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从军行》曲调的流传与演变
作者: 李思慧 席烁然
乐府诗《从军行》作为中国古代军旅文学的重要代表,其曲调的流传与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音乐文学的发展轨迹,也深刻体现了文学史演变的规律。本文从文学史的角度,以《从军行》曲调的流传与演变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历代文献记载,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特征与艺术表现。研究发现,《从军行》曲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初步形成,至唐代达到艺术高峰,宋代以后逐渐分化演变。这一演变过程不仅展现了文学体裁的传承与创新,也折射出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特征。本文旨在通过对《从军行》曲调流传与演变的系统考察,揭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一、乐府诗的起源与《从军行》的初步流传
乐府源于乐教,起与先乐。根据文献记载,商朝晚期已有“师”这一名掌乐之人称,表明殷商时期的音乐已成为一种共同的活动形式。《史记·殷本纪》记载:“于是使师涓作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可见,商末不仅仅有“师”,甚至出现类似的“乐官”人物。究其原因,当“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礼记·乐记》)。
《从军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的相和歌辞中,其古词为《从军行·苦哉边地人》。《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汉代《从军行》作为乐府诗的一种,主要用于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和征人的思乡之情。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期,乐府机构设立,开始大量搜集和整理民间音乐与诗歌,其中就包括《从军行》等反映军旅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宫廷和民间广泛流传,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昌龄的《从军行》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之一,虽然它并非直接描述汉代《从军行》的曲调特点,但可以通过诗歌内容使我们感受到边塞军旅生活的氛围和征戍者的情感,这些情感与汉代《从军行》的曲调特点相契合。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歌通过描绘边疆的荒凉景象和战争的残酷场景,表达了征戍者内心的孤独、思乡之情,以及对战争的无奈和坚持。这种情感深沉复杂,与汉代《从军行》曲调中可能表现的情感相类似。诗歌中的“青海”“雪山”“玉门关”等元素,都带有浓厚的边塞异域风情。这种情调与汉代《从军行》曲调中可能融入的边地乐器和异域旋律相呼应,共同营造出边塞特有的氛围。虽然诗歌本身不能直接展示曲调旋律,但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变化中感受到一种旋律的起伏跌宕。从“青海长云暗雪山”的沉重压抑,到“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绝坚定,这种情感的变化仿佛就是曲调旋律的起伏跌宕。诗歌中的节奏明快有力,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通过短促有力的词语组合,传达出征戍者勇敢无畏、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这种节奏特点与汉代《从军行》曲调中可能表现的节奏明快有力相呼应。
二、南北朝时期的《从军行》
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乐府诗《从军行》的创作和传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从军行》曲调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演变。南朝的《从军行》开始有了明显的转型,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同时,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军行》曲调也吸收了南方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南朝诗人通过《从军行》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战士英勇精神的赞美。例如,南朝诗人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就展现了战士们英勇无畏、慷慨赴难的豪情壮志。这种情感表达与《从军行》曲调的精神内涵相契合,使得曲调在传播过程中更加深入人心。此外,南朝的《从军行》还融入了更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感,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细腻。这些变化不仅丰富了《从军行》的艺术表现力,也为其在隋唐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奠定了基础。
《乐府广题》收录了左延年所作的曲词。除《乐府广题》中所收的这一首之外,还有逯钦立所著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中所写的《从军行》,其中写道:“从军何等乐,一驱乘双驳。鞍马照人目,龙骧自动作。”
南北朝诗人王褒的《从军行》创作数量为两首,其一写道:“兵书久闲习,征战数曾经。讲戎平乐观,学戏羽林亭。四征度疏勒,东驱出井陉。牧马滨长渭,营军毒上泾。平云如阵色,半月类城形。羽书封信玺,诏使动流星。对岸流沙白,缘河柳色青。将幕恒临斗,旌门常背刑。勋封瀚海石,功勒燕然铭。兵势因麾下,军图送掖庭。谁怜下玉箸,向暮掩金屏。”其二写道:“黄河流水急,骢马送征人。谷望河阳县,桥度小平津。年少多游侠,结客好轻身。代风愁枥马,胡霜宜角筋。羽书劳警急,边鞍倦苦辛。康居因汉使,卢龙称魏臣。荒戍唯看柳,边城不识春。男儿重意气,无为羞贱贫。”其一描述了兵书的熟习、征战的频繁以及将士们的英勇;其二则通过描绘黄河流水、骢马送征人等场景,表达了男儿重意气的豪情。这两首诗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同时,也体现了南北朝时期乐府诗的特色。
诗人萧绎的五言古诗《从军行》写道:“宝剑饰龙渊,长虹画彩旃。山虚和铙管,水净写楼船。连鸡随火度,燧象带烽然。洞庭晚风急,潇湘夜月圆。荀令多文藻,临戎赋雅篇。”诗人突出描写了战场景色,如宝剑、长虹、山虚、水净等,以及将士们的英勇和思乡之情。这首诗带有一定的审美化倾向,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追求。
从最初的五言诗,到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七言和杂言等多种形式的《从军行》,题材也更为广泛,不仅反映了军旅生活的艰苦和征夫的思乡之情,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英勇。南北朝时期的《从军行》在风格上更加豪放、激昂,体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同时也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
