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合性作业的设计
作者: 徐子晶随着教育的深入改革,以大单元为主体的整合性作业正逐渐被引入课堂,教师也尝试将单元整体作为目标,带领学生开展结构化的学习。这样的作业形式打破了传统作业中一课一练、孤立分割的模式,将整个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完整的作业体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笔者以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探讨单元整合性作业在小说教学中的设计策略。
一、以“读”为基,掌握小说关键要素
“读”是了解文章的基础,“读”是联结问题的桥梁,“读”是掌握要素的关键。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小说的重点、难点,打好学习小说的基础,教师可以将阅读作为整合性作业设计的切入点,将单元中的课文串联,让学生在多篇文章的阅读过程中提炼出小说的关键要素。
在该单元中,教材编入了《桥》《穷人》和《金色的鱼钩》三篇小说。从结构和逻辑层面来看,这三篇文章的阅读门槛都不高。与往常不同的是,在单元整体视角下进行作业设计,不能仅仅要求学生读懂课文,还要让学生利用单元内的多篇课文进行对比阅读,以此激发学生自己发现小说关键要素的能力。所以在设计单元整合性作业时,教师可以将“通过阅读发现小说特点”作为学习目标。如,教师可以设计作业:阅读《桥》《穷人》《金色的鱼钩》这三篇课文,先读懂故事、概括内容,再对比三篇文章,找出小说在结构、内容上的特点。这样来设计整合性作业,有两个方面的好处。首先,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有显著提升。学生根据作业要求,需要对三篇课文进行内容概括,因此对每一篇课文都要进行更加细致的阅读。如在阅读《桥》这篇课文时,学生概括道:“文章讲述了一位普通老共产党员在洪水肆虐的危急关头,指挥村民们安全撤离,最终牺牲自己和儿子的感人故事。”学生通过概括,梳理小说的主要内容,理解情节设计,为后续的学习做足准备。其次,提升学生对小说要素的自主探索能力。每一篇小说都有着独特的内容,但万变不离其宗,小说的写作始终围绕着要素核心。这时学生就需要对这三篇课文的特点进行总结。如,这三篇课文都有个性鲜明的主人公形象,《桥》的主人公是“老汉”,《穷人》的主人公是“桑娜和渔夫”,《金色的鱼钩》的主人公是“老班长”。同时,这三篇课文都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所以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就是小说的关键要素。在结构方面也是如此,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发现三篇课文的情节都出现了跌宕起伏的变化,因此可以总结出“情节发展—高潮出现—结局”就是小说在结构编排上的特点。
教师将阅读纳入单元整合性作业的设计中,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分析文章、对比文章,进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小说的关键要素,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思”为核,赏析小说语言表达
小说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主题思想,这些主题思想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得以体现,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因此,我们要想读懂小说,就要带着思考去发现文章中的细节,分析文章中的表达,从而解读作者的想法。教师不妨从“思”的角度出发,以“赏析语言”作为桥梁,为学生设计整合性作业,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
教材对该单元的介绍是:“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单元内的三篇课文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主题思想的表达上也有许多共性。在设计整合性作业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对三篇课文的主旨进行简要分析,从共性出发,思考作者表达的情感,接着再从语言的角度出发,理解不同文章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这样一来,就能将“思考”贯彻到作业中去。具体的作业设计可以分为两个任务:任务一,要求学生以“生活”为背景,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并总结文章主旨。任务二,让学生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出发,思考每篇课文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首先任务一以《桥》为例,学生想要了解文章主旨,自然离不开对文中“人物、情节、环境”等关键信息的搜集,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表现了当时环境的恶劣,“冷冷地说”“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等词句反映了“老汉”是一个高大、威严、具有威信和担当的角色。在作业的引导下,学生对小说各个要素的表现力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接着再代入“生活”的背景,就能发现文章展现了共产党员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面对危险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精神。任务二则需要学生将每一篇课文的关键词句整理出来对比观察,从而发现:《桥》是通过大量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以及短句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穷人》是通过对桑娜和渔夫的心理以及对话描写,展现了他们的乐观与纯朴;《金色的鱼钩》一文的语言平实、朴素,但描写细腻,蕴藏着深厚的情感。
这样通过思考的方式设计整合性作业,引导学生赏析文章,学生才能学会如何从文字细节中提炼文章的内涵,同时为后续的习作练习提供更多语言表达上的个性化思路。
三、以“写”为果,夯实小说写作核心
作业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最终作业的设计上,教师需要选择更加全面的检验方式。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自然与写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教师不妨将习作练习作为最后的成果检验,将核心落实到“写”上,从而得到更加具体的学情反馈。
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任务为“笔尖流出的故事”,需要学生从生活中找寻灵感,从教材提供的三组环境和人物中选择一组进行写作。这项习作练习能很好地融合单元主题,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空间。但是为了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在教材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取消环境和人物的限制,让学生放开想象。此外,为了巩固学生对小说要素、语言运用的掌握,同时检验学生在整合性作业下的学习状况,教师可以增添要求:在写作时,要注意小说要素的体现,尤其是在结构、内容、语言表达等多个方面,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呈现个性化的想法。学生在完成这项作业时,需要综合运用学习所得,从先前的整合性作业中提炼小说的核心,并落实到自己的习作中。
这样以实践作为最终的作业,能够引导学生充分调动所学知识,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习作空间,进而帮助学生夯实小说写作的核心要素。
单元整合性作业对提升教学的整体效能具有关键作用。教师以单元大视角分析学习内容,将单元主题与语文核心要素巧妙融合,能够助力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学习体系,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整合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海门区东洲长江路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