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作者: 葛肖云

教材中编选了许多内涵丰富、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生动鲜活、亲切质朴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思维性,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渗透德育。那么教师要如何更好地运用教材,有效地在语文课程中渗透德育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通过课文内容渗透德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将爱国主义思想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怀着一颗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去学习,去感悟。如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一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情怀。本文的第2自然段通过象征的手法,以“红日、河流、乳虎”等事物表现了少年中国未来的光辉前景。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勾画出本自然段中用来赞美少年中国的事物,再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理解这些事物的象征意义,开启学生的思路。在教学“乳虎啸谷,百兽震惶”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小老虎在山谷中仰天长啸,其他猛兽胆战心惊;再引导学生理解“乳虎”一词象征少年中国,“百兽”一词象征帝国主义列强,从而让学生体会“乳虎啸谷,百兽震惶”象征的是少年中国的巨大声威,进而引导学生理解“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等的象征意义,从而激励中国少年发愤图强,使人心潮澎湃,让学生产生强大的共鸣感。“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教师通过课文内容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传达给学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借助感情等,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浓浓的爱国情。

二、运用多形式朗读渗透德育

多形式朗读是促进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享受美的过程。特别是有感情的诵读,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情感美。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时,教师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生(齐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师:在大家眼中,你觉得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生:这是一位不怕辛苦的母亲。

生:我看到了一位为了生活努力工作的母亲。

师:“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吃惊地望着我”,这几个分开的动作描写。谁试着读一读?你准备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读?(指生读)

生:我读出了作者心疼母亲的情感。(再指生读,后齐读。)

师:对本自然段的文字,你有没有什么发现?谈谈你的体会。

生:“我的母亲”短短的四个字连续出现了三次,“疲惫”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母亲的艰辛,为了养家不怕累。

(师范读,读出母亲的疲惫、辛劳,生再次齐读。)

生:从刚开始看见母亲时不敢相信母亲是如此的瘦弱,到辨认后的震惊,可以读出“我”内心的复杂。(指生读)

……

生(齐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师:你从“立刻”一词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表示时间快,说明母亲为了工作,争分夺秒。

生:母亲挣钱养家的不容易。

生:四个“立刻”反复出现,表明了母亲工作的速度快、节奏快,描写了母亲不辞辛劳的状态。

(小组赛读,读出母亲的不怕苦、不怕累。)

生:与前文母亲不假思索地给我买书的钱对比,更能显出母亲的辛苦。

生:母亲是格外心疼“我”的。

生:“陷入”“忙碌”看出母亲不想耽误一分一秒,为了养家,只想多挣点钱。

(师带读,读出母亲工作的紧张感,读出“我”对母亲的心疼,并小组内赛读。)

……

在教学时,教师采用研读的教学方式,用有声的朗读传递无声的母爱。正所谓:“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用可见的神态触发不可见的母爱,用可见的动作触碰不可见的感激。以读促悟,以读感悟,拨动心弦,恰如其分地渗透德育。

三、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中,识字、写字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小学阶段的学生应掌握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和美学相结合,渗透德育。以“孝”字为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其分解成“老”和“子”两个部分,并告诉学生:“在我们小时候,长辈给予了我们无限的关爱和呵护,此时是他们在保护着我们,但是,在我们长大以后,长辈就会变老,不能再为我们遮挡一切了,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他们,应当对他们的心理需求进行充分了解,尊敬和关爱他们,这就是孝敬老人……”这样的讲解和阐释十分新颖,既让学生深刻了解到了“孝”字的基本构成,明确了字形结构,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了中华传统美德——“孝”,获得了十分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课外读物渗透德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把教学内容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阅读《草房子》时,让学生感受到他们之间那种毫无瑕疵的纯情,以及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美好;阅读《小兵张嘎》时,让学生结合当时的抗战背景,领略张嘎的机灵活泼,勇敢与敌人周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珍惜现在美好生活的情感;阅读《小王子》时,启迪学生对人世间真善美的讴歌;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海伦·凯勒身残志坚、阳光面对生活、自信面对生命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多彩的文字让学生领略了中外文化的精彩。集腋成裘,博大精深的文化需要我们慢慢赏读,慢慢领读,慢慢品读。学生在读中体会爱国主义思想,在读中领悟劳动教育,在读中受到理想主义教育……可见的文字能够展示不可见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课堂中渗透德育,这是一个一点一滴、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去发现、总结、摸索出适合自己同时又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更加熟悉教材,利用资源深挖教材,不断地虚心努力学习,才能够将德育的渗透日臻完善,才能够用可见的文字淋漓尽致地诠释不可见的课堂艺术。

(作者单位:安徽蒙城县城关第三小学三阳路校区)

责任编辑 刘 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