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研究
作者: 程鸣凤摘要:随着教学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逐渐显露。基于此,在全新历史时期下,为了确保教学工作综合水平的不断提升,广大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组织方法和开设路径进行了解读与探索,希望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改良,以期促进教学工作的与时俱进。在此期间,“教—学—评”一致性问题受到了教师队伍的密切关注。文章从小学教师的视角出发,结合大量日常教学工作对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价值与实践方法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应用价值;实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7-0094-03
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期间,通过结合大量实践进行探索,部分研究人员指出,基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思想相对较为狭隘,其习惯于将自己作为教学工作的绝对核心,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与此同时,教师在结合新主张和新思想设计教学环节和内容的过程中往往并未及时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并对教学活动的实践效果进行分析与解读,其不利于教师游刃有余地对后续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继而对教学工作的优化与预期目标的实现埋下了隐患。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为了提升教学工作综合水平,部分教师围绕“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对教学工作的实践方法进行了探索,希望确保教学工作的与时俱进。
一、 “教—学—评”一致性主张的解读
作为重要的教学主张之一,“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主张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积极做好对教学、学习以及教学评价三项内容的密切关注,从而有效促进教学工作内容的科学整合。基于此,教师可以有效发挥自身的引导价值,以便确保上述提到的三项内容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得到紧密的衔接,继而实现协同配合。在这一模式的引导下,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认清自己和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地位和任务,从而促进师生角色的转化;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评价的结果尝试对后续教学内容及侧重点进行针对性改进,其对预期教学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
二、 “教—学—评”一致性主张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影响
(一)促进了数学教学模式的合理拓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期间,通过有效实现对“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引入与应用,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摆脱传统教学思想对自身造成的束缚,继而加强对学生群体的关注,其推动了师生交流的有效开展和教学工作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从应用价值的角度分析,其对新时期我国小学教学工作的合理优化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实现了学生群体数学思维的培养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组织小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通过结合“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进行教学任务和环节的设计,教师可以在教学工作开展期间积极结合相关知识点和教学目标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在此过程中,通过鼓励学生及时发表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看法和观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对数学思维的有效发散,其促进了教学工作中学生良好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实践表明,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对高素质数学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很有帮助。
(三)推动了教学工作育人价值的发挥
从教学工作的角度分析,通过结合“教—学—评”一致性观念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与变革,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围绕相关内容展开自主思考,其充分提升了课堂教学环节的育人价值,有利于利用教学任务作为载体帮助学生及时扫除学习期间的障碍和困惑,为学生数学能力的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相关工作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结合实践探索有所收获,其有利于确保预期教学工作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身心的全面成长。
三、 影响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教—学—评”一致性渗透水平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不利于师生交流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期间,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主张往往会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发展方向和选择。在这一问题上,由于传统教学思想在教师群体中存在根深蒂固的问题,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教学价值,而是将自己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其不利于良好师生交流的顺利开展。在这一问题的影响下,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往往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学习状态,其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造成了限制,不利于其结合所学知识实现举一反三,继而对学生数学能力的优化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了影响。
(二)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偏低,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就目前而言,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部分教师所沿用的教学活动模式相对较为单一,其无形中削弱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水平。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很多学生在面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往往难以及时通过教学活动激发自己的探索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其不利于学生课堂响应度的有效保障。与此同时,在这一问题的影响下,“教—学—评”一致性中“学”的这一环节难以得到有效的践行,其不利于学生围绕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索与剖析,继而弱化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效果,不利于其在现实生活中结合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数学学科综合素养的培养极为不利。
(三)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反思,不利于教学工作方法的及时调整
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期间,部分教师在围绕“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组织数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落实情况缺乏及时的分析与反思。基于此,教师对自己设计的新方法在教学实践期间的价值和育人效果缺乏一个清晰的了解与认识,其不利于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诉求对后续教学内容和教学工作方法展开调整与变革,削弱了教学工作的实践效果。与此同时,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和学生探索任务时往往存在较为显著的主观性色彩,其不利于教学活动充分契合于学生的实际诉求,为预期教学目标的达成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四、 优化小学数学期间“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渗透水平的策略
