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基础课程群建设与实践探究

作者: 王伟 曹海军 郑瑞瑞

摘  要:为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新需求,该文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在分析基础课程群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实施一系列改革和实践。从更新教学理念,深度参与专业建设,构建协同配合的教学团队;加强课程间衔接,开展多维协同融通式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和模式,打造高效互动课堂;融合一二课堂教学,构建协同育人体系;丰富教学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多元学习途径和资源支持等,取得显著成效。该文提出的课程建设理念和措施可以为其他高校、其他课程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课程;课程建设;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9-0081-04

Abstract: To meet the new demands for high-quality talent training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his article takes 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the basic course group, a series of reforms and practices have been implemented. This study updates the teaching concept, deeply participates in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builds a cooperative teaching team. We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ourses and carry out 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and integrated teaching. At the same time, we optimize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models to create an efficient interactive classroom; Integrate one-two classroom teaching to build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We have enriche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provided students with multiple learning channels and resource support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philosophy and measure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other universities and courses.

Key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basic course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reform

应用型大学以专业设置的实用性和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为特色,注重学术成果转化,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为重要载体[1]。这些高校不仅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智力支持,还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各地政府纷纷将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纳入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精心策划布局,明确发展目标和要求,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2-3]。如《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财政厅关于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省级财政分批次为入选的高校提供资金支持,以促进其建设发展。山东交通学院入选山东省首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在学校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过程中,探索每一门课程如何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8门公共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程群”)为学生提供了严谨的数学知识、物理知识和系统的力学分析及设计方法。掌握好这些课程内容是深入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升学深造的前提。同时,这些课程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探索与创新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课程在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学时和学分占比在30%~40%,占总课程门数1/6左右、贯穿大学1至4学期,授课周期长且覆盖面广。它们对于促进大学生主动学习、培养终生学习习惯和提升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面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新需要,当前的一些基础课程群在教学理念、课程间的融合衔接、教学方法和手段、一二课堂融合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迫切需要开展系统改革[4-7]。本文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需要,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深入分析基础课程群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并予以实施,期望为具有类似背景的高校和课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  传统基础课程群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面向不同专业基础课教学缺乏特色与创新,课程观念滞后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强调本学科自身知识的系统性、推导的严谨性以及内容的经典性,而忽略了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本课程与先修课和后续课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专业方面的应用。教学大纲制定中未能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需求差异,只是按照理、工、经、管等学科大类简单划分,导致教学计划和内容同质化明显。在课程的认识方面,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和学生常将基础课程视同通识教育,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其在学生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这种观念偏差导致对基础课程的要求标准降低。另外,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因专业相对独立和行政管理归属不同,彼此之间的协作较少,从而影响了教学团队协同作用的发挥。

(二)  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之间融合不足、衔接不畅

基础课往往结构完整且体系缜密,授课时易陷入单一课程知识的闭环,导致与专业课内容的融合不足,缺乏必要的呼应与衔接。此外,基础课程在展现专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欠缺,不能紧跟专业知识更新与科技飞速发展的步伐,教学内容缺乏对新趋势、新技术的及时关注,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  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尚未完全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转变

基础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相对单一,教学过程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讲授式教育”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参与较少、教学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状态。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教学方法不断出现,如翻转课堂、幕课、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学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而这些新型教学模式在基础课教学中的使用尚有欠缺,未能充分发挥其在提升教学互动性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优势。

(四)  基础课课堂内外教学结合不充分,学生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有待提升

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课内教学,注重系统讲解和传授课程知识。这种传统模式容易将教学局限于“课堂讲授”的框架和课本的“理论层面”,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效衔接。教师对第二课堂、学科竞赛等课外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升工程实践技能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推动这些活动的积极性和力度。

(五)  教学资源建设墨守成规,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新需要

教材作为教学资源的核心,受课程性质和传统认知的影响,在基础课程教材选用和编写时,往往只关注教材的权威性、影响力和代表性,忽视了专业的针对性和知识应用方面的拓展。这种传统的内容体系使学生运用基础课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未能凸显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内容的实践特色。此外,随着混合教学模式的快速发展,线上教学资源也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高校有着本科教育的特点,但又不同于“学术性、理论型”研究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它更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课程建设也必须考虑这个特点开展。近年来,笔者在承担基础课程群建设和教学过程中,以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在提升基础课程教学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度和贡献度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

二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群建设和改革

(一)  紧扣任教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教学大纲;更新教学理念,深度参与专业建设,积极融入专业教研室形成面向专业协同配合的教学团队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及时组织基础课任课教师和任教专业负责人共同研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结合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进一步明晰课程对于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应知应会内容。同时,考虑到各专业对基础课程的需求差异,对课程进行分层设置,设置高低学时供专业选择,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教学大纲。另外,为克服应用型人才培养要素汇聚度不高和课程协同性不足的问题,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加入到各专业教学团队之中,组建虚拟教研室,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学习专业导论课程、互相听评课,参加专业建设研讨会、教学研讨会等多种形式,让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能够互相熟悉、充分交流、协同配合,从而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合力。此外,通过各专业基础课教师双向选择聘任机制,一定程度上稳定某专业的基础课任课教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二)  开展以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基础课与专业课多维协同化、融通式教学

依据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任课教师要紧密结合任教专业,从专业需要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按照“广度上够用,深度上适中”的原则,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利用基础课开课较早的优势,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程的引导作用,注意强调本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本课程和专业课及其他课程之间的关联,以及理论教学与后续实践教学之间联系。授课过程中,深入挖掘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不断扩展基础课的内涵和外延,突出“活学活用”,注意所举实例尽可能贴近专业应用场景,努力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建立基础课与专业课协同配合、融合贯通的内容体系。为准确把握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点,要求任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参阅相关专业教材和请教专业教师。例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控制理论涉及微分方程、拉格朗日乘子法,信号处理则需要应用傅里叶变换,这些内容都需要高等数学在授课过程中进行重点讲解和深入阐释。在土木工程专业课中,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梁的弯曲行为,并对结构振动进行分析,用偏微分方程描述弹性体的应力和应变分布等现象,这些应用都需要高等数学在授课中对相关内容予以强调。在交通工程专业课中,概率统计知识用于对历史交通数据分析拟合,构建交通优化模型,并实现预测和控制交通状况。此外,通过对交通流量的统计分析,分析影响因素,可实现优化交通流量的分配和调度。因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在讲授中要列举此类实际案例进行深入讲解。大学物理授课应强调“学以致用”,深入挖掘大学物理内容中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知识点。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侧重于与专业对接的物理原理和应用,为专业的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电子信息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侧重电场、磁场和电磁感应模块的讲解。这些知识对于理解电路分析、电磁场理论、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等课程至关重要。土木工程专业则需增加刚体力学模块的比重讲解,这是后续结构设计、施工力学、土力学等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对于理解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承载力和变形等具有重要意义[8]。车辆工程、能动专业则应侧重热学和力学部分的讲解,对于理解发动机原理、车辆动力学、热力学循环等关键知识至关重要。这些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结合点、内容的衔接之处和具体的应用场景,需要全体任课老师共同搜集、挖掘、整合成课程间详尽的知识脉络。从而让学生尽早认识到基础课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