随着文学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繁荣,《从军行》这一乐府古题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接受,不仅在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这一时期的《从军行》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还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和拓展。许多诗人通过《从军行》这一古题,表达了自己对战争、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感悟。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审美风格,在当时社会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誉,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三、唐代时期的《从军行》
隋唐时期,特别是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政治、经济等空前发展的时期。音乐文化也在此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相对较为独特的风格。宫廷音乐、音乐机构以及音乐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就。随着国家统一和文化的繁荣,《从军行》曲调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根据《古今诗话》中的记载,唐玄宗从巴蜀归来,夜上勤政阁,吟出《从军行》中的一首诗:“庭前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足见唐朝以来,这首诗一直很受欢迎。
《从军行》在唐朝流传至今,李益曾有一首《从军有苦乐行》:“劳者且勿歌,我欲送君觞。从军有苦乐,此曲乐未央。”《从军有苦乐行》是《从军行》中的一首,也是另外一种曲调,李益言“此曲乐未央”。可见,《从军有苦乐行》至今仍在流行。
初唐虞世南作两首《从军行》,骆宾王一首,刘希夷一首,乔知之一首,王宏一首,杨炯一首,崔融一首,其七人共作八首。从这一点上看,唐朝前期的调体写作情况,也包含了某些新的变化。
隋唐时期的《从军行》曲调在继承前代乐府诗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它吸收了南方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更加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这一时期的《从军行》曲调主要表达的是军旅生活的艰苦、征人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它通过悲壮、激昂的旋律,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军人的英勇形象和家国情怀。
隋唐时期的《从军行》曲调在形式结构上也有所创新。梁代时萧子显曾热衷于宫体歌行的创作,如他《从军行》中的“春风春月将进酒,妖姬舞女乱君前”,将粗犷豪放的题材写得柔情百转,浮靡有致。初唐诗人也未能全部摆脱萧氏的影响,如乔知之《从军行》中的“窈窕九重闺,寂寞十年啼”“况复落红颜,蝉声催绿鬓”,把言说军旅苦辛的传统题材,以思妇的口吻说出来,和军队就了无关系了。杨炯在《王勃集序》中这样评价初唐诗坛上的承袭风气:“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这样实际上显示了以乔知之为代表的一批诗人,自觉延续齐梁柔靡富艳诗风的轨迹。它采用了更加丰富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如节奏、旋律、和声等,使得曲调更加生动,富有表现力。
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中,经常可以听到《从军行》的曲调。它作为宫廷音乐的一部分,被用于各种宴会、庆典等场合,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昌盛。除了宫廷音乐外,《从军行》的曲调也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它成了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大人民所喜爱和传唱。在民间,人们通过演奏《从军行》来抒发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忠诚。隋唐时期的文学与音乐紧密相连,《从军行》的曲调与诗歌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许多文人墨客都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进一步丰富了《从军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同时,隋唐时期的《从军行》在演奏技艺上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宫廷乐师们通过对乐曲的精心编排和演绎,使得《从军行》的曲调更加悠扬动听,充满了激情和力量。民间艺人们也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将《从军行》的演奏技艺传承和发展下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奏风格。这些不同的演奏风格不仅丰富了《从军行》的表现形式,也使得这首乐曲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接受。此外,隋唐时期的《从军行》还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了融合和创新。例如,将《从军行》的曲调与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也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灵感和借鉴。
四、宋元明清时期的《从军行》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发展。在这一时期,《从军行》曲调虽然仍在流传,但其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但是,旧事物并非立刻就会消失,它会和新事物一起存在很长的时间。“新乐府”在唐朝的出现,突破了已有定规的“拟写”格局,是文人拟写发展到顶峰的一个里程碑。由于当时文人热衷于当时的燕乐,而与清乐的疏远,使得这一具有鲜明特色的音乐要素在其中逐渐消失。这使得乐府史上的“新乐府”也无可避免地步入衰颓时期。然而,尽管曲子词在宋代大放异彩,达到鼎盛,却并未迅速促使乐府诗退出历史舞台。乐府诗与词在两宋诗坛上依然并存。仿写乐府诗的传统源远流长,就其内在而言,其发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兴盛、唐朝时期的转型以及宋元明清时期的变革。
宋代以后,随着戏曲艺术的兴起,《从军行》曲调开始与戏曲相结合,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例如,元代的杂剧和明清时期的传奇剧中,都有以《从军行》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在继承《从军行》传统主题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戏剧元素和民间色彩,使其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古代军旅生活的场景和征人的情感世界。
同时,随着民间音乐的繁荣发展,《从军行》曲调也在民间得到了各式各样的演变。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家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对《从军行》进行了改编和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版本和民族风格。这些版本和风格不仅丰富了《从军行》的艺术表现力,也促进了中国音乐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发展。
综上所述,《从军行》曲调的流传与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从汉代的起源到宋元明清时期的演变发展,《从军行》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文化心理和审美趣味的变迁。同时,《从军行》作为一首经典的乐府诗作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也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