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内在联系,让文言文教学更有效

作者: 张婷婷

教材编选了大量的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蕴藏着语言训练的丰富价值。其中文言文就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样式。教材中的文言文看似割裂、零散,但彼此之间却有着紧密的联系。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编选了《王戎不取道旁李》。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文言文这一体裁样式已经蓄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原始经验,做好承前启后的关键性和铺垫性工作,充分发挥教材中文言文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所承载的教学价值呢?笔者以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为例阐述教学策略。

一、强化语感:品味文言文的遣词造句

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文言文语言精练、句式独特,常常用寥寥数语,就能展现出丰富且独特的意蕴,而且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方面,都与当下的白话文有着较大的不同。教师要充分关注核心素养中语言运用与文化自信之间的联系,紧扣文言文中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辨析的过程中感知遣词造句之妙。

首先,导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道”和“路”之间的区别,并让学生自由重组,将原本散落在题目中的意思理解为一句通顺严谨的话:王戎没有采摘大路旁边的李子。在这一环节中,理解题目大意对于四年级学生没有太大的难度,教师除了出示两幅对比的图片之外,将自主理解的权利完全交还给了学生,激活了学生原始的学习经验,巩固了文言文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的特点,并强化了串词成句的意识。

其次,虽然课文篇幅不长,但先后出现了三次“之”字,分别指代了不同的事物,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具体语境进行辨析和感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言文语言精练的特点,同时也对内在思维进行有效的训练。教师可以相机出示《精卫填海》和《司马光》中的“之”字,进行适当复习,从而精准地将这三个“之”字定位于所指代的不同对象。

阅读文言文,理解基本大意,这一过程仅仅依靠教师的告知、灌输,无法将最终的感知成果纳入到学生的语言体系,需要学生灵活思维,积极参与,借助思维辨析,触摸文言文表达的独特形式。

二、深入融通:讲述文言文的言外之音

教材中的文言文以浅显易懂的故事为主体,要求学生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简要复述。很多教师无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既有经验,将理解大意和故事讲述分割为两个有着明显先后之分的教学板块,殊不知理解和复述是两个相辅相成的体系,理解是讲述的基础,而讲述又能够促进复述。教师可以将这两个板块融合,并通过讲述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精准理解。

《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有着鲜明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虽然语言简练,但不乏对人物细节的描绘,是借助讲述推动学生深入理解的有效载体。如文本中的“竞走”一词,就是典型的古今异义,学生容易出现理解错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表演讲述的方式,一边复述故事,一边用身体动作展现文中“竞走”所包含的“很多人争着跑过去”的动态场景。有些学生并没有关注到古今异义上的不同点,仍旧习惯性地采用“正常走路”的方式进行展现,在评价时其他学生纷纷指出“竞”有竞赛、争着的意思,而“走”则应该展现出跑的状态。

再比如课文最后一句“取之,信然”,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尤其是“信然”一词,虽然编者已经在注释中提供了明确的解释,但如何与课文中的内容形成有机联系,做到真正透彻理解,就需要通过讲述和表演的方式,将意思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归课文中“诸小儿”的思维轨迹:看到“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以为李子很甜,于是“竞走取之”,但听到王戎“此必苦李”的分析,又有点将信将疑,所以采取了试试看的态度“取之”,中间还省略了“一尝,的确如此”的过程。因此,要想真正解释并传递出这个词语的意思,学生要将“诸小儿”前后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加以展现、转化和补充,进一步体会文言文简练语言背后的丰富意蕴。

基于理解的基础上讲述故事,为学生展示理解成果、搭建互动平台、及时纠偏提供了载体,不仅使得原本生硬的理解变得更加生动而富有生趣,更有效激活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思维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三、综合分析:评价文言文的人物特质

布鲁纳将思维划分为六个等级,其中“识记、理解和运用”为低阶思维,“综合、分析与评价”为高阶思维。对于文言文的学习,理解大意和背诵积累并不是最后的定位,而是需要结合文言文所呈现出来的信息,组织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对人物展开深度评价,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因此,教学文言文时,不能只“知其然”,教师可以尝试利用相应的问题驱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洞察其中的“所以然”。

如这篇《王戎不取道旁李》,在学生理解和讲述故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相机设置问题:“为什么在其他小朋友都纷纷‘竞走取之’的情况下,王戎却能够‘不动’呢?”这一问题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透过文言文的故事表层,探寻人物之所以这样做的内在根源。学生在这一问题的驱动下,自主地将思维聚焦在王戎和其他“诸小儿”的对比上:其他孩子只看到了表面上的“多子折枝”,并依照惯有经验,对树上的李子做出了“肯定很甜”的判断,而王戎则比这些孩子多看到了一层,即如果这些李子是甜的话,树木生长在大路旁边,很多人都可以看到,而且一抬手就可以轻松摘到,怎么可能会出现“多子折枝”的情况呢?于是,王戎做出了一个逆向判断,即文中的“此必苦李”。教师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提炼出王戎善于观察、积极思考而不随波逐流的高贵品质。这一学习成果的习得,是基于文言文的文本信息,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自主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去进行思考和体悟。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理解和讲述的过程,尽可能地丰富文言文所传递出来的表层信息,并将其作为综合和分析的资源;教师借助设置的问题,达成精准而深入的评价,将文言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深深地镌刻在学生的意识之中。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协同发展的重要资源。每篇文言文都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教师要找准彼此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经历从表层到内核的进阶,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东南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唐 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