(一)做好核心素养主张解读,促进师生交流工作的有效开展
通过围绕核心素养主张进行解读与剖析,教师可以进一步实现对教学观念的合理转变,从而充分认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价值和作用。基于此,教师可以围绕相关内容与学生进行系统的交流和互动,以更好地促进良好师生交互关系的合理推进。实践表明,通过相关工作的合理推进,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相关话题积极进行思考与探究,这一点促进了教师教学引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实现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和学生群体数学能力的持续优化。
例如,在讲授《小数除法》一课时,通过结合“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展期间应积极结合相关数学知识点进行师生交流的问题的设计并鼓励学生群体有效实现对自身观点的及时表达,这一点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开展期间进一步实现对学生的充分点拨与引导,帮助学生有效结合既往学习的一些知识对小数除法计算期间的注意事项进行自主剖析,其对教学工作中师生交流互动的推进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延伸具有重要的辅助价值。与此同时,在相关模式的辅助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围绕所学知识进行合理探究并有效结合相关话题和自己在学习期间遇到的一些疑惑与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其有助于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合理构建。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和价值,鼓励学生群体循序渐进地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剖析和解读,帮助其将抽象而零散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这一点对学生数学知识框架的构建与完善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有利于实现学生群体知识网格的合理构建。
(二)设计学生实践探索任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
对教师而言,在围绕“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组织数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积极关注学生群体的教学地位和作用,并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实践探索任务和自主学习环节。实践表明,这一点可以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内容中进一步实现对知识的解读和剖析,促进了学生良好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优化。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相关做法同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结合亲身体验充分感悟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并体会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这一点对学生群体学习意愿的提升和良好学习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和辅助作用。
例如,在讲授《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时,通过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思考,在“教—学—评”一致性理论的引导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鼓励其围绕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和给出的课件与资源对组合图形面积的含义以及计算方法等话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实践证明,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可以在单位时间内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并引导学生在学习期间积极围绕相关话题进行自我观点的表达。在此基础上,通过鼓励学生结合其他同学给出的一些看法进行思考和探索,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探索习惯,这些均有利于优化学生群体的数学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更为游刃有余地应对学习遇到的新知识和新问题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完善教学活动反思体系,依据学情调整数学教学侧重点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为了在小学阶段提升“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渗透效果,教师在围绕相关主张组织教学活动的同时应做好对教学活动反思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便尝试围绕课堂教学期间学生的表现以及其测验结果对学生数学知识理解和掌握应用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和分析。基于此,教师可以充分地了解学生群体学习期间的共性问题与实际诉求,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对后续教学工作方法和侧重点进行调整与变革,其对教学工作综合质量的优化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例如,在讲授《分数混合运算》一课时,通过积极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相关做法以及其在讨论期间的一些表现,教师可以在教学工作组织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专业性点评。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指出学生群体的优势并进行及时肯定与鼓励,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另一方面,教师应指出学生群体在学习期间存在的一些不当理解和错误认识,并做好纠正工作,这一点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数学知识真实掌握水平并明确后续学习的目标与方向。在数学教学工作开展期间,这一模式充分响应了“教—学—评”一致性主张中的评价内容,可以帮助教师以评价作为抓手对后续教学工作进行合理调整与有效变革,其进一步提升了数学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与此同时,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相关做法有利于帮助教师结合评价结果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充分积累和解读,这一点可以帮助教师围绕实践进一步优化自身的执教能力。
五、 结论
大量的教学研究结果证实,通过运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调整与革新,教师可以有效转变自身的教学主张并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积极做好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其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此期间,教师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教学辅助资源的挖掘,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和氛围,其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习主动性的激发。在此基础上,通过完善相应的教学活动反思体系,教师可以尝试依据学生学情及时调整教学侧重点,其对教学方法适用性的提升很有帮助,同时也为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与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春喜.积极生长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初探[J].数学之友,2024(12):32-34.
[2]徐璐婷.“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小学数学符号意识教学[J].数学之友,2024(8):50-52.
[3]游晓莉.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J].新课程导学,2024(24):87-90.
[4]肖祖坤.“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2024(23):65-66.
[5]董建文.浅议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策略[J].课堂内外(初中版),2024(29):143-145.
[6]周月霞.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小学数学逆向教学设计[J].基础教育研究,2024(1):54-56.
[7]张玲玲.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4(15):18-20.
[8]何丹蕊.目标导向的教学评一致性小学数学教学思考[J].试题与研究,2024(3):106-108.