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课文学习表达

作者: 王莉艳

习作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习作训练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进行,即在阅读教学中尝试仿写其中的片段或全文。《听听,秋的声音》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儿童诗,用充满童心的语言描绘出一个诗情画意的秋之世界,语言通俗易懂,内容取自日常生活,非常适合开展仿写教学。

一、创设情境,遨游秋之世界

在读写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要先读懂文本而后习作。为了帮助学生明确“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表达。课标指出“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因此教师可以从创设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情感基调,帮助学生从直觉上感知文本。

在教学《听听,秋的声音》时,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和音乐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内容。

1.理解语言形象,感知仿写对象

《听听,秋的声音》依次详细描写了“大树抖抖手臂”“蟋蟀振动翅膀”“大雁追上白云”“秋风掠过田野”……诗中运用拟人化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秋天特有的场景,并配上丰富的声音,如黄叶掉落发出“唰唰”声——是“道别的话音”。反复吟咏这段诗句,伴着音乐声,学生仿佛化作秋风中的一棵大树,甚至会模拟大树轻微抖动手臂。教师提问:“这棵大树为什么会抖动呢?”学生回答:“秋风凉了,我冷得打了个寒战。”“手臂上的叶子不停地掉落,弄得我的手臂有点痒,就抖动了一下。”“我喜欢秋天,高兴得想跳个舞,就晃动手臂。”

2.感知结构特征,明晰仿写框架

《听听,秋的声音》前半部分先详写“大树”和“蟋蟀”,接着略写“大雁”和“秋风”;从“听听,走进秋”开始,将秋天比喻成“辽阔透明的音乐厅”——“叶子”“小花”“汗水”“谷粒”都在秋天里发出自己的声音。描述顺序看似随意,实则精心设置。“大树”与人类视线平行,是最容易被注意到的事物,所以诗歌自“大树”起笔,随着大树的黄叶飘落地面,草丛中跳跃的“蟋蟀”进入诗歌的“镜头”,一抬头发现“大雁”飞过,“秋风”掠过田野也拂动了发丝。“大树—蟋蟀—大雁—秋风”在空间上遵循“中间—下方—上方—中间”的叙述顺序,符合人的观察顺序,读来无比舒畅。

3.发现诗歌留白,拓展仿写空间

秋的声音千千万万,远超课文中描述的事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已写”发现“未写”,初步领会诗歌的留白艺术。如教师可针对“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提问:“叶子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它们在诉说什么呢?”学生仿照课文回答道:“叶子扭动身体,‘嗖嗖’,是和大树妈妈告别的话音。”“叶子挥舞双手,‘沙沙’,是和秋天打招呼的歌声。”

二、激发想象,促进读写转化

想象是教学的基础,也是联结阅读与习作的桥梁,更是思维培养的重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阅读中需要运用想象丰满文字内容,习作需要借助想象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可以说,想象是读写教学的纽带。

1.想象文字细节,描摹事物情态

文字表达的抽象性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听听,秋的声音》中“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掠过”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从文字释义来讲,“掠”在此取“拂过,擦过”之意,但又不能直接替换为“拂过”或“擦过”。为了让学生具体而形象地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回想并对比两种情况:一是春风拂过脸面,二是两个人擦身而过。春风温暖和煦,拂过脸面十分轻柔且不易察觉;与人擦身而过,会带起明显的气流,一般难以忽视。“掠过”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秋风带着凉意,比春风拂面感觉稍微明显一点,但秋风并无实体,没有与人擦身而过的明显交错感,所以文中用“掠过”形容秋风经过田野,可谓十分恰当。在习作中,学生同样需要注意遣词造句的恰当性。

2.想象万籁心声,写出个性情感

秋天的声音不仅需要用耳朵倾听,还需要用心细细聆听——当万籁俱寂时,唯有用心才能听到生命的絮语。如《听听,秋的声音》中说秋的声音“在每一滴汗水里”,汗水滴落的声音非人耳能捕捉,那么汗水的声音是怎样的?有着什么样的含义?这需要学生用心去想象。仿照课文中对“大树”和“蟋蟀”的描述,学生可以说出:“听听,秋的声音,汗水滴落泥土,‘嘀嘀’,是催促人们丰收的话音。”“滴落泥土”就是学生通过想象构建的画面,并有将“汗水”拟人化的意思。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关注重点,所以从秋天的“汗水”可以想象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和内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热情。

3.想象充盈表达,抒发童心童语

学生有着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但由于语言文字素养不足,常常难以表达出心中所想,而想象可以作为一扇大门,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如《听听,秋的声音》中写蟋蟀的声音“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学生很好奇地问:“为什么是‘蟋蟀振动翅膀’?难道蟋蟀不是用嘴巴唱歌吗?”教师简单介绍蟋蟀是利用翅膀振动来发出声音,大部分学生都很惊叹。有的学生还提出不同看法:“蟋蟀肯定觉得太热了,所以扇动翅膀制造风,让学生凉快点。”教师借机让学生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实际上已经脱离了课文,与其说这是阅读,不如说这是表达。

三、文字起舞,化作流淌音符

小学阶段的阅读与习作并无明显的界限,一二年级学生只能简单地看图写话,且更多依赖于教师引导,三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但囿于语言积累薄弱,还难以达到习作的要求。因此,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应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表达,以表达促进对文本的理解。从这一层面来说,仿写应更注重“仿”字——遇到适合仿写的文本则开展仿写教学。

《听听,秋的声音》就是一篇适合开展仿写教学的儿童诗。实际上,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对片段进行过仿写,如对课文中“叶子”声音的留白进行仿写,对课文中略写的“汗水”声音进行想象和仿写,超出文本的内容对更多秋天事物进行想象仿写等。这些片段式的仿写侧重段落式的语言表达,且篇幅较短,学生仿写起来难度低、完成度高。

结构是仿写的难点。对《听听,秋的声音》进行仿写时,学生经常随心所欲地选择事物,随机选择仿写格式。如课文按照“中间—下方—上方—中间”的顺序选择描写对象,不少学生缺少空间意识,就选择自己能看到的事物,如小草、花朵,空间分布处于同一水平线,达不到错落有致的空间效果,并且描写小草时不知道怎么表达,就略过详写,直接写道:“秋的声音,在每一根小草里,在每一朵花朵里。”因此,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对文本结构的模仿。一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详细分析文本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养成结构意识;二是在仿写时,引导学生注意句式、段落的格式,避免随意变换格式。

仿写教学使得学生聆听到了《听听,秋的声音》中更多的声音细节,以及文本外更多秋的声音,从更加宽广的领域中品味了秋声之美,体验了生活之美。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市莒南县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