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支点,在文言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作者: 张华

2022年版课标将语文课程的内容与呈现形式,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呈现。其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着力于核心素养中“思维能力”的观照与回应,也是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引领。入选教材的文言文,不仅是文质兼美的文化资源,其中有很多极具思辨力的思维故事,也成为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推进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支点。笔者以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梳理与衍生,设置情境支点,发掘学习意义

《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以“辩”字为核心,讲述了两个孩子围绕着“什么时候近”的问题,借助各自不同的观察进行激烈辩论,最后连“多知乎”的孔子都“不能决也”的故事。教师可以紧扣“辩论”的价值点,创设这样的情境:“社区设置了学生专场辩论大赛,大家有兴趣参加吗?今天,我们就先来观摩一场名传千古的经典辩论,感受辩论带来的独特魅力。”

这一情境在主题上契合了编者编选此文的核心用意,即借助辩论的方式培养思维意识。教师可以围绕这一主题,还原故事中两小儿辩论的过程,并适时指导学生迁移习得的辩论方法。首先,强化情境的驱动力。这一情境看似是辩论比赛,但关注两个孩子的辩论思维才是关键,同时主题与本单元口语交际的主题一脉相承,为后续的迁移运用奠定了基础,增强了这一主题所蕴含的学习价值和意义。其次,强化了情境的作用。2022年版课标倡导下的情境,既要做到真实,也要富有意义。这一情境归宿点落在生活,起始点紧扣教材文本,为学生学习整篇文章提供了鲜活的氛围和趣味性,彰显了情境的支点作用。

教师可以从情境出发,为学生构建支点设计任务活动。任务一:梳理各自观点,了解辩论特点。组织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大意,通过对比梳理的方式,陈述各自不同的观点以及理由,最终精准把握实质,提炼两小儿辩论的主题。任务二:体验辩论过程,掌握辩论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语气语调的诵读、想象体验的再现以及内在思维的洞察,从两小儿“辩”的层级学习“辩”的方法。任务三,设置讨论平台,彰显思辨价值。紧扣整个故事的价值,围绕着孔子“不能决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研讨,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形成自己的认知和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设置的学习任务以及相关学习活动都聚焦在情境设定的“辩论”主题上,并对文本进行了深入梳理、积极探究,搭建了有依有据表达的平台,让学生的理解更深入。

二、感知与想象,设置体验支点,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中,设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要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确定推动、放大学生思维认知的辐射点,以人物形象的体悟为抓手,引导学生通过具身体验、想象拓展等不同的方式,走进人物内心,洞察思维过程,提炼人物的精神品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入选教材的文言文一般都以鲜明的叙事结构为主,教师可以将支点设置在积极体验的维度上,让学生通过客观理解和感知,以评价与鉴赏的视角重新走进文言故事,获取全新的体验。

由于文言文表达精练、简洁,看似短小的篇幅中却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涵。《两小儿辩日》一文开篇就直接点明“两小儿辩日”,什么是“辩日”?纵观整篇文章,两小儿的“辩日”过程仅仅几句而已,对于“辩论”的过程并没有进行充分的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借助体验支点的价值,引导学生对文本经历由浅入深的体验,完整、深入地展现人物的思维过程,并激活学生在角色体验过程中的想象意识,从而让学生在想象中拓展、补充,利用思维和语言的紧密联系,提升思辨能力。

三、拓展与评价,设置资料支点,促进价值审视

教材中的文言文蕴藏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将其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进行融合,通过质疑、探究,甚至辩论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文本之中。

首先,以拓展材料为支点,引领深度质疑。丰富多元的素材,决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教师要把握好材料拓展的契机,在学生情感亢奋时、思维悱恻际,借助材料的支点,或强化印证,或颠覆认知。如在教学结束之际,教师揭示此文选自《列子·汤问》,并相机拓展列子以及这本书的相关资料,在学生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时,教师则顺势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进行“超文本”思考:既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怎么会流传到今天呢?由此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辨认知:其一,紧扣人物形象,感受两小儿在辩论过程中的善于观察、积极思考,以及孔子“不能决也”背后的谦逊诚实、实事求是;其二,从表达构思出发,从两小儿辩论的语气入手,理解选取真实现象以及合理运用语气等不同策略,感知形成的表达效果;其三,从文本呈现的多元主题入手,从不同的视角畅谈自己获得的启示,如学会观察、积极思考……

其次,以分析评价为支点,强化思辨判断。评价作为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应推动学生在接受他人评价的过程中,积极开展自我诊断,以不断优化和改进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将评价的重点设置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理性表达的状态上。如表现性评价任务“虚构故事何以流传至今”,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保底性标准”和“提升性标准”,其定位分别为:能够结合文本内容,找出相关的依据,提炼出一个理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以这篇文言文为蓝本,从文本的不同方面寻找依据,并将其与搜集的资料进行融合,至少从两个方面提炼原因加以表达。这一评价标准的设置,不仅为学生设置了认知和判断的抓手,也为学生基于素材、整合资料后的理性表达提供了表达的平台,帮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促进思维的激活,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审视了文本的核心价值,实现了思辨能力的提升。

作为教材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以其简短的篇幅、曲折的情节以及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学生提升思辨和理性表达的重要范本。教师要充分开掘和提炼文言文中的思辨信息,引导学生从故事内容、形象特点以及多元价值等不同的维度展开,紧扣学生在认知层面的冲突,设置不同维度的支点,促进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汇龙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