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中的思辨性表达支架
作者: 周丽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模式,通过搭建教学支架,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中自觉反思、总结口语交际的实践经验,产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一、搭建图表支架,在逻辑梳理中思辨
口语交际的过程是理解、辨析、组织等综合思维活动的过程。在口语交际主题提出的环节,图表支架的搭建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梳理交际内容,强化逻辑思维,引导学生以更为科学、理性的观点看待问题,培养学生思辨性表达的能力。
如,在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朋友相处的秘诀”口语交际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搭建图表支架,辩证地梳理口语交际的逻辑思路。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书本上提供的有关“怎样表达对父母的爱”的图片获得启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记录“朋友之间相处最重要的是什么”。随后,各个小组的组长负责把相近的答案进行概括、整合,并标记出大多数同学认同的想法,梳理口语交际的核心讨论内容,并填写在表格中。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逻辑梳理意识和思辨精神,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可视化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明确主次信息,引导学生逐步确定口语交际的目标、内容、主题。接着,借助前一阶段表格内容的搜集,逐步完善“朋友相处的秘诀”的目标、内容、主题(见图1)。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你认为和朋友相处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信任?是分享?是无私?还是什么?”“如果你的朋友做了错事,但是不想被其他人发现让你隐瞒,不然就和你绝交,你会怎么做呢?”“当朋友之间发生了小矛盾,争执不下,你会怎么做呢?”等假设性提问,启发学生在完善思维导图、补充口语交际对话内容的同时,进一步学会辩证地看待朋友之间的相处,明白“朋友之间并不是一味地付出,与朋友交往在学习朋友优点的同时,也要学会保持自我,要辩证地看待朋友之间的关系”等道理,引导学生更加辩证地看待口语交际的主题,全面提升口语表达与交际的思维与能力。
教师通过图表支架的搭建,让学生在思辨性口语表达的实践中,通过对交际主题、交际内容、交际目标、交际方法等多方面的细致分析,提升个人的口语交际表达能力。
二、搭建方法支架,在思维迁移中思辨
口语交际的过程是复杂而又丰富的。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回归单元整组的阅读文本,从中寻找、建立单元文本与口语交际主题之间的关联性,总结、整理口语交际的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迁移中进行思辨,促进表达能力的提升。
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是小小讲解员”这一口语交际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讲解”的步骤与流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从《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等单元课文的学习中获得一定的启发和思考。首先,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分析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帮助学生确定交际的整体方向。以“学校讲解员”这一情境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担任好“小小讲解员”的交际角色,进一步拓展口语交际中的讲解内容,使得口语表达更加生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威尼斯的小艇》一文的行文结构,从课文中“我们坐在船舱里”“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等段落的首句中获得启发,将“总—分”的段落结构运用到口语交际的表达当中。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就《威尼斯的小艇》一文的内容安排出发,对课文地理位置、环境建筑、人文文化等内容进行介绍,并将其引用到“校园介绍”的口语表达当中,借助“移步换景”的手法介绍校园的美丽环境。除了环境之美,在口语表达的内容安排上还可以融入“文化之美”的表达,介绍校园的建校历史及其校风、校训等,拓展学生的思辨性表达能力。除此之外,《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中文字和数字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以及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也能为学生的讲解提供一定的思路借鉴,进一步优化学生口语表达的语言。方法支架的搭建,能拓展学生口语交际的思维视野,提升学生迁移应用的思辨性能力。
因此,教师要有深度、有广度地挖掘教学素材,让学生通过阅读单元课文,思考、总结口语交际的方法,不断唤醒学生思辨探究的内驱力,迁移运用表达手法,逐步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以及思辨性口语表达能力。
三、搭建情境支架,在实践应用中思辨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真实、有效的语言运用环境中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搭建情境支架,不断引导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中思辨,让学生在情境中丰富体验,逐步提升思辨能力。
如,在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母之爱”这一口语交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情境,通过总结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接触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开展一个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辩论会。首先给学生创设情境:“小敏的妈妈每天帮她收拾房间,整理书包,还陪她写作业。近期妈妈连续几天不在家,小敏总是丢三落四,自己的房间也是乱七八糟的。期中考试也因为复习不到位没有考好,爸爸严厉地批评了小敏并且取消了之前约定好周末一起去游乐园的计划。”然后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小敏,你更喜欢妈妈还是更喜欢爸爸?你怎么看待爸爸妈妈各自的做法?”“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你又是怎么做、怎么想的呢?”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交流、讨论,了解了“父母之爱是严慈并济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父母的爱”。之后,逐步丰富口语交际的内容,引导学生在情境的实践应用中学会思辨。
教师借助步步分析、层层推进的情境创设,不断引导学生完成由浅入深、从易变难的“爬坡式”思辨性表达任务,让学生回归生活情境,在实践应用中思辨,在思辨中超越自我。
总而言之,思辨能力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多维支架的设计,帮助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辩证地看待问题、合理地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为学生思辨活动的展开保驾护航,激发学生思辨性表达的热情与动力,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