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
作者: 董伟伟摘要: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实践技能,还能增强其责任感和劳动价值观。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演变,大学生劳动教育正遭遇一系列新的问题与挑战。本文通过深入剖析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际情况,详细探讨开展劳动教育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其实施策略,旨在为高校更好地推进劳动教育实践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书院制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效果评价机制探究(课题编号:2024SJSZ0175)。

引言
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方针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环节。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不仅致力于提升学子的劳动素养,更肩负着弘扬劳动精神、传承劳动文化精粹的重任。然而,随着社会环境和教育模式的演变,大学生在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方面暴露出新的问题,如劳动意识淡漠、实践参与不足等。因此,深入探究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况、原则与策略,对于强化劳动教育、塑造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至关重要。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在培育劳动精神、提升劳动能力及社会责任感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实施中仍面临挑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劳动教育的价值在高校中未充分体现,学生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有弱化趋势。尽管国家层面重申劳动教育的关键性,但在实际教育体系中其地位仍显不足。部分高校仅将劳动教育视为选修或课外活动,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未能深度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劳动课程比重低、内容单一且形式化,如仅在特定时间组织一次性公益劳动,难以形成深刻劳动体验和价值认同。同时,受应试教育和学术压力影响,劳动教育常被视为次要,实施效果受限。部分大学生对劳动教育认知不足,存在偏见,将其等同于简单体力劳动,忽视其深层内涵如精神培养、技能训练等。有学生认为劳动实践与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无关,参与积极性低。随着科技发展,智能化技术普及导致学生对劳动依赖性减弱,出现“脱离劳动”现象,如依赖外卖、快递等服务,忽视基本劳动实践,使劳动观念培养更趋困难。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内容过于单一,未能全面展现新时代劳动的丰富内涵。多数活动仅限于简单的公益劳动或清洁工作,缺乏创新和挑战,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重复性的校园清扫活动,而缺少如农业生产、社区服务、科技创新等更深层次、更具教育意义的劳动实践。这不仅限制学生的积极性,也阻碍劳动技能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同时,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社会实践脱节,未能满足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削弱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原则
(一)坚持以德育为教育的核心
新时代下,应坚守德育核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于劳动教育的每一寸土壤,引领大学生通过实践锻造正确劳动观、态度及价值取向。劳动教育,乃立德树人之关键路径,潜移默化间孕育责任心、集体精神与社会担当。劳动实践中,教师与指导者须以身作则,着重培育学生劳动精神。如,借助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助人与服务中领悟劳动真谛,滋养团队协作精神与社会责任感。集体劳动中,协作完成任务不仅锤炼劳动能力,更铸就共同奋斗、分工合作的团队意识。同时,设置挑战性任务,鼓励学生迎难而上,磨砺吃苦耐劳品质与坚韧不拔精神,以积极姿态应对复杂问题。德育亦可通过精心设计的劳动教育内容与环节得以深化。例如,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实践,深刻领悟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作用,从而增强国家与社会责任感。劳动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如组织校内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等,帮助学生洞悉个人价值与社会进步之紧密联系,激发对集体的热爱与对社会的贡献精神。如此,劳动教育不仅提升劳动能力,更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价值观,成为学生品德升华的重要通道。
(二)坚持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

