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习中情境创设的策略

作者: 叶竹富

跨学科情境教学,是融合其他学科内容,采用个性化的主题情境帮助学生沉浸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此模式的核心在于“寓教于乐”,以兴趣为纽带,课堂的主导者由教师转向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笔者以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一课为例,阐述跨学科学习中情境创设的策略。

一、“我”口说乡音:分角色朗读课文

在小学阶段教师应组织学生朗读课文,代入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深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这是学生品味语文之美的起点。在跨学科的教学理念中,教师的教学理应触类旁通,抛砖引玉,或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朗读氛围,以音乐为匙,以音乐为衬,深化学生对课文的高阶领悟。

如,在朗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同学们,很多文人墨客都对‘月’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无论天涯海角,只要在朦胧的月夜,抬眸望去,我们便能在同一时刻达到心灵上的相遇,抹去时间与距离的隔膜,共赏这一轮明月。今天我们来欣赏季羡林老师的作品《月是故乡明》,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一下课文。”随着教师的指示,学生纷纷行动起来。在展示环节,有些小组选择了钢琴纯享版的《卡农》作为背景音乐。在流畅动听的背景音乐下,一生旁白朗读“每个人都有个故乡……”,另一个学生结合文章语句特色,采用山东方言朗读“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上……”,其他学生哄堂大笑,颇有喜剧特色。第三个学生语气上扬,口音标准,朗读“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第四个学生带着老者的语气朗读“我现在年事已高……”,最后小组成员一起朗读:“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在其他学生的掌声中,教师也为其鼓掌叫好。接下来的朗读展示,大多采用了分段朗读、分层次朗读的方式,让这篇抒情散文散发出了别样的风味。学生分角色朗读可以很好地激起自身对文本的充分理解,为真正打开文本学习新知做了一定的缓冲和铺垫。在这一环节中,师生均能深度熟悉文本内容和基本情感。

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不仅可以找到快速熟悉课文的途径,还可以在小组合作与情境教学中取得新收获,以情境促进新发现,深入理解作者心境的转变,从而提升个人的理解能力。

二、“我”手绘明月:解读“月”的含义

教学中,教师借助有趣的课堂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促进学生研读文本细节,在增强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把握文章的核心意象,切中要害,有的放矢地学习。

如,教师让学生准备一些白纸,并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情境:“同学们,月亮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难以割舍的美景。今天我们就化身马良,拿起你们手中的神笔,根据自己对文章中‘月’的理解,画出你心中的故乡月,可圆可缺,并在完成绘画后大家一起进行分享交流。”之后,教师可以随机抽取学生上台分享。有的学生拿着自己绘制的图画进行投影展示,并介绍道:“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展示这样一幅画,我把它取名为双月图。图上我画了一个较大的月亮和一个较小的月亮,较大月亮我用浅色的淡黄色去涂,较小月亮我用了更深更亮的颜色去涂。这幅画是我根据作者在文章中的语句画出来的。季老先生认为,他在国外在异乡看见的大月亮并不是最让他留恋的,他最喜欢的还是家乡的小月亮。因此,我就画了两个月亮,做了一个比较。”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询问学生对文章中“月”的意象有什么新的理解。学生思考后作答:“家乡的月亮是作者对家乡的念想,是他思乡情绪的寄托。”教师还可以询问其他学生的想法。有学生回答说:“作者将月的意象同山、水联系了起来,也就是说,在作者的内心深处,家乡的月在山水的陪衬下,小而明媚,是心里挥之不去的一抹念想。即使后来面对更为精致的山和水,更大的月亮,作者始终不能忘记曾经的一抹明月。”

通过让学生绘制图画、阐述“月”的含义的方式,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敞开心扉,纸短而情长,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抓住核心意象,突破课堂的局限,找到兴趣点。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在保持整体的答题结构和方向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绽放个人的思维之花,有利于学生学会捕捉文章的细节,把握文本隐藏的细腻情感。

三、“我”心怀乡情:探析作者的心境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文本的深度理解和探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过程。在这一学习步骤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文本,深度剖析作者的心路历程,在故乡情结的依托下,学生可以与作者形成共鸣,从而深入理解作者的心境。

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教学情境:“同学们,阅读文章之后,大家应该都能得知文章的作者季羡林先生曾旅居多个国家。那么,我们就借助两个英文单词,打开作者的思想愁情。”教师在黑板上书写英语单词home和house,并询问学生这两个单词的含义,果然学生都回答“家”。但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出详细的辨析:“有没有同学可以告诉我这两个单词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道:“home是家的意思,house是房子的意思,但是也是指的家里的房子。”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没有家人的陪伴,房子还能算家吗?”学生产生了疑惑:“那应该就不算是家了。”教师点头:“正是因为有家人的存在,有熟悉的环境,我们居住的地方才算是家,是home。文章中作者的故乡,有让他怀念的一切,这些才是他心底的家。”教师还可以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见到了国外的美景和圆月依旧怀念家乡吗?人难道不是会更喜欢优渥的环境吗?”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回归原文,品味作者的语言,寻求答案。学生逐字逐句地斟酌和分析后发现了端倪,找出原文的一句话“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学生认为:“在美景的比较上,作者认为故乡的小月亮是平凡的,换句话说,作者认为自己的故乡是平淡无奇的,没有旖旎的风光,也没有动人的地方,但是故乡的平凡偏偏最牵动作者的心绪。因为那里是作者的家,这也就是home与house的区别。游子在外无论面对的风光有多秀丽,依旧不抵故乡的情结。”教师为学生鼓掌,赞同了学生的回答。

教师将英语单词引入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学生思维的新世界,促进了学生多元思考,多维度分析,多角度赏析。跨学科教学模式下的情境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准备精彩纷呈的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的自我思考,帮助学生思维跃向纵深处。

(作者单位:浙江东阳市江北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