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印象:一城烟火与温情

作者: 景君怡

甲辰年十月廿三,小雪节气后的清晨,我踏上了前往衢州的旅程。在登机口,我查阅了关于衢州的资料,意外发现演员周迅正是此地人。在飞机上,我翻阅了《浙江有意思》中关于衢州的章节,对衢州的孔庙、清澈的水源、独特的辣味和当地人的“危险”表达方式印象深刻。

衢州人谦虚地介绍自己的城市:“嘿,衢州也就几垛古城墙,一个南孔家庙,外加一座烂柯山。”然而,这座城市远不止这些。衢州位于钱塘江上游,其水源乌溪江来自高山密林,是国家一级水源,清澈甘甜,可以直接饮用。衢州的辣味别具一格,当地人喜欢用荜芭(胡椒花)和多种中药配制辣味调料,使得衢州菜的辣味独树一帜。此外,“危险”在当地是程度副词,相当于“非常”的意思。

一、北门古街的味道

来到衢州的第一天,我的第一餐选择了北门古街的“衢州味道”。在前往餐馆的途中,我注意到街巷路口有柚子树,叶梢上有明显被啃食过的痕迹。柚子是凤蝶的寄主,我仔细寻找,却没看到幼虫。不过,第二天在府山公园附近,我幸运地看到了玉带凤蝶的雄蝶。

北门古街的一面文化墙格外引人注目,游客们纷纷在此拍照留念。墙上用醒目的字体写满了衢州的特色:四省通衢,五路总头;南孔圣地,丹霞奇峰;开化纸、开化根雕、江山西砚、莹白瓷等非遗工艺;等等。这些文字仿佛在向每位过往的旅人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底蕴与独特魅力。

而衢州的味道同样令人难忘,如鱼头、兔头、鸭头、鸭掌、水晶糕、衢州馄饨、双桥凉拌粉干……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衢州独特的风土人情。

走进“衢州味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餐馆的明档区,食材整齐摆放,透着新鲜的光泽。我点了几道招牌菜:开化清水鱼、开化青蛳、香菇油冬菜,还点了一碗米饭。

第一道上桌的是鱼汤,汤中漂浮着几片绿色的紫苏叶,散发出独特的香气。草鱼肉质细嫩,入口鲜美。开化青蛳与紫苏同煮,螺肉色泽亮丽,铜绿色的内脏透着自然的鲜香。尝试用牙签挑出几只后,我干脆用嘴轻轻一嗍,果然将螺肉完整地吸了出来,滋味鲜美且略带辛辣。

最后上桌的香菇油冬菜,色泽翠绿,叶片肥厚多汁,搭配油渣一起翻炒,香味浓郁。

这一餐不仅满足了味蕾,也让我初步感受到了衢州的独特韵味。街巷的古朴、文化墙的厚重、餐桌上的烟火气,共同勾勒出一幅温暖的城市画卷。

二、街头巷尾的小惊喜

餐毕,我沿着马路漫步,发现道路两旁的树干上附生着槲蕨。槲蕨叶片奇特,分为两种形态:一种舒展如羽毛,另一种蜷曲如卷心菜。粗壮的根茎横卧在树皮间,像一条隐藏的脉络。听说槲蕨的根茎在许多地区被称为“骨碎补”,有补肾坚骨、活血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和腰膝酸痛。

不远处,一段树干上附着一个椭圆状、毛茸茸的小东西。起初我以为是蛾类的茧,仔细一看竟然有两个小耳朵!原来是一只蝙蝠。我轻轻折了根草戳了戳它,小家伙张开嘴露出上下两排尖尖的小白牙,却并没有飞走。接下来的几天里,每次路过,我都能看到它依然挂在那里,仿佛这个小角落成了它安心的家。

路过几家网红餐厅,比如小云饭店、鸭头、蛋卷,排队的人很多,我选择了几家不需要等待的小吃。首先是芋头肉粽,点了一份辣味的,口感不错,但芋头的香味不太明显,肉块较多,稍显油腻。第二天又尝试了一份板栗肉粽,味道温和,板栗新鲜饱满,但瘦肉较多,容易塞牙。随后买了一杯常温的原味水晶糕加薄荷,入口时甜味较重,水晶糕的口感有些出乎意料,颇有嚼劲,和想象中的略有不同。

