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作者: 马蓉蓉2022年版课标在“作业评价建议”中指出:“要合理安排不同类型作业的比例,增强作业的可选择性,除写字、阅读、日记、习作等作业外,还应紧密结合课堂所学,关注学生校内外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设计主题考查、跨媒介创意表达等多种类型的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学习的能力。”这就启迪教师,“多元”是优化作业的突破口。笔者以二年级下册识字单元的作业设计为例,就多元化作业设计展开实践研究。
一、设计情境型作业,强化学生语用
1.从单元整体出发,设计国风情境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传统文化”。基于这一单元主题,教师可以为整个单元的作业创设一个贯串全程的情境——“跟着龙娃探秘传统文化”(播放歌曲《龙的传人》):“从这节课开始,龙娃将带我们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美丽,感受汉字文化的神奇,还将品尝到祖国的传统美食。不过,跟着龙娃探秘,挑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家可一定要发挥小探险家的精神,把学习路上的拦路虎一一打败。我们跟着龙娃一起来朗读《神州谣》吧!”
在后续的单元作业中,由“龙娃”带领学生读韵文、识字、写字、口语交际等。学生不仅欣赏到了祖国的名胜古迹,重温了祖国的传统文化,领略了汉字的神奇,还品尝了丰富多样的传统美食。这样的情境创设洋溢着浓浓的中国味,在学生心中播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坚定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2.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体验作业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学生就不会感到疲倦,也不会认为这是一件苦差事。针对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喜欢游戏、爱尝试的天性,教师可以设计游戏体验型作业,让学生乐在其中。
如,在教学语文园地三的“识字加油站”时,教师为学生摆了“满汉全席”(出示各种菜肴图片),让学生来说说餐桌上都有哪些美味佳肴,学生在图片的激发下,激活了味蕾,这时再要求学生用“ABB的( )让我( )”的句式来表达。有学生说:“酸溜溜的糖醋排骨让我垂涎三尺。”“辣乎乎的牛柳炒辣椒让我能吃下三碗米饭。”“甜津津的糕点让我的肚子变得圆滚滚的。”……
这种游戏、体验型的作业摆脱了传统作业中的死记硬背、抄抄写写,让学生百玩不厌,从而让语言文字成为他们语言素材库中鲜活的存在。
二、设计训练型作业,发展学生思维
思维能力是学生需要培养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因此,通过多元化的作业促进学生多元思维的发展,是教师作业设计的重要目标。教师可设计训练型的作业,有效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
1.举一反三,赋予思维深刻性
在教学《“贝”的故事》一课时,教师用课件为学生演示“贝”字是如何从实物演化为甲骨文,再一步步演变为楷书的,这一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大部分用“贝”字做偏旁的字都和钱财有关。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文中出现的例子设计如下训练型作业,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
(1)我能猜出“赚、赔、购、贫、货”这五个字的意思,还能够通过查字典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2)生活中,我还见过不少贝字旁的字,如( )( )( )等。
这两道题目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从“贝”的演变过程中获悉字理,并将其举一反三运用到贝字旁的其他字词中,进行推理、验证,促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灵活。
2.展开比赛,赋予思维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善于迅速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解决语文问题的比赛。如,在教学《传统节日》时,教师可以让龙娃来出比赛题:“祖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我都记不清节日的具体时间了。为了不错过传统佳节,你能帮我罗列出传统节日的名称、日期,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出来么?比一比谁能用最短的时间完成这一挑战,闯关成功者有奖励哦!”
3.因势利导,赋予思维创造性
在教学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中的“十二生肖”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教材中十二生肖的排序,然后出示一个愤愤不平的龙娃:“想我龙家族,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十二生肖排名中,怎么就落在了第五名?小老鼠有什么能耐,它怎么就排到了第一名呢?”龙娃一发声,学生纷纷觉得言之有理,于是教师因势利导请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构思一个“十二生肖的故事”。这样的作业设计,新颖、独特,充满创造性的元素,对学生而言是很有意义的一项作业,不仅让他们深入了解了十二生肖的排名,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4.质疑问难,赋予思维批判性
在“我爱阅读”《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中,学生通过阅读,提炼出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有学生质疑:“老师,尺明明比寸要长呀,为什么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呢?”对此,教师示意学生给这位同学掌声,表扬他敢于质疑问难,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拿出尺子,分别找出一尺和一寸的长短,然后布置探究作业:“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下‘尺’和‘寸’到底谁长、谁短,你们是如何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句话的?”
三、设计实践型作业,积淀学生文化
在“传统文化”主题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实践型作业,助力学生在日积月累中传承文化、积淀文化,从而提升审美素养,坚定文化自信。
1.跨学科实践,让作业“有趣”
在《神州谣》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紧扣儿歌的总起句“我神州,称中华,山川美,可入画”设计跨学科作业:“我们的祖国有哪些名山大川可入画呢?请同学们读儿歌圈一圈(黄河、长江、长城、珠峰、台湾),然后依托儿歌的介绍来画一画吧!”在学生画名山大川时,教师可以为他们播放轻音乐,给他们营造良好的绘画氛围。语文、美术、音乐三科携手,课堂变得轻松愉悦起来,凸显了作业的色彩美、音乐美,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2.融传统文化,让作业“有味”
这个单元洋溢着浓浓的中国味,特别是在《中国美食》的教学中,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鉴于学生对祖国传统美食的偏爱,教师为他们布置了如下实践作业:“劳动创造了生活,美食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今天的家庭作业,就是请同学们回家做一道传统美食,明天带到学校跟同学们分享,我们一起过一个‘传统美食节’。”这样的作业不仅是饮食文化的具象表达,更是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通过做美食、享美食,学生的作业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多元”是“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的必然趋势,是教师进行作业改革的有力突破口,从而真正为语文课堂减负增效。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