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核时代下的美国核战略态势调整
作者: 张启正调整核战略态势近年成为美国核战略界讨论的核心议题。2024年,拜登总统特别助理普拉内·瓦迪和代理助理国防部长维平·纳朗在讲话中明确表示,美国将在新的核时代寻求调整核战略态势。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在核裁军、导弹防御发展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说法,为美国核战略态势的未来发展增添不确定性。美俄之间仅存的旨在限制核武器数量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New START)将于2026年到期,美国战略调整所受的限制会进一步减少。
美国对新核时代外部安全环境的判断推动了核战略态势调整。美国战略界认为,新的核时代具有三个特点:第一,美国同时面对多个核对手挑战,对手间可能协调合作。中国的核力量发展是美国最重视的,也是其寻求战略态势调整的核心驱动因素。第二,核对手可能在区域常规冲突失败时寻求有限使用核武器,而美国缺乏有效应对手段。第三,国际军备控制管控战略竞争的作用下降。
2023年10月,美国国会战略态势委员会发布《美国战略态势》报告。该委员会由民主、共和两党颇具影响力的前政府高官、退役军官和专家学者组成,直接反映两党的代表性观点。报告的出台标志着两党间一定共识的形成。报告强调,美国必须开始调整核战略态势以应对未来威胁。报告建议通过重新上载部分或全部非部署核弹头等方式增强战略核力量;提供更多灵活选项以增强战区核力量;将军控努力服务于核力量发展需求。
2024年,拜登政府已开始讨论推动核战略态势调整。战略层面,拜登政府多位高官表示,若中国、俄罗斯和朝鲜继续沿当前道路发展核力量,美国可能增加部署的核力量规模。战区层面,拜登政府放弃了对海基核巡航导弹“SLCM-N”项目的反对,项目已进入研发阶段。特朗普政府极具鹰派特色,在核态势调整方面可能更趋强硬。
美国战争制胜型核战略对核优势的执着追求,是新核时代寻求调整核战略态势的根本原因。美国国内长期有最低威慑和战争制胜两种核威慑战略思维,但在实践中长期执行制胜型核战略。该战略认为,必须依靠打赢核战争的能力才能建立可信的威慑。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不断追求发展限制损害能力,以尽可能消除对手的二次打击能力;通过坚持打击对手军事目标策略、保持高戒备状态部署、维持规模优势、追求导弹防御等能力,形成足够的核优势。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在对外宣示中回避“制胜”概念,以“限制损害”等概念来粉饰对核优势的追求,但其制胜型核战略的基本原则和战略实质从未改变。当前,美国在战略层面恐惧中国核力量的发展削弱美国的核优势和限制损害能力;在战术层面担心中国、俄罗斯会在区域常规冲突中利用有限核使用获得所谓“胁迫优势”,破坏美国在区域控制升级的能力,影响其谋取区域利益;在军控层面怀疑既有美俄双边核军控条约安排无法约束限制中国的核力量发展。因此,美国希望通过调整战略态势延续其核优势。
特朗普政府未来的核态势调整可能集中于四个方面:
第一,增加部署的战略核武器规模。通过重新上载方式短期内新增千余枚部署弹头不存在明显技术障碍,新START条约到期后可不受限制增加数量。
第二,增强战区核力量灵活性。继续推动海基核巡航导弹等战区武器系统发展,重视发展本土导弹防御能力以应对对手可能的有限核攻击。
第三,增强核工业基础设施的灵活响应性。扩大投资继续推动当前的核现代化计划,增强生产能力以应对潜在的扩张需求。
第四,利用军控手段维护自身核优势。可能寻求与俄合作,共同推动五核国多边层面的数量冻结等形式,巩固对华核优势。
美国导弹防御、反潜作战和探测、跟踪、打击陆基机动目标等限制损害能力的长期发展,对中国有限的核力量生存力构成严峻威胁。中国核力量现代化旨在提高生存力,确保二次打击能力的有效性,具有正当性、合理性。美国大肆渲染所谓中国“核扩张”,实际为调整核战略态势、延续核优势寻找借口。如果美增加部署武器规模,将逆转冷战结束30多年来美俄不断向下裁减武器数量的双边核军控态势,对大国战略稳定和国际安全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对此,国际社会应予关注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