新时代劳动教育应追求实践与理论的深度融合,以助学生深刻领悟劳动之真谛,熟练掌握劳动技能,并全面提升劳动素养。实践教育是锻造学生劳动能力的基石。通过亲身参与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及农业劳动,学生能在实际劳动情境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宝贵,进而提升实操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诸如学校绿化、图书馆管理、社区卫生等实践活动,不仅传授技能,更直观展现劳动的社会价值。同时,理论课程为劳动教育提供认知支撑与价值导向。高校应开设劳动经济学、劳动社会学等课程,使学生系统把握劳动的社会历史脉络、经济效益及劳动者权益。这些课程深化学生对劳动本质与意义的理解,为其树立正确立场奠定思想基石。例如,劳动经济学揭示劳动作为社会财富与经济增长的源泉;劳动社会学则阐释劳动与社会结构的紧密联系。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则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为加强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劳动教育还可采用案例教学、课题研究等形式。如引导学生调研社会劳动现象,撰写研究报告,使其在理论分析中领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验证理论。这种相辅相成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学生从思想与行动双层面领悟劳动价值,形成深刻认同。
(三)坚持个性化与多样化教育
高校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实施劳动教育。如,农业类专业学生可参与现代农业实践,深化专业知识理解;工程类专业学生则可接触工程施工,培养实践素养。此举不仅传授技能,更让学生感受到劳动与专业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加主动学习,增强职业责任感。提供多元化劳动实践机会是关键。高校可设立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志愿者行动等多种项目,供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热爱自然者可投身农业或生态保护,擅长沟通者可参与社区治理。如此,不仅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更助其拓展实践领域,培养综合素养。高校应根据学生发展阶段设计劳动教育项目。低年级可从基础任务如校园清洁开始,高年级则逐渐接触更复杂、专业的项目,如社会调查、实习等。这种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技能,培养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新时代下,高校劳动教育必须稳固其课程体系中的关键地位,通过精心构建课程框架,实现劳动教育的系统化与规范化。将劳动教育融入通识课程,确保各专业学生均能接触。可开设诸如“劳动与社会进步”“劳动与人生意义”等理论课,深入阐释劳动的社会价值、历史意义及其对个人成长的推动作用。这些课程应结合案例研讨与小组讨论,引领学生领会劳动在文明演进中的核心作用,从而塑造正确的劳动观与责任感。劳动教育课程需强调实践性,设计多元化的实操活动。校内可安排校园美化、设施维护等任务,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悟劳动之责与成就之乐;校外则通过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拓宽教育场景,让学生在社会大熔炉中体验劳动与发展的紧密关联。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暑期实践、乡村教育支援及生态保护等项目,以增进其劳动能力并培育深厚的社会责任感。高校应探索“劳动+”的复合型课程模式,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及创新创业课程相融合。例如,在农业专业中融入农耕实践,通过亲手耕作与现代农技应用,深化学生的专业认知;在工程领域,则通过实地建设操作,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工程技能。这种跨学科的劳动教育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为其职业发展铺设宽广道路,使劳动教育真正成为高校育才的坚实基石。
(二)及时创新劳动教育方式与手段
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巧妙运用新技术与新手段,以创新教育方式,提升学生参与度及实践效果。借助信息技术之力,高校可实现劳动教育的线上线下融合。例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逼真的虚拟劳动环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地体验农耕、工业制造等劳动情景,从而增强教育过程的趣味与互动。同时,打造线上劳动教育学习平台,结合知识普及与实践指导,涵盖微课、知识竞赛、技能教程等丰富内容,便于学生课余自主学习与参与。为拓宽教育形式,高校可策划跨校、跨地域的劳动实践项目,诸如乡村振兴考察、扶贫服务等,以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与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地方政府的协作亦不可忽视,可联手开展节假日主题活动、劳动技能比拼等,使学生在浓厚的劳动氛围中领略劳动之珍贵。为激励学生投身劳动实践,高校可通过成果展览、劳动故事会等形式,树立典范。如举办劳动成果展,让学生秀出自己的实践硕果;邀请杰出学生代表分享劳动心得,以此营造崇尚劳动的校园文化,激发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形成良性互动的全员参与氛围。
(三)不断加强校企合作与社会协同
劳动教育的深化实施需要学校、企业和社会三方的通力合作。高校应积极与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携手,共同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为贴切和多样的劳动实践机会。例如,与农业企业联手建立现代农业实践基地,助学生洞悉农业劳动的现代化演变;与制造企业合作,让学生走进车间,亲身体验生产流程;与社区联手,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深刻感受基层劳动对社会运转的至关重要性。这种校企合作与社会协同的模式,不仅丰富劳动教育的实践内容和开放性,还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社会劳动的需求趋势和职业发展动向。在企业实习中,学生不仅能实地参与生产实践,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和劳动流程,更能通过与员工的交流,深化对职业化劳动的理解,从而为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创业之路奠定坚实基础。高校应广泛联合各方资源,共同推进劳动教育。邀请劳动模范和行业翘楚进校分享,让学生领略不同行业的劳动风采和职业精神;与地方政府携手举办各类劳动主题活动,如劳动文化节、技能竞赛等,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同。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联动与协作,劳动教育的内涵将更为丰富,教育成效也将大幅提升。
(四)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与激励机制
构建科学的考评与激励机制,对于提升大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热情至关重要。高校应将劳动教育融入学分体系,确保学生的实践成果与课程考核紧密相连。例如,明确劳动学分的具体要求,将学生的实践表现、反思报告及技能掌握情况作为评定的核心依据。此举不仅有助于量化教育成效,更能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参与度。同时,高校可通过设立劳动教育相关奖项或奖学金,以嘉许在劳动教育中表现卓越的学生。例如,定期评选并表彰“劳动之星”与“优秀实践项目”,利用校园媒体传播其成果与感悟,从而树立典范。举办成果展览、实践报告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分享劳动经历与心得的平台,强化同伴间的激励作用,共同营造重视劳动教育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总结与反思亦不可或缺。撰写实践日记或报告,可助学生梳理劳动中的得失;而组织专题讨论与演讲,则能引导学生深入探寻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一套完整的激励体系,旨在激发学生的实践动力,并夯实劳动教育的育人基石。

结语
新时代下,大学生劳动教育显得愈发重要,它不仅关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深入剖析现状与实施原则后,不难发现,当前劳动教育在目标定位、内容安排及教育方式上均存在待优化之处。为此,高校应积极行动,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手法、增进校企合作,以及优化评价机制等多维策略,持续提升劳动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这些举措将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张文玉.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创新——以山西工商学院会计学院为例[J].中国军转民,2024,(21):168-170.
[2]李小龙,徐文琪,刘希璇,等.基于自立自强理念探究中医院校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以河南中医药大学为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22(22):203-205.
[3]张谛,张凤.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路径创新与质量提升——以西南财经大学后勤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24,(S1):36-38.
[4]杜娟,胡湘敏,莫维兰,等.中医药文化赋能劳动教育意蕴与创新路径探赜——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26(03):8-11+41.
[5]王仲,冯黎莎,何思.雷锋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以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24,26(03):57-62.
[6]穆森,朱雨朦,孟嘉宇,等.新时代涉农高职院校“一中心两支点四维度”劳动育人模式探究——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才智,2024,(26):5-8.
[7]樊金山,孟芳田,张伟杰.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课程在实训基地教学探析——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食用菌教学工场为例[J].科技风,2024,(2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