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外在冲突为内在修养

作者: 蔡灿宇

何谓“冲突”?它不是和谐、平衡、宁静、美好的状态,而是指一种充满了争论、争议、争执、混乱、不安的状态。

冲突的存在是有必要的。正如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所说的那样:“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和影组成的。”冲突与和谐是一体两面。

诚然,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社会进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旧观念、旧思想与新技术、新变革之间产生的冲突,能让大家在冲突中学会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然而,太过激烈的冲突又会损害身心健康,带来苦难。因此,我们要理性地处理冲突。

苏格拉底言:“认识你自己。”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我们不断与他人、与外界产生摩擦碰撞,殊不知,我们每一次与他人的冲突、与外界的冲突,都是自己内在的冲突,是内心的价值观、欲望、情绪等多种因素的相互拉扯。

因而,唯有修筑内心的藩篱,化解内在冲突,方能从容应对外在纷扰,奏响和谐生活的乐章。

回溯历史,孔子、苏轼、王阳明等人都能化外在冲突为内在修养。孔子屡陷困境,他选择坚守正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以平和的心境应对外界的冲突,用豁达的胸怀包容世人的误解,终成一代圣贤。苏轼被排挤、被打压,但他超然物外,“也无风雨也无晴”,在精神世界寻得了平衡,从而化解了外在冲突带来的痛苦。王阳明被贬至荒蛮之地,面临着恶劣环境与内心抱负的巨大冲突。然而,王阳明并未在这外在的磨难中沉沦,而是静心叩问内心的冲突根源,最终领悟到“心即理”的真谛,提出“致良知”学说。

着眼现代社会,也不乏化外在冲突为内在修养的典范。企业家稻盛和夫,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企业扩张与稳健发展等外在冲突之间,秉持着“敬天爱人”的理念,将道德与良知置于首位,拒绝了短视的逐利行为,坚持造福员工、回馈社会,从而为商业世界树立了道德经营的典范。

从个体成长而言,化解内在冲突能让我们拥有平和的心境,塑造了健全的人格,行稳致远。于社会发展而论,当每个人都能处理好内心的矛盾,社会将减少纷争与戾气,在和谐稳定的轨道上加速进步,绽放文明的光彩。例如,马丁·路德·金坚持平等、博爱的信念,让公平正义的光芒穿透了种族隔阂的阴霾。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让我们常修内心的藩篱,以自省为锄,铲除狭隘与偏执的杂草;以宽容为水,润泽急躁与愤怒的荒漠;以善良为光,驱散嫉妒与仇恨的阴霾。如此,方能化解内在冲突,平息外在的波澜,寻得和谐安宁之境。

上一篇: 君子今谈
下一篇: 人生如歌,时吟时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