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哪吒之力 搬走那座“大山”
作者: 宗涵申公豹:“你知道为什么我那么努力,却得不到师父的信任吗?”
敖丙:“徒儿不知。”
申公豹:“因为我是豹子修炼成精,我是妖,无论我多么努力,我都是妖。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
近期,《哪吒之魔童闹海》凭借强大的故事内核和制作水准不断刷新着票房纪录,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匹“黑马”。电影比较颠覆的设定,就是撕碎了“神仙=好人,妖怪=坏人”的传统设定。许多人看完大呼,原来自己的偏见这么深,“我”才是“最大反派”。电影剧情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我们一直坚信的到底是事实还是观点?对成长过程中遭受来自他人和自我的否定与怀疑,好像也有了新的解读。
被预设的善恶剧本
哪吒的遭遇堪称经典案例:
出生即审判:魔丸转世的身份,让村民见到襁褓就大喊“妖怪”。
救人换来偏见:拯救百姓的行为,只换来对他有限的善意。
实际上,我们从出生起似乎也被打上了各种标签,小镇孩子只知“做题”,单亲孩子“缺爱”,女孩的理科思维不如男孩好……新学期转来的同学,也会有人根据他原先的学校、衣着打扮,就为其写好“人物小传”。
一张白纸还未展开,就开始被别人定义。我们有些不适,但更多的是迷茫,渐渐地好像也默认了这种说法。
就像敖丙摸着玉佩说“成仙真好”时,多少同学也将重点初高中录取通知书当成了未来的“入场券”?当哪吒说出“我们一定要成仙?”时,那个不确定的尾音,暴露了多少人心里共同的迷茫。

偏见如何塑造现实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作自证预言,是指个人对未发生事件的预测或期待,并最终导致这个期待成为现实的情况。当全世界都给你打上标签,你也相信它,那么这个标签就很可能成真。
电影中有两条相似的轨迹:
1.哪吒线:村民预言他会作恶→被孤立的他用顽劣“武装”自己→村民更加认定:“看吧,他果然是魔丸。”
2.申公豹线:勤勉修行的豹妖→始终不被认可→最终“黑化”坐实“妖性难改”。
回到现实中。一开始,我们可能只是状态不对、反应有些慢,进而成绩落后,但一旦被贴上“成绩差=人品差”的标签,长期挫败后导致习得性无助,在自我暗示和他人指责下,破罐子破摔,就有可能使评价变“真”。
觉醒者的“破壁”时刻
根据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我们在青春期开始进入自我同一性阶段——我们会开始整合过去经验与未来期待,形成稳定的自我认知系统。所以进入青春期后,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开始思考和探索外界的看法与自己的想法,辩证地看问题。
这也是青春期很酷的“超能力”——开始质疑既定答案。当我们看到电影中:土拨鼠安静排队领汤、飞天瀑的小妖认真修炼……这些和“祸害人间”无关的日常时,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不喜欢和同学交流的小杰曾在篮球场完成“绝杀”、理科很差的安然凭借历史小论文拿了市级奖项……透过这些,我们看到他人身上的标签开始出现细密的“裂痕”。

这时候我们需要警惕“二次伤害陷阱”,即有人仍会用更强烈的否定来维护自己心中既定的标签。就像电影中,人们即便发现了龙族无辜,仙界仍坚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害怕他们在封神之战时倒戈,进而影响整个战局。类比到现实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小杰会打球有什么用?高考又不考这个”“安然文科好说明理科确实不行”……
警惕“虚”与“实”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特点,这让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但特点不等于缺点,别人根据我们的特点贴上标签,我们不能全盘接受,而要想一想耳听是否“虚”,眼见就一定为“实”吗?
影片的开头,陈塘关一位只有听觉没有视觉的老人对哪吒喊“妖怪,我和你拼了”,影片末尾,这位老人说“老夫早看出来三少爷必定大有作为”。但实际上,哪吒没变过,变的只是他人心中的成见。
归根到底,龙族是否有罪不重要,只要与“我”不同,可能威胁到“我”,那么,它就有罪。但仙和妖并不直接对应善和恶,多年来的刻板印象给善与恶带来了判定。就像大战时鹿童和鹤童显出了本来的样子,敖光说:“原来仙翁手下竟也是俩禽兽,什么妖什么仙,都是你们糊弄人的把戏。”
你是你 他是他
当别人对我们产生恶意时,除了反思自我,也要做到“课题分离”,即把自己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评价区分开来,不要陷于受害者有罪论,他对我的看法如何是他的课题,我的课题只是做好自己,不让自己深陷自我否定而无法自拔,杜绝任何形式的内耗。

区分事实和观点
苹果是红色→事实;红色代表好运→观点。
小杰不经常和同学交流→事实;小杰孤僻、没有兴趣爱好→观点。
就像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它在特定情况下,只能让特定物质(如二氧化碳、葡萄糖)通过。我们也要分清某句话是事实还是观点,选择性地接收信息。当听到“女生普遍理科思维差”时,要启动信息过滤程序——“这是观点,需要事实验证”。
在验证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困难、迷茫,也可能因为信息未完成的形态被别人质疑,但只见过蚕的人不会懂蝴蝶蜕变的美丽。
“人是否能够改变命运,我不晓得。我只晓得,不认命是哪吒的命。”这是太乙真人在电影中的独白。“我命由我不由天”也正是每位青少年都在经历的认知革命。标签并不一定是对的,我们是谁,我们能成为谁,取决于自己。真正的成长,从来都不是活成别人剧本里的“正确角色”,而是成为自己故事里的“最佳编剧”。

(责任编辑 / 王佳璇 美术编辑 / 胡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