在“衢老高粉干店”点了一份凉拌粉干和鸭掌。凉拌粉干里有笋干、萝卜干、去皮花生和香菜,拌在一起,味道清爽而丰富,夏天吃一定会更解暑。鸭掌软烂入味,咸淡适中,让人回味无穷。后来又尝了一块詹记烤饼,选择了鲜肉加辣的口味。烤饼外皮酥脆,内馅多汁,辣味虽不明显,却渗透在肉香中,整体味道浓郁,令人满足。

在“府山老妈妈馄饨”店里,我点了一碗馄饨和一份葱包烩。馄饨皮薄如蝉翼,几乎透明,但馅料略显单薄。汤里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添加胡椒粉,竹筒装的胡椒粉颇具特色。葱包烩外皮酥脆,里面夹着压扁的油条和葱段,但葱稍显老,影响了整体口感。

走进松原菜场,眼前是琳琅满目的美食与新鲜食材。搁袋饼、鸡蛋粿、鸭头、兔头,这些小吃味道偏咸。新疆馕与其他地方不同,这里的馕饼上铺满了葱花。蔬果摊位更是热闹,有绿番茄、白苦瓜、白辣椒、白黄瓜、冬笋、雷笋,还有辣味的南瓜干、茄子干、柚子皮。橙子和柑橘类水果酸甜可口,风味浓郁,仿佛每一口都凝聚了阳光的温度。

走着走着,我第一次注意到苎麻。苎麻的叶片背面密布白色的棉毛,一串串绿色小球挂在枝头,不知是花还是果实。听说苎麻花有清心除烦、凉血透疹的功效,可以治疗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症状。苎麻纤维是上好的纺织原料,嫩茎可作饲料,老秆可压制成纤维板,鲜叶还能制作糕团,味道清香。

路边饭店的窗台上,晒着橘黄色和奶黄色的南瓜干,阳光下散发着淡淡的甜香。街角的小摊上还有干巴巴的拐枣,特产店里摆满了龙顶茶叶、黑花生、莲子、胡柚脯、贡面、葛粉等农副产品,每一样都带着浓浓的地方特色。

黄亮亮的胡柚个头儿不大,皮上有自然成熟的斑点和疤痕,小的拳头大,大的如同巴掌。老板说小的水分多,我便挑了一个小的,只需一块钱。老板熟练地用小刀划开胡柚皮递给我,我剥开后一瓣一瓣地吃。如果只嘬汁儿,是酸甜的滋味,却足以秒杀流水线生产的任何柑橘味汽水;如果一瓣连皮带肉吃下去,嚼到后面会带有一丝微苦,但那种回甘的苦,恰到好处,让人欲罢不能。

三、孔庙,古韵悠悠

走进孔庙,仿佛穿越了时间的长廊。红墙肃穆而温润,墙内外交织着黄色和绿色的银杏叶,在阳光的映衬下闪烁着温暖的光芒。白墙上攀爬的爬山虎,有的绿意盎然,有的已然枯萎,有的正悄悄转为火红,不同的色调在古老的建筑上绘就了一幅天然的画卷。不时有人驻足停留,拿起相机,将这宁静而美丽的瞬间定格下来,生怕错过了这稍纵即逝的秋日美景。

在一处幽静的角落,屋檐垂坠下来的藤蔓吸引了我的目光。细看之下,竟然结满了像无花果一样的绿色果实。原来,这就是薜荔,又称“凉粉果”。薜荔花序托中的瘦果可加工成凉粉,是南方地区民间传统的消暑佳品,清凉爽口,滋润甘甜。而它的叶片也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能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常用于治疗腰腿痛、乳痛、疮疖等病症。此外,薜荔的藤蔓柔软而坚韧,既可以用来编织器物,也可以作为造纸的原料。

穿过一条狭窄的过道,只容一人侧身通行,两面白墙挨得很近,像一幅天然的画框,将外面的银杏枝叶巧妙地框在其中。抬头望去,碧蓝的天空成为背景,银杏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是画中跳动的音符。继续往前走,目光下移,便会注意到墙角垂下的藤蔓,正开着小小的花朵,形态有些像何首乌,柔弱却生机勃勃。

