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背景下生态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 邓羽松 杨钙仁 徐丽

摘  要:本科生导师制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社会的需求和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导师制课程教学模式极大推动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是导师与本科生进行教与学的良好方式。但目前基于“五育并举”背景的导师制课程存在教学内涵不明确、实践教育缺乏可操作性、考核方式单一等教学问题。因此,该研究针对生态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融合专业特色和OBE教育理念,明确导师制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创设多维度实践训练体系,优化多元化和多客体的评价考核体系,从而形成特色教育教学体系。研究成果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等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生态类;导师制课程;五育并举;创新与实践;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9-0114-04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and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Tutor-based Cours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it is also the demand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e new era. The Tutor-based Course teaching mode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alent training, and is a good way for tutors and students to teach and learn. However,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teaching problems in the Tutor-based Course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five educations", such as unclear teaching connotation, lack of operability of practical education, and single assessment method.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s at the specific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ecological undergraduate tutor system, integrates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OBE education concept, clarifi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the tutor course, creates a multi-dimensional practical training system, and optimizes the diversified and multi-object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system, so as to form a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ystem. The results of the project will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talents, the improvement of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Keywords: ecology; Tutor-based Courses; five educations simultaneously;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talent training

大学生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加强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以及价值引领,是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诉求,也是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关键步骤[1]。树立坚定的理想理念、培养奋斗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增长见识和增强综合素质是现阶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核心问题[2]。这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我们当前培养新时代人才需要遵循的根本准则,因此,学界称这种培养模式为“五育并举”[3]。“五育并举”进一步阐释了什么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且表明构建综合性教学模式、创新高校课程制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高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教育教学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五育并举”人才建设的必然举措[4]。

导师制是一种教学制度或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所谓导师制即指通过导师个人或群体为促进学生创新发展而对指导特定对象进行个性化教育的新型教育制度[5]。其中导师制最大特点便是师生关系的紧密程度远优于传统教育模式。这是因为导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且除此之外还需要关注其思想与生活,建立良好的“导学”关系。在此过程中导师坚持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可以更好地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而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6]。教师的最主要责任便是育人,也是导师制课程从制度上所规定的,这表明教师需要将学生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工作的一部分,而不只是从事简单的授课与科研。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专任教师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不仅是教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还会影响学生的思想与思维模式,进而影响其成长[7]。将导师制融入本科生的教学,能将专任教师与学生由“一对多”转变为“一对一”的模式,更有效实行各方面理念教学。因此,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学生个性化与多样化发展的期待,达成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势在必行的制度[8]。

生态学专业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是生态学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面向大众的环境类基础知识通识教育课。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普遍推行的学分制等,此外学生的个性化逐渐成为社会人才的需求重点。这些变化给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对于生态学这类综合性较强的专业,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而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在这种变化下,迫切需要将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最终结果联系起来,在高校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在掌握足够的知识基础之外还要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向设计,培养能够胜任行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实现校园和企业的精准对接,这也是OBE教学理念的核心[8]。因此,从社会实际背景出发,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疏导等工作亟需进一步开展。但由于生态学专业课程教材种类繁多,知识体系混乱,缺乏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体系还不够完善,“五育并举”背景下生态类导师制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还在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经验。基于此,本文主要在生态学专业开展导师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结合“五育并举”背景和OBE教学理念,促进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

一  “五育并举”背景下,导师制课程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导师和本科生对导师制课程教学模式理论认知不明确

目前,导师制课程的建设下仍存在教师职责不明确的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对导师制课程的规范定义[9]。导师制的相关要求及内涵被部分教师断章取义,他们认为“辅导员和班主任是负责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导师只需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或者教学实践指导”。也有部分教师对导师制课程的过分解读,用高姿态对待学生,不接受学生的质疑。同时,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对教学模式的不完全理解,将直接限制教学水平的提高。在信息快速发展时代,学生一方面认为“导师”属于形式主义,遇到问题没有及时向老师反馈的意识,与导师缺乏及时且高效的相互沟通,导致自己学业水平止步于前,得不到质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影响和限制,导致学生觉得不必在本科生阶段过早考虑选择导师,认为这是在研究生阶段才需要考虑的事情,因此错失许多提升自己的机会,甚至有部分学生还存在找导师后会失去娱乐时间的错误想法,只想待在自己的舒适圈[10]。因此,亟需对导师制课程教学模式理论认识进行普及和宣传,充分发挥导师制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势,打破传统观念,促进教与学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二)  导师制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生态学专业教学主要停留在理论知识上,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较为薄弱。特别是相关的实验指导用书,仅有部分学校尝试,脱离了实践性,导致实践课程非常难以进行。脱离了实践,这种传统教学思维方式仅停留在课堂表面,教师易把督促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作为整个教学工作的重点,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欠缺。甚至有同学感觉生态学专业属于文科类的课程,尤其课程考试的时候只需要大量背诵名词解释和相关措施的生态作用,这使得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难以提高。此外,受学科主义、分数主义和“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把教学实践作为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是许多教师默认的行径[11]。其在追求教育GDP(知识、技能、分数)提高的同时,也偏离了当前时代学科教学要求的本质。这种教学思维方式的僵化使得学科教学不易深入进行,并且并不能够充分体现这些符号知识背后隐含的德智体美劳等教育价值,对“五育并举”各方面的知识难以有效地整合与深化。衡量其教学结果,学生的综合素养没有得到提高,学生迎接社会挑战所需具备的关键能力也没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  考核评价体系单一,亟需创新考核方法

“五育并举”背景下,尤其是现有的课程教学认证对学生的评价方案,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学生的发展水平难以进行有效评价[1]。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0年10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创新评价工具”“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当前,设计考核方案时,导师未充分考虑专业课成绩的组成成分,忽视了专业课知识掌握程度是专业水平及实践能力的相互结合;同时在对其他指标进行选取的过程中,由于获取学生数据信息的不全面,未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充分分析,没有将导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仅局限于学生的“考试”“分数”等。这不仅是对导师教学过程的否定,而且对学生的片面评价使得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认为“学”与“不学”没有显著影响,只要考试得到高分即可。因此,亟需进一步研究,并进行改革与实践,形成一套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综合多方面考核指标,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成效。

二  构建基于本科生导师制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正面临加快生态学专业建设与发展新阶段,现阶段部分高等院校对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发展目标以及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提出新要求,迫切需要赋予本科生导师制课程更丰富、更多元、更深层次的内涵。因此,在构建生态类导师制课程需要高度融合“五育并举”和OBE教育理念,推动学生在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大幅度提升,最终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有关“五育并举”背景下导师制课程发展内涵,主要侧重学生道德品行、文化素养以及实践教育的兼顾性,因而视角与现行本科生导师制课程内涵稍有不同,不仅要注重新发展背景下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还要强调优秀思想道德的积淀和养成,将更多的关注放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求上。

导师制课程教学模式实施的师生双向选择的过程包括“信息公开—初步选择—双向选择—进组了解—适应调整—导生匹配”六个部分。在教育改革新背景下基于本科生导师制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导师担任重要角色,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显得格外重要。本文提到的导师指的是具备指导学生能力的人员,而非狭义上的指导教师,因此,实现导师职能的可以是在校教师、校外专家等,也可以是优秀学生(如研究生助理)。在导师制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以德育人、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基础,着重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文化素养、专业素质、生态理念和创新精神。在导师与学生的相互努力下,推进“五育并举”背景下的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运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