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类课文的学习任务设计策略

作者: 任雪峰

在散文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从散文的文体特征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去感知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学习寄情于物的表达方法。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白鹭》,是一篇非常优美的状物类散文,塑造出了一个深深烙上“郭沫若情意印记”的“白鹭”形象。教学时,教师可以基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设计以下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联想想象中感受郭沫若独特的体验与思考,欣赏文本语言与白鹭形象的独特魅力。

学习任务一:诗说“白鹭”

1.完成填空:

两个黄鹂鸣翠柳,________。(杜甫)

________,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

2.思考讨论: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到了诗人眼里是怎样的白鹭?

3.比较探究:如果给这两句诗删去或者加上一些字,可以吗?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白鹭的形象,品味不同诗人借白鹭寄寓的不同情感,引出传统文化中白鹭这一文学意象脱俗、高雅、悠然的内涵。通过改写诗句的实践,学生体会到诗句“不可多一字亦不可少一字”的准确简练,为下文理解“白鹭色、形的适宜”做铺垫。

学习任务二:体会“精巧”

1.交流分享:观看生活中白鹭活动视频,说说你眼中的白鹭形象。

2.思考表达:默读课文第1~5自然段,说说你对“蓑毛”“流线型”“长喙”的理解,思考郭沫若在这里表达出对白鹭怎样的感情。

3.对比阅读:说说郭沫若眼里的白鹭特点。

(1)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2)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郭沫若《白鹭》)

4.运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你喜欢的一种动物。

学生对白鹭的观察较少,缺乏这方面的认知经验,教师可以以近距离视频特写的方式,让学生观看画面,让他们生发感性体验,顺畅理解课文中“蓑毛”“流线型”“长喙”等陌生词汇。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可以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同时也自主发现白鹭和诗一样,有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的“精巧”的共性特点。

学习任务三:感悟“诗意”

1.阅读探究:课文除了写白鹭外形的精巧之美,还写了它的哪些美?试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2.展示交流: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分别体现了白鹭如诗的哪些特点?

3.迁移练笔:生活中的白鹭还有哪些表现?你能用如诗一般的语言续写一个美美的画面吗?

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尝试运用四年级下学期学到的“拟小标题”的方法,高度概括课文内容,从而培养他们准确提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通过欣赏语言文字和想象白鹭活动的画面,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学习郭沫若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如“水田静静钓鱼”画面中的联想、比喻,“空中优雅低飞”的盛情赞美等。最后的想象续写,提升了学生表达个性化情感的能力,为单元习作实践奠定了基础。

学习任务四:体验“个性”

1.对比阅读:下面的文字给我们呈现了一只怎样的白鹤?

白鹤如一位美人,高挑的身姿,曼妙而轻盈,孔雀的艳丽输它一段风度,凤凰的华美输它一段脱俗。鹤,在水边徘徊,天鹅也只是捧月的群星。

2.思考交流:在郭沫若的眼里,白鹭最美,白鹤却“太大而显生硬”,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散文是作者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和思考,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散文中的情感,只是这一个作家的独特情感;散文中言说的对象,也只是这一个作家心中的对象。正是因为这样的丰富多彩,才带来了文学创造的精彩纷呈。

基于散文的文体特征、单元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教师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理念,来组织学生展开语文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创意表达能力。如此,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以上学习任务群设计,着重关注了学生以下能力的培养:

一、感知散文独特的表达情感方式

《白鹭》一文中的白鹭,只是郭沫若眼中的白鹭,是郭老个人的审美体验,它不同于其他状物类写实的表现方法,指向的就是我们生活中没有的内容,是作者内心精神世界的情感和思绪。因此,教学《白鹭》,教师的重心首先要放在学生对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的感受和体验上,让学生向作者学习独特的表达情感的方式。

在一些公开课上,笔者发现很多老师都把重心放在让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欣赏上,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来品悟白鹭“颜色、身段适宜”“水田静静钓鱼、枝头悠然站立、空中优雅低飞”等画面,将个性化的语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场景,这就违背了散文创作的初衷。事实也证明,经历了这样学习实践过程的学生,对课文的美好感触很深,以为生活中的白鹭就是动物世界中的“王者”。而对于郭沫若先生在文章首尾直抒胸臆的“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和“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两句话,却很难完整回答出“郭沫若先生为什么深情赞美白鹭像一首有韵味的诗”这个问题,本单元“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这一语文要素也就不能得到落实。

二、实践散文表达独特体验之法

我们阅读散文,是去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丰富自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学习用美的眼睛去发现和表达生活中的美好。上述任务融入传统文化中白鹭丰富的意象,是要让学生走出课文中的“这一个”,建构起更丰富的文化理解,激发更多的思考和体验,实现经典的传承和创新。

如引导学生对比读“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可以让他们从郭沫若模仿宋玉的表达中受到启发,兴味盎然地仿写自己的心爱之物。对白鹭其他的活动画面进行仿写,则是进一步内化迁移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鼓励学生去尝试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思考,获得个性化的情感审美体验。这样,郭沫若眼中的那一个白鹭就逐渐被学生所感知,而且他们的心里也住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白鹭形象,生成了属于自己的审美观念。同时,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来抒发自己的个性体验,进一步培养了他们表达个性化情感的能力。如一位学生写自家的狗的文字:“那雪白的长毛,那肉乎乎的身子,那粗短的四条腿,那不停摇摆的尾巴,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胖之一分则嫌大,瘦之一分则嫌小。”……

教学散文类课文的价值在于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充实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学会美美地欣赏真实的世界,表达自己内心向往的美好世界。在进行散文类课文的阅读指导实践时,我们要从文体特征出发,设计好“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系列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崇川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