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逆向指导的教学策略
作者: 杨婷婷在习作教学中,多数教师都是从审清题意开始,引导学生选择素材、搭建习作框架,模仿范例找到合适的写作路径,在学生完成习作后批改讲评。但这样往往会因为学生不清楚习作需要达成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完成的质量并不高。如果采用逆向指导的方法,即根据习作要求,先确定习作的预期达成目标,制订详细的评价标准,再指导学生为达成这些目标而去审题、选材、构思,那么整个习作过程学生都能紧紧围绕最后的达成目标而开展,写出高质量的作文。笔者以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记一次游戏”教学为例,谈谈作文逆向指导的具体策略。
一、明确语文要素,设想预期结果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每个单元首页都给出了习作要素,直接告诉学生在完成单元学习后须掌握的写作技能,使学生对本单元需要完成的习作目标了解得清清楚楚。教师则可以根据单元习作要素,结合学情,弄清楚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对习作预期结果提前做好构思。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美好的童年回忆”为人文主题编排,习作要素是“记一次游戏,把游戏过程写清楚”,习作内容是“写一个游戏,把游戏写清楚,并写出当时的心情”。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要求是“选一件你印象深的事……按一定的顺序把这件事情写清楚”,重在交代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本单元“记一次游戏”要求在写清楚这个游戏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写出来。这个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本单元第二个语文要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的运用,也就是要求学生将第一个语文要素“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上,在批注的基础上串联起自己的感受,整篇作文的结构可总结为“边自己写文章,边为自己的文章进行批注”,那么学生记录这次游戏所运用的词句段,也就可以效仿本单元课文中让自己深有体会的部分,习作的描述是否精彩,也可以借助自己是否有进行批注的欲望来进行判断。“记一次游戏”属于写事类习作,既要结合整件事的框架梳理,又要结合本单元对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心情进行关注,这就需要锻炼学生关注游戏的整个过程,回忆并清楚地记录这一过程的能力。学生的习作应该达成以下四个预期结果:(1)习作围绕一个游戏项目展开,按照游戏的先后顺序写清楚整个过程。(2)要写出游戏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场面,有侧重地进行详细描述。(3)能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自己的心理变化、对游戏的感悟来写。(4)要做到文通句顺,使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写出游戏的精彩。
确定习作所要达成的预期结果是什么以后,教师就能有的放矢地为制订习作指导方案做好准备工作,避免习作指导的随意性,学生也能知道习作的最终目标。
二、制订评价量表,细化习作要求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制订明确的评价标准。传统的做法是学生写完习作以后由教师进行批阅,写上评语,但是学生不知道老师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对教师的习作评价并不重视。如果将作文评价标准具体量化,提前告知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在习作时照着评价标准中的要求去做。
作文可以从“审清题意、精心构思、善于表达、书写工整”四个维度制订具体的评价标准。
审清题意是对学生是否达成本单元习作要求的评价,细化为三个方面:(1)按照顺序把游戏过程写清楚。(2)将游戏过程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具体,体现心理或感受。(3)写出游戏结束后的想法和感受。每一个标准量化为三个等级:能有顺序地介绍游戏过程,条理清晰的属于“优”,漏写游戏的某一环节的属于“良”,脚踩西瓜皮想到哪儿写哪儿的属于“合格”;能够用动作、语言、神态体现心情或感受的属于“优”,用两种描写方式体现心情或感受的属于“良”,只用了一种描写方式体现心情或感受的属于“合格”;能从游戏中获得想法和感受,很真实的属于“优”,感受和想法与游戏过程不太符合的属于“良”,泛泛而谈、喊口号的属于“合格”。
精心构思是对学生习作谋篇布局的评价,细化为两个方面:(1)取一个吸引人的题目。(2)首尾呼应,点明题目。每一个标准量化为三个等级:题目吸引人且展现了游戏的感受的属于“优”,普通的题目属于“良”,题目含糊不清的属于“合格”;能够首尾点题,紧密呼应的属于“优”,首尾点题,但非常简单的属于“良”,没有呼应,随意而写的属于“合格”。
善于表达是对学生是否把习作内容写得精彩的评价,细化为两个方面:(1)通顺流畅,过渡自然。(2)使用修辞手法,写出特点。每一个标准量化为三个等级:无病句,有过渡句,前后连贯的属于“优”,有3 处以内病句但不影响整体阅读的属于“良”,多处病句影响阅读效果的属于“合格”;能够恰当使用修辞手法提高表达效果的属于“优”,使用一处修辞手法的属于“良”,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属于“合格”。
书写工整是对学生卷面成绩的评价,也量化为三个等级:书写整洁端正,基本没有修改符号的属于“优”,书写较为端正,有一些修改符号的属于“良”,书写质量一般,未正确使用修改符号的属于“合格”。
制订的评价标准,实际上就是对习作要求的细化,应在教学前和教学过程中配合使用。教师制订评价标准,让学生思考为了写好这篇习作,应该怎么写才能得到“优”,从而自觉地对照评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写好作文。
三、开展习作活动,写出优质习作
习作就是写自己看到的现象,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教师应以习作的预期结果为目标,指导学生开展习作活动,在观察、交流、探讨中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诉诸笔端。
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写好“记一次游戏”,课前教师可组织几个游戏,如“木头人”“两人三足”“走平衡木”等,让学生对游戏的准备、过程、感受等产生鲜活的经验,然后开展以下四个任务。任务一:选题立意。师生共同回忆游戏内容,学生各自选定习作主题,明确游戏给自己带来的感受,或感悟坚持挑战的快乐,或明白团结的重要性,或理解公平竞争的含义等。任务二:准备习作。明白游戏前做了哪些准备,游戏过程是怎样的,记忆最深的场景是哪一个,想一想为什么会对这个场景留下深刻的印象,心情产生过哪些波动。任务三:拟定草稿。根据评价标准中的“优”等标准,对谋篇布局、词句运用、修改手法、标点符号等方面精心考虑。任务四:分享评价。先自我评价,然后教师选择一篇学生习作,利用展示台和学生一起对照作文评价标准进行点评、修改。
以终为始,将预期结果作为习作的导向,习作目标清晰,学生便能有条不紊地展开习作,从开篇到结尾都紧扣主题,而且思路清晰,组织语言时会主动运用多样化的词语和句式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写出令人满意的作文。
习作逆向指导打破了常规的习作指导方法,以最终达成的结果来引导学生按照具体的量化标准组织材料、建构思路、优化表达,使学生始终都能明确习作方向,从而提高习作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徐龙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