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探究
作者: 贾玉琦综合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学校开发的项目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学科作为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需要创设多种情境来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能促进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我们地处刘邦故里安国镇,拥有丰富的汉文化资源。学校以汉文化为底蕴,以安国湿地公园、三诸侯文化园、刘邦店为校外活动基地,创设了以“和正”教育为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笔者将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融合,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地域文化促进学生文化自信
距学校几里之遥的刘邦店、一水之隔的三诸侯文化园,是学生了解并熟悉乡土乡情、本地历史,建立文化自信极佳的地域文化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研学、访问,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将问题转变为课题,并成立“汉代乐器研究组”“汉代陶器研究组”等,学生找寻兴趣点,实地参观,协作讨论,组成团队,都有一种满满的使命感、自豪感。这就是民族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以“汉代陶器研究组”为例,暑假里学生先后两次走进三诸侯文化园,聚焦里面的汉代陶器进行观赏、拍照,回家后查找相关资料,并选择感兴趣的陶器深入研究,练习简笔画,默记其形,为后面的陶器制作做准备。教师还可以邀请文化园的专业老师进行现场介绍,使学生对陶器的了解更加全面,对古代人们的智慧充满敬畏。而后,教师可通过“资料查找指导课”和“访问指导课”,让学生对陶器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更深的了解。在“我们一起做陶艺”课上,学生在欣赏历代陶艺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劳动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之后,让学生亲手制作陶器,感受创作的艰辛和快乐,思考、解决在创作中出现的问题,丰富学生体验。最后让学生作为小导游向家长介绍汉代陶器,地域文化的滋养给了学生充足的文化自信,他们在介绍时侃侃而谈,脸上洋溢着自信与自豪,真正地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真实场景强化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为学生的语言运用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情境,增加了学生语言运用的机会。如访谈,学生在课内做好访谈攻略,在真实的学习需求场景中就能做到从容不迫。
在教学中,学生针对汉代陶器,对三诸侯文化园内的专业老师进行了现场采访,提出了诸如“蒜头瓶是怎么上色的?”“带釉鸱鸮罐的寓意是什么?”等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究陶器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及语言运用能力。每一次历练都是悄然无声的拔节,学生的自信心、语言组织能力都得到了培养与提升。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汉风流韵”和“汉乡水韵”两大主题,主题下是各个子项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互融合,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如,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教师可将此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子项目“寻找‘五里三诸侯’”的故事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查询、整理资料,组内练习,互相指导,推选出本组最佳解说员参加活动。由一年级的学生当游客,四年级的学生做讲解员,以大带小,共同成长。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丰富自我的过程,基地的场景,现场的气氛,更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的积极性。而各项子项目的启动、实施,如“安国一日游”路线设计,刘邦村访古,汉服体验,蹴鞠游戏,学做封侯虎,湿地采风等,也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如三年级上册的“这儿真美”“那次玩得真高兴”;四年级上册的“推荐一个好地方”“生活万花筒”“记一次游戏”;六年级上册的“多彩的活动”等,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背景下,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学生的习作里再也没有无病呻吟,东拼西凑,都是校内外活动的真实体验。学生的语言运用在真实经历中,变得流畅、活泼,有鲜活的生活气息。
三、特色活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语文课程以生活为基础,需要丰富的生活体验,才能培养出学生灵活、独创和深刻的思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学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安国湿地一日游”,教师可以把设计方案的任务交给学生,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之后在组内分配任务,了解景点,熟悉各条路线,制订营养午饭解决方案,设定休息地点……最终在课上进行竞标,组内代表汇报,各组出裁判打分,然后民意测评评选出最佳方案。学生在各个环节中经过质疑、分析、计算、对比,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低年级的校内活动安排了制作汤圆、月饼等,中年级学生做香包、封侯虎、学剪纸等,高年级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本剧的编写和演出等。这些特色活动让学生动手又动脑,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如,一个平常各科考试都不及格的学生在制作香包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想象力和色彩搭配能力。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也证明了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潜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还促进了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和成长。
四、阅历积累催生学生审美创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一系列丰富的参观、访问和游历,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学生做的手抄报和陶器,不仅展现了他们对汉文化和湿地元素的深刻理解,也使他们的习作充满了浓郁的安国地域风情。
如,在进行“我为湿地写赞歌”时,学生根据观赏的湿地景象,模仿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写下了《傍晚的湿地》:湖里的渔民/尽管是倦了/还赶着夕阳回去。橹声一停/夕阳掉在了湖上/一行白鹭/也染成红色的了。
学生的想象紧扣湿地印象,章法取自课文,“生活是习作的源头活水”,课文的欣赏与技能的学习,需要在生活的体验上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课本学习的外延,外延越大越精彩,课内与课外的勾连会越容易,学生的思维、审美创作、语言的运用就越能找到着陆点。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当前“双减”政策下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通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沛县安国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