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寓言教学策略
作者: 孙夕均在充满智慧的寓言故事中,无论是浅显生动的形象,还是简明有趣的情节,或是言简意丰的道理,都给学生带来了审美的思考和表达的范例。在教学寓言类课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发展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的能力,塑造他们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在教学中,笔者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理念,尝试从读懂文中特定形象、联系生活具化形象、个性创意再塑形象三个角度,引导学生读懂寓言故事,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走得进:读懂文中特定形象
直觉是“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感性认识”。在阅读中,学生首先形成的就是信息层面的认知。如读了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一文,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小鸟和青蛙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时教师需要更进一步,去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将寓言的情节信息与他们的个体思维判断有机关联。在学生初步梳理了这则寓言故事的大致情节后,笔者继续组织他们通过猜测、角色对话等活动,体会青蛙和小鸟在对话时的语气和语调,从而很好地启发他们去感知小鸟和青蛙各自的形象特点,品悟它们所代表的价值观。笔者为学生设置了三个任务。
任务一:读一读,交流小鸟和青蛙分别有着怎样的观点。
任务二:演一演,小鸟和青蛙是怎样争论的。
任务三:说一说,小鸟和青蛙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两种观点。
在这样层层推进的任务驱动下,学生从寓言的情节出发,很快抓住争论的核心问题“天到底大不大”,小鸟认为“天很大”的理由是“自己飞了一百多里”“无边无际”,而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的原因是它坐在井里边,每天一抬头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空间。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知青蛙的“视界”,笔者让他们把一个练习本卷成圆柱状,然后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透过中间的孔看自己的教室,然后说一说看到的景象。在这样的亲身体验中,学生的形象思维更加丰富可感,对青蛙这一形象的直觉体验从原来的批判否定转为同情和理解:“如果我也天天只看到这么一小块地方,也会像青蛙那样产生错误的认识的。”
在演一演环节,笔者通过追问“小鸟,小鸟,你为什么在说‘一百多里’的时候突然加重了语气呢?”“青蛙说的话当中有感叹号,而且是两个,你为什么不加重语气呢?”,引导学生体会感叹句不同语境、不同态度下的不同特点,感知“重读‘一百多里’并放慢速度是为了强调路程的远”“提高语调读‘别说大话了’‘不过井口那么大’,是为了突出青蛙的根本不相信的态度”。
这样的阅读展示、交流、分享活动,以清晰的任务来引导,让学生在对故事的还原、情节的再现、角色的扮演、情感的体验中,加深了对文学语言和特定文学形象的认知和理解。
二、出得来:联系生活具化形象
“故事性”和“寄寓性”是寓言的两大特征。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寓言故事时,不能让学生孤立地、封闭地认识文中的形象。如上述《坐井观天》中见多识广的小鸟,固执己见的青蛙,它们其实映射着生活中的一类人,特别是“井底之蛙”,它直接否定和批判着生活中那些见识不多、目光短浅却又非常固执、坚持己见的人。在初读感知阶段,学生很容易带着鄙视、嘲讽的眼光去看“青蛙”这一形象,而对小鸟形象却只是简单的观点认同和支持。
事实上,对文中“小鸟”的形象认知,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认识它是正面、正确的一方,而且要通过它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思考:“当面临一个与自己观点不符的人时,我们该持有怎样的态度?”然后,结合生活中“品位越高,越平易近人”的鲜活事例,向学生渗透尊重、宽容、理解等交往层面的教育,让学生努力去做像“小鸟”这样见多识广却又宽容大度、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的人。而对于“青蛙”所代表的这一类人,我们不能让学生仅仅止步于鄙视层面,而应在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中,反思自己有没有做像青蛙那样认知水平低却盲目自大的事,进而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行得远:个性创意再塑形象
在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探究实践时,教师要以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引导他们在形象感知、思考辩证、理解感悟中,走向个性多元化的意义建构。大量实践表明,展示性、思辨性、开放性的课堂情境,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向个性化、创造性进阶。
笔者曾以“冬天的早晨,奶奶让明明戴上帽子,说‘一顶帽子赛棉袄’,明明不相信,坚决不肯戴”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结合《坐井观天》一文来谈谈奶奶和明明分别像谁。学生在各抒己见的观点展示和碰撞中,渐渐形成“奶奶就像文中的小鸟,见多识广,经验丰富,我们要向长辈们学习”的认知,否定明明那种“只看眼前,不全面考虑问题”的固执。
再如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这篇寓言故事中,铁罐的语言是那么傲慢无礼,咄咄逼人,而陶罐则是那么谦和友善。在阅读中,学生渐渐对“骄傲、自以为是”的铁罐有了更进一层的理解。笔者追问:“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脾气暴躁、行为粗鲁的人,该怎么办?”如此,在这有思辨意义的话题讨论中,学生学习了陶罐的谦和有礼、懂得避让的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联系自身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多元化的解读,以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如在阅读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这篇寓言故事时,笔者设问:“当这个耕者‘身为宋国笑’后,他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性格内向的学生会续写出“躲在家里,再也不好意思见人”的内容,而性格外向的学生则会写出“我明明捡到过大肥兔子的,你们怎么就不信”的自我辩解。但大多数学生都是选择了对自我行为进行反思,否定不劳而获的想法,重新拿起农具老老实实地去种田,而后取得了很好的收成。笔者鼓励学生道:“你们的每一种想法在生活中都是真实存在的,不同的人对于别人的议论,都会有着不同的反应,这很正常。”而后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如果你的某种行为被别人拿来当笑话时,你觉得哪种做法更好一些?”由此渗透心理疏导和为人处世的教育。
教师应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的思维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逐渐走向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再到创造思维,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韬奋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