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郭蒙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部门开始关注如何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初中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学中的德育工作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美术教育具有生动、形象的特征,将德育渗透到美术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优势,既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能促进其良好人格的形成,并端正学生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初中  美术  德育教育  渗透方式

前言:初中生正处在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他们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和情感意识都会有很大的提升。美术是一门以艺术现象和艺术内在规律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既有艺术性又有人文特色,能够帮助学生区分对错、善恶与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践中,教师应强化德育教育的渗透,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了解美、感受美、创造美。

一、初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目前,部分初中生对美术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美术教师对教学也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有些教师在美术课堂中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足、效率低下。此外,美术作为一门非中考学科,如果教学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和趣味性,很难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也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2)教学设备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制约。一些学校的美术教育设施较差,美术课的教学常常依赖于教师的口头讲解和多媒体演示,导致美术教学被限制在教室中,学生缺乏接触外界事物、提高审美意识的机会,从而影响美术教育的效果。此外,部分美术教师的职业素养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由于美术课被认为是副科,部分教师在进入学校后,没有进行主动的艺术创作,致使他们的专业技能停滞不前,再加上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方法不够成熟,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评价单一。目前,初中美术教育的主要成果以学生的绘画和手工创作为主。一些教师对美术教育的评价仅限于等级、评分,通常只关注构图、色彩等方面,没有深入剖析学生艺术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教学反馈机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没有进行及时评价或分析,导致学生遇到的美术学习问题得不到解决,无法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初中美术教学和德育的关系分析

(1)美术教学的目标和德育目标高度一致。美术教育是初中生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加强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使学生成为具有民族精神、创新精神和美学素质的现代公民。这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所确立的“公民意识培育”高度契合。在初中美术课上,各个时代的美术作品以艺术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艺术家的心灵世界,激发他们的思考,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

(2)美术审美活动和德育活动高度融合。美术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作品展览、写生实践等常常与德育主题活动高度融合。以主题探究式为基础的美术实践活动,常常能够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相联系,例如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传统节日、民族文化等,而这类主题又常常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由此可见,美术教育活动与德育活动密不可分。

三、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路径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美术教师应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强化美术前沿知识和教育观念的学习和研究,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努力寻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道路。美术是一种形象性、艺术性的学科,能够通过独特的方法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美丽景象,用艺术的形式传播社会道德、人生价值和个人美德。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他们在美术创作中接受思想的洗礼,提升思想境界,培养高尚品德。

(2)巧用欣赏教学。欣赏课在美术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美术欣赏课的内容丰富,既有国内也有西方的艺术作品。在欣赏过程中,学生能了解国内外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蕴和独特魅力。例如,在《生动的小泥人》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欣赏泥人的美丽,还能学会如何制作泥人。教师可以介绍我国古代及近代的泥塑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体会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进而加深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3)巧用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美术教育的延伸,是教师实现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初中美术教师可在特定节庆活动中,选择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展览,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节假日作为主题,如国庆节、劳动节等,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性创作。例如,国庆期间可以引导学生以庆典的热闹气氛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创作。这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既能提升学生的绘画技巧,又能使他们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

(4)开展评价活动。教师应从美学的角度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全面评价,以尊重与肯定的心态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评估,引导学生在欣赏、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创作情感,在分析优点与缺点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例如,在《弘扬真善美》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展示学生的作品,开展共同评价活动,鼓励大家对作品中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评述,使学生对作品的问题和成因有更深的了解,促进他们获得更多的美术知识和经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适时进行引导和鼓励,避免部分学生因负面评价而产生消极情绪。通过教师的肯定,能够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提高他们对美术学习的自信和对美术知识的认识。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将德育教育渗透到美术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德育教育与美术教育相结合的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理.乌镇建筑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学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2,38(12):170-171.

[2]邓凌.活用闽西红色资源优化美术教学德育效果[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02):13-15.

[3]赵利华.德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探究[J].亚太教育,2019,28(10):121.

[4]王海英.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以甘肃灵台县城关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20(14):85-87.

[5]张金象.针对融德育于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新通信,2019,21(12):194.

[6]颜珊珊.立德树人——融德育于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21,15(08):124-125.

本文系鹤壁市教育科研课题《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初中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课题批准号:2024-JKLX-132)研究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