孔庙的占地面积并不大,但每走一步都充满惊喜。每一扇门,每一堵墙,每一片屋檐下的阴影,都隐藏着耐人寻味的细节。中式建筑的庄重典雅与园林设计的巧妙构思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空间感。墙上的门有圆形,也有方形,大多不高,走进去时需微微弯腰,仿佛是在谦逊地向历史致敬。而每当穿过一扇门,新的景色便徐徐展开,豁然开朗,让人忍不住想停下脚步,多看一眼,多感受一分。

在这里,时间似乎变得缓慢,风轻轻拂过银杏叶,阳光透过藤蔓洒下斑驳的光影。每一个角落,每一片叶子,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传递着宁静和温暖的力量。孔庙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一方宁静的天地,让人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一丝安宁,感受到文化与自然交织的美好。

四、衢州味道散记

走进衢州,仿佛步入了一幅流动的画卷。街头巷尾弥漫着烟火气,红墙绿叶间点缀着历史的痕迹。每一道地道的美食,都像是一段时光的记忆,藏着属于这座城市的温度与故事。

全旺山粉饺(芋艿饺),是当地特色小吃之一。饺子皮用山粉(番薯粉)和芋艿(芋头)制成,晶莹剔透,富有弹性。里面包裹着猪肉与冬瓜馅料,煮熟后盛入酱油色的汤中,佐以紫菜、辣椒、葱花和醋。一口咬下,饺子皮细滑软糯,饺子馅瓷实鲜美,冬瓜的清甜与肉香在舌尖交织,让人回味无穷。而相比之下,霉干菜大烤饼外卖的版本少了现烤时的外酥里嫩,口感更为坚韧,但咀嚼起来依旧满是霉干菜的咸香。鸡蛋炒粉干则多了一份油香浓郁,却少了凉拌粉干的清爽感。

循着街头的热闹,来到了小林饭店。这里的螺蛳鸡选用了豆瓣酱炒制,鸡肉嫩滑入味。然而螺蛳肉的可食部分较少,只能吃前端一小截儿,而且偶尔会带着些许沙砾,口感略显遗憾。但整道菜酱香浓郁,微辣的口感让人忍不住多添一碗米饭。

在市场里买到了绿番茄,微酸的口感让人好奇它是否会随着成熟变红,还是它本就是绿色的品种?将它与腊肉一起翻炒,甜口腊肉稍显腥味,但与绿番茄相遇后,味道竟然意外和谐。后来,我试着用咸口腊肉和白辣椒一起炒绿番茄,酸咸相融,味道更加开胃,也更具地方特色。

沿着衢江漫步,江风拂面,江边有不少老者架起数根鱼竿,竿头挂着小铃铛,偶尔传来清脆的铃响,钓上一条条活泼的黄尾鲴。被这画面吸引,我步入江边的家味楼。这里的红烧溪石斑和炒河虾令人难忘。河虾趁热吃时,酥脆中带着虾肉的鲜甜,冷了便少了几分滋味。而红烧溪石斑加入了紫苏,虽是红烧却不显厚重,鱼肉鲜嫩,咸香中带着一丝清爽,鱼刺也较少,配米饭刚刚好。这道菜,既适合慢慢品味,也适合与家人分享,温馨而满足。

江边的无患子树下,散落着不少果实。轻轻掰开,种皮竟散发着淡淡的凤梨香气。这意外的清香,让人感叹自然的神奇,也为江边的闲适时光增添了几分趣味。

最后一站,来到了“汪馒头”。这家店里的清明粿是当地的一道传统美食,外皮软糯,内馅用豆腐干、茭白和肉末调制而成,咸香四溢。搭配一碗温热的红豆汤,汤汁浓稠,豆香四溢,甜而不腻,喝上一口,整个身心都暖了起来。

五、一城烟火与温情

衢州,这座四省通衢的城市,有着丰富的美食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我的这趟旅程,不仅满足了味蕾,也让心灵得到了滋养。

下次再见,衢州。带着舌尖的记忆,带着文化的感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