导学生聚焦阅读文本材料,从材料中揣摩语言文字的秘妙,培养学生乐于追问、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让学生在比较、推断、讨论等思辨活动中习得本领,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1.寻找文本留白,点燃思辨火花

有的课文题目和留白处承载着中心思想和内容的延伸,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联想和想象,点燃学生思辨的火花。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笔者启发学生思考:看到题目想到了什么问题?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接下来的学习。学生带着疑问在阅读中找到答案,并与原先的想象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鹿角和鹿腿》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阅读第5~7自然段鹿的逃生过程,品味鹿的心情变化。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留白处联想鹿从狮口逃生前后的心情变化,明白鹿对鹿角和鹿腿态度变化的原因。教师要找准阅读的角度,让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验对留白处进行合理补白,并说说为什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巧用分析比较,激发思辨矛盾

比较是一种鉴别、分辨事物异同的方法。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学生思考探究的契机,恰当运用分析、比较、辨析等思维与语言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如教学《陶罐和铁罐》课后“阅读链接”时,笔者引导学生想想故事中的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有什么相似之处。又如《守株待兔》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南辕北辙》故事,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故事中的坐车人犯了什么错?教材中补充了相关素材,学生在群文阅读中,以课文为轴心进行分析与比较,建立素材与课文之间的关联,在深入钻研文本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在潜移默化中拓宽了思维的广度,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再如教学《池子与河流》一文后,笔者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充分地了解了池子与河流的观点,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更赞同哪一种观点。”笔者精选材料,链接生活,让主题贴合学生现实生活,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思辨性表达能力。

3.活用归纳判断,习得思辨方法

在思辨性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归纳总结后形成自己鲜明的判断。这个判断结果是学生基于对文本材料的深度思考,透彻的理解,有其思想的深度,富含思维的能量,能有效养成围绕主题形成思辨的习惯。如在教学《守株待兔》文言文后,学生借助注释读懂了课文,教师相机让学生说说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这一问题促使学生结合寓言故事的理解进行解答,是学生思考分析后对文本理解再次升华的过程。又如,学生在走进寓言故事时,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看了许多图片,鼓励学生猜寓言故事,尝试着讲寓言故事,从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辨有广度。

4.引导思辨表达,提升思辨能力

学生在比较与分析、归纳与推理的过程中,能有效利用材料加以表达,逐步学会有依据、有顺序地表达,理性思维能力不断增强,辩证思维更加缜密。学生在学习这些寓言故事后,能尝试用绘制思维导图、列提纲、完成表格等形式提取、梳理文中信息,表达寓言中蕴含的大道理。在教学《鹿角和鹿腿》一文后,笔者借助课后习题二,让学生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学生借助相关词语,有理有据地为伙伴或者家人讲这个故事。又如在教学《池子与河流》一文后,笔者提出这样一个思辨问题:你在生活中有遇到过像池子或者河流这样的人吗?你想对他说什么呢?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恰如其分地表达观点,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条理化、深刻化、逻辑化。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教学本单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方法理性分析寓言中的人、事、物,不仅可以从单篇寓言故事的深入讨论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还可以利用好快乐读书吧拓展寓言主题的文本阅读,让学生在比较、分析、整合、概括中掌握寓言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必读书目《中国古代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让学生从中选择合适的寓言故事进行表达,并开展思辨训练,形成思辨素养。

三、注重多元评价方式,提升思辨性表达能力

1.指向“教—学—评”一体化

教师要聚焦具体可视的思维策略,巧妙而多维地实施评价,提升学生的思辨性表达能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已纳入学业质量标准,追求“教—学—评”一体化。这里的评价不仅是纸笔测试所体现的因思维而产生的显性的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指向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

2.关注表现性评价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在评价时更应关注表现性评价,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抓手,如表述、交流、研讨、分享、辩论、演讲等,既能体现教学的核心目标,又能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已有经验形成生长点。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寓言故事单元,在大单元视域下,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任务情境:“在读书节,学校将举办寓言故事交流分享会,让我们一起走进寓言的世界,探索它的奥秘,评出我们班的‘最佳寓言故事大王’。”

围绕这一任务驱动,学生认真学习中外寓言故事,明白故事带给人的启示,能围绕具体问题展开思考,敢于质疑,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利用网络、书籍搜集资料;有的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完善自己讲故事的过程;有的学生从原来的不敢表达到借助同伴合作的力量,勇敢地走上讲台,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将学生之前的能力与学习之后的能力进行对比,这其中产生的能力如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素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同伴合作分享的能力、写作水平……这是学生在原始认知经验上的一次升华。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形成成果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及品质,以及生成的思维倾向和理性精神。

教师在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时,应特别注重学生思辨性阅读中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文本的范例和载体功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积极建构思辨性任务情境,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辨性训练活动,多维度实施评价,让学生在思辨训练中有效掌握知识,提升思维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育红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