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阈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考
作者: 黄旭辉 张斯琦 余晓[摘 要]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剖析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才在创造能力、工匠精神、学习技能、知识结构和国际视野等方面的新要求,从教育环境、产教融合、分类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实路径。最后进一步丰富和深化针对中国高等教育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施举措,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思路,为有效应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需求提供参考与启示。
[关 键 词] 新质生产力;创新型人才;能力需求;教育模式;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9-0029-04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2024年“两会”期间更是成为热点话题。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是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推动产业技术进步,进而带动产业迭代升级。因此,只有理顺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市场应用、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破除其间壁垒,才能推动人才链、创新链、创业链和产业链的一体化,激发要素间的乘数效应[1]。毫无疑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整个链条的动力源与推进器,否则打造新质生产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国人口红利正向人才红利转变,这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奠定了高素质劳动者基础。根据《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3所,在学总规模达4655万人,位居世界第一。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极大地改善了劳动力素质结构;每年理工科毕业生数量超过400万人,远超美、日等发达国家,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理工科学生规模红利;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命科技、高端材料等前沿领域,学者和专家人数众多,同时还拥有一支数量可观的产业技术工人队伍,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但与此同时,随着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传统的重复性工作被取代,新创类工作不断涌现,这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仍是基于前三次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学科类别,已难以很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变化[2]。由此,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全社会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前瞻性地预测未来趋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思路及举措,才能有效应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一、新质生产力视阈下人才能力的新需求
新质生产力不仅代表了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更是对人才培养理念、模式与路径的深刻挑战。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是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它标志着我们正从传统的以物理资本为核心的生产方式转向以数字、知识、技术等非物质资本为核心的生产方式[3]。这种转变对人才能力的新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求新求异的创造能力
这里的创新包含两重含义:一是它不仅指科技创新,还涵盖社会创新、文化创新等多领域的创新。二是它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突破,更包含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以及新产品、新服务的开发等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做出相应革新,即更应强调因材施教,不拘一格,鼓励质疑;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发掘潜力;建立容错机制,促进新思想和新创意的产生;需要通过实践教学、课外竞赛、科研项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品质是产品的灵魂,为实现卓越品质,需要产品(服务)提供者通过不懈努力和磨炼,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艺水平。而这种一丝不苟、精雕细琢的精神,需要在教育中注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爱国情怀、敬业精神、责任意识与实干作风的高素质人才;实施严格标准制度,引导学生树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价值导向。同时迫切需要加强以工匠精神为内核的技能文化建设,将典型工匠精神案例、大国工匠人物、企业技术能手等纳入教学内容,在校园环境中融入工匠精神元素,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
(三)快速迭代的学习技能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换代迅速。这不仅要求人才具备快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还需养成自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习惯,持续不断地自主学习,更要有筛选、评估、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够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流中把握核心竞争力。因此,终身学习已成为每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教育不应仅限于学校阶段,而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适应新知识、新技能。
(四)跨学科的知识结构
面对知识更新的快速发展,单一学科的知识结构已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的需求。跨学科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更为广阔的知识视野,提高其适应复杂问题的能力。高校应鼓励学科会聚,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打破传统学科边界,促进不同领域知识的融合与创新;建立跨学科知识图谱,构建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促进知识的广泛迁移与灵活应用;强调通过人工智能软硬结合的方式,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领域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促进跨界融合,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同时,创新型人才还需要具备优化组织结构、提升管理效率、创造新型服务模式、就业创业实践的能力,以适应并引领市场需求的变化。
(五)多元文化的国际视野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精尖指标往往涵盖国际标准,这要求世界一流大学所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竞争力。高等教育机构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支持高校参与国际科研项目,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构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网络与成果共享机制等,能够展示和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同时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实习的机会,提高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工作和交流的能力,自主培养具有深厚知识基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新型人才;诚邀国外顶尖科学家来华工作,为科技创新注入全球视野和国际力量。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需要培养三类“新质劳动者”:一是战略型科技人才,即能够引领科技前沿、在基础科学知识和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突破的顶尖人才。二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即熟悉新质生产对象和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驾驭数字设备、软件的技能,适应数字化的生产生活环境,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术工人。三是复合型商业人才,即熟悉技术变革的趋势,洞悉社会需求和商业机会,能够整合相关产业要素并推动未来产业的产品(服务)商业化的企业家和投资家。
除此之外,在一些未来产业和新兴业态,已经出现不同于传统就业模式、劳资关系的新就业模式、新劳动关系[4],这也需要高校做好更加灵活的就业服务工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能够适应并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加持与引导新业态产业的就业服务,帮助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关注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避免单纯追求传统产业岗位,促进新业态的人才储备与未来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视阈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战略路径,不仅需要具体的行动指南,还需借鉴和整合现有的人才培养理论模型,以确保培养策略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创造创新驱动教育环境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能够激发个人潜能、促进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新方法的教育环境。在义务教育阶段,需要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夯实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石,转变创新人才需要“掐尖”的错误思维,转向对每个孩子创造力的“普育”,确保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打下扎实的知识和创新基础,避免过早的“标签化”造成“人才误伤”,或过早地将一些有潜质的学生排除在外。应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需求,用“多把尺子”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其提供适合的“冒尖”渠道。基础教育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根基。在高等教育阶段,高校要切实推进分类特色发展,注重具有专业辨识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尤其是加快培养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的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甚至涌现更多的能够实现从“0到1”的突破,有重大原始发现,提出原创理论、推动学科前沿发展的杰出人才[5]。在选拔机制方面,不能以“会考试”为依据,而应把“会想象”“会动手”“会批判”作为衡量指标,通过加大投入、搭建平台,创新育人模式和体制机制,培养能实现突破性创新成果和技术攻关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从而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高端人才链结构,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才链支撑。
(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产教融合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它要求教育与产业界深度合作,以工作场景为背景进行教育活动。可以考虑结合合作教育(Co-op)和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加以推动。
合作教育是一种交替式的教育和工作安排,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在企业中进行实习,获得实际工作经验。这种模式不仅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还能提前适应职场环境,理解行业需求。打破传统的空间壁垒,秉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积极推动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建立深度合作。通过产学研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依托产业学院、产教共同体、创新创业比赛、企业导师制等形式,紧密对接市场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6]。也可以把科技工作者、科学家请进校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则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构建类似于真实世界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通过模拟创新过程中的各种角色(如研发、市场、投资等),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创新项目从构想到实现的全过程。这种模型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创新思维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
通过整合以上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这不仅要求高等教育机构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更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开放、协作、创新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
(三)精准分类开展高教改革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的是百花齐放、百舸争流,既需要头部高校引领和突破,也需要特色高校补位和助力。因此,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高校,而应开展分类发展、分类评价。教育部门需引导高校在各自的优势领域做强做深,在不同赛道展开错位发展。对高校的考核可以在共性指标基础上设置个性化指标和差异化指标,建立以“学科专业+科研成果+社会贡献”为重点的综合投入评价机制。
随着国家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因势利导,引导各高校就“一流学科、一流专业数量”“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贡献度”“获得原创性重大成果数”等展开竞争,重点在基础性、前沿性、引领性、变革性领域发力。引导优质高等教育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领域校企共享成果资源[7],使产学研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要有组织攻关。为提高产业链韧性,要列出紧缺人才清单,增强人才培育的靶向性,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增加对优势特色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专项支持经费,推动我国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三、新质生产力视阈下人才培